- 一本书搞懂汽车互联网+
- 刘军等编
- 2144字
- 2020-08-26 12:55:18
2.7 互联网造车的痛点
相比传统车企,除了在自己擅长的互联网技术上占尽优势之外,互联网造车还面临着制造技术欠缺、制造资质门槛高等多种难题。尤其是整车制造技术的欠缺,让大多数人对互联网造车持悲观态度。
(1)整车制造技术欠缺
毫无疑问,互联网公司造车缺少核心的技术。不管怎么说,互联网公司制造的首先是一款车,那么造车的技术必不可少。造车不是简单地把手机功能集成到汽车上,真正制造成熟可靠的汽车产品需要巨大的研发投入,研发周期也很长。造车要打基础、练内功,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做技术开发,进行各种技术研究和实验。
汽车和其他商品有所不同,这个大宗商品需要的零件太多、太复杂,需要耐心的研究,比如机械、电控等方面的技术需要积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互联网公司造车,缺少的正是核心技术,因为没有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造成的困难可想而知。
(2)制造资质难取得
目前进入互联网造车的企业中,产品研发和制造的重点主要在于新能源车。2014年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的暂行规定》规定,新建独立法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必须具备三年以上纯电动乘用车的研发基础,掌握整车控制系统、动力电池系统、整车集成和整车轻量化方面的核心技术,并拥有纯电动乘用车自主知识产权和已授权的相关发明专利。
不过,想要获得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并非易事。虽然国家发改委对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有所放开,但准入门槛并没有降低,这也决定了自身并未具备造车能力的互联网企业,很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有可能被拒之门外。
相关链接:为什么说互联网企业造车艰难
近年来,国内许多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入汽车行业,希望以新能源或智能网联的模式,打造全新的出行方式,从而颠覆传统汽车行业。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虽然互联网造车如火如荼,但大部分都被认为是不可靠的“融资PPT方案”。
对于互联网企业造车来说,梦想能否照进现实?这还是很难说的。毕竟汽车行业是重资产模式,传统车企在转型过程中,有业务与产能基础支撑,而互联网企业几乎是凭空造楼,究竟它们能否在汽车业立足,仍有待考验。
1.造车就如“吸金黑洞”
造车就如“吸金黑洞”,永远不知道何时是个头儿。这让号称要颠覆传统汽车行业的互联网企业,陷入到一个不进则退的局面。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
目前公开宣布已在造车的互联网企业包括乐视、蔚来、和谐富腾和威马。但最新的消息却是有人欢喜有人忧:乐视法拉第工厂声称暂时停工;蔚来汽车发布了一辆号称全球最快的电动车EP9;有消息称和谐富腾正在经历股东变更;威马汽车在温州的工厂破土动工……
这其中,乐视究竟在汽车项目上花了多少钱,也许只有贾跃亭知道,据其透露已过百亿元。对汽车的巨大投入,确实是造成乐视资金链紧张局面的一大原因。照之前外界盛传的乐视汽车商业计划书,2016~2022年期间,乐视总投入预计79亿美元。
然而纵使耗资巨大,许多业内专家依然不是特别看好互联网企业造车,这主要是因为与传统车企相比,互联网企业本身不具备开发能力和整车制造经验;其次,造车真的是一件重资本的事业。
2.造车是场持久战,短期盈利难
国内许多互联网企业说要造车,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特斯拉“明星”光环的影响,但即使是特斯拉,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多次陷入资金链断裂,险些垮掉的局面,于2016年第三季度才首次实现盈利。
此外,特斯拉2016年的产量在8万辆左右,而传统车企的规模大都是几十万辆起步。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因为与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造车经验的传统车企相比,互联网企业造车并没有开发经验。“互联网企业造车并不具备优势。特别是牵涉到硬件,比如开模具,互联网企业并不会加快速度。”
汽车制造业有着极长的产业链条和高度专业性及技术特征,传统车企基本都有传统车业务作为支撑,而这些新兴的企业,基本都是一无所有,需重新打造。造车需要高成本的投入,而没有传统业务作为支撑,前期的投入和资金实力都将是极大考验。
开发一款新车,少则需要3~5年,多则6~10年,即便是像被众多互联网企业立为“标杆”的特斯拉也至少经历了10年的生死涅槃。研发汽车绝非一日之功,这是一项资金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其中随便一个项目,动辄就需要上亿元的资金投入。很多厂商仅仅对发动机变速箱的研发,就需要投入几百甚至上千人。而就算将汽车成千上万个零部件拼凑完成,还必须要经过无数次的车身安全检测、动力底盘调校、电子电气设备等漫长的测试。所以,综合来说,互联网公司想要在短时间内造出一款车来真的很难。
另外,政策方面也是一大“难关”。作为大众朝夕相处的交通工具,与大众生命财产和交通安全息息相关的汽车,不是想造就能造的,各个国家对于汽车厂商的资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在我国,车辆生产除了要报发改委审批之外,还需要通过“3C”认证,碰撞安全等多种强制认证。
正如吉利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南圣良所说:“互联网企业不可能颠覆汽车业,未来传统企业仍将处于主导地位,不过,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融合将继续加深。”事实上,如今的汽车产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过去最传统的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零部件逐渐转换成电池、电动机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不少“门外汉”一些机会。但要真正打开造车这扇门,恐怕不会如互联网企业设想的那么容易,这其中存在许多挑战和障碍。
(本文源自网易汽车2016年11月30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