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知识

一、猪的品种

我国是世界上猪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其猪种资源可分为地方猪种、培育猪种和外来猪种三大类型。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猪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我国饲养的地方品种及其利用

我国地域宽广,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各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耕作制度差异悬殊,社会经济条件和各民族生活习惯及要求各不相同,猪的选育程度和饲养基础不尽一致,因而形成的地方猪种类型繁多,品种复杂,性能也各具特点。

就其猪种的性能而言,不同品种各具不同的生产特点,具有很多的优良特性。如:太湖猪的繁殖性能,在世界猪种中位居榜首,它已成为欧洲、日本等国主要的研究和引种对象;东北民猪具有特别抗寒的能力,能适应-30~-20℃的极冷气候;四川荣昌猪的鬃毛洁白光泽,韧性强,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分布在西藏高原的藏猪,能适应3000m以上的高海拔生态环境;广西的陆川猪早熟易肥、蓄脂能力强,是典型的脂肪型猪种;广东的文昌猪,以肉质嫩美而驰名。

另外,我国部分地方猪种在某些方面还具有独特的表现,可以开发出具有重要价值的产品。如:乌金猪以“云腿”驰名中外;用金华猪作原料生产的“金华火腿”,色、香、味俱全,畅销世界;香猪是一个特有的微型早熟猪,是港澳珍贵的烤猪原料,又宜作实验动物;广东的大花白猪,8~10kg的断奶仔猪和体重30~40kg的中猪,都可作烤猪用。

我国地方猪种的优良特性如繁殖力强、耐粗饲、适应性强、肉质好等,对我国养猪业的发展作出了并将继续作出重大贡献,曾经对世界猪种的改良也发挥了并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英国利用中国猪与本地猪杂交,培育出了体格大、生长快、后躯丰满的巴克夏和约克夏等培育品种;PIC公司利用我国的太湖猪培育出高繁殖性能的配套系;日本应用梅山猪等培育出日本的“东京X系”;德国运用从英国辗转到德国的180头金华猪培育成德国的“金华猪”——施韦比施哈尔(Swabian Hall pig)等。近年来,西方不少国家已经用中国猪种的高产特性来改进和提高本国猪种的繁殖性能。

(1)地方猪种的类型 根据我国猪种的起源、分布、外形特点和生产性能,以及品种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农业生产和饲养管理条件,将我国地方猪种分为六个类型。

①华北型 华北型猪主要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土壤中磷、钙含量较高。饲养粗放,多采取放牧或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饲养方式。

华北型猪的体格健壮、骨骼发达,体躯高大,四肢粗壮,背腰狭窄,腹部不太下垂。头较平直,嘴筒长(便于掘地采食)。耳较大,额间多纵行皱纹,臀倾斜,腿单薄。为适应严寒的自然条件,皮厚多皱褶,真皮下的微血管不发达,毛粗密,鬃毛发达,冬季生有气层棕红色的绒毛以御寒冷。毛色绝大多数为全黑。繁殖性能强,一般产仔数在10~12头,护仔性好,仔猪育成率高。乳头8对左右。性成熟早,出生后3~4月龄开始发情,公母猪在4月龄左右就能初配。肥育力中等,屠宰率低(60%~70%)。

本类型猪体形大小差异悬殊,山区、边远地区多饲养体形较大的猪,城市附近饲养小型猪,农村则多饲养中型猪。属于此型的主要有东北民猪,西北的八眉猪,河北的深具猪,山东的莱芜猪,山西的马身猪,安徽的阜阳猪,江苏的淮猪,内蒙古的河套大耳猪,陕西的南山猪、北山猪、泾山猪,等等。

②华南型 华南型猪分布在南岭和珠江以南地区。这地区属我国的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夏季较长,饲料饲草丰富,青饲料最多,养猪条件最好。因为猪常年可获得营养丰富的青料和多汁料以及富含糖分的精料,因而形成的猪种早熟易肥、皮薄肉嫩。

华南型猪的体躯一般较短,背腰宽阔,胸部较深,肋弯曲,腹部较下垂,后躯丰满,四肢开阔,粗短多肉,卧系,头较短小,额有横行皱纹,嘴短,耳小,皮薄毛稀,鬃毛短小。毛色多为黑色或黑白花。繁殖力较华北型低,一般每窝产仔8~9头,乳头5~6对。性成熟较早,母猪多在3~4月龄时开始发情,6月龄时可以配种。母性良好,护仔性强。猪早期生长发育快,肥育时脂化很早,早熟易肥,肉质细致。屠宰率70%左右。膘厚4~6cm,厚的可达8cm。

本类型中较著名的地方猪种有广西的陆川猪、云南的德宏小耳猪、福建的槐猪和台湾省的桃园猪。

③华中型 华中型猪分布于长江和珠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分布地区属亚热带,是粮棉主产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条件良好,青绿多汁料充足,富含蛋白质的精料较多,更有利于猪的生长发育。

华中型猪的体形与华南型猪基本相似,其生产性能一般介于华北猪与华南猪之间。背较宽,骨骼较细,背腰多下凹,四肢较短,腹大下垂,额部多横行皱纹,耳下垂较华南型大,被毛稀疏,毛色多为黑白花。产仔数一般为10~12头,乳头6~7对。生长较快,成熟较早,肉质细嫩。

浙江的金华猪、湖南的宁乡猪、湖北的监利猪、江西的赣中南花猪、安徽的皖南花猪和贵州的关岭猪等均属此型。

④江海型 华北型和华中型是我国猪种的两大类型,数量极多,二者交界的地区较长,它们正处于汉水和长江的中下游。这一区域就自然条件来说,是一个过渡地带。分布的猪种既有少量的华北型和华中型两类猪种,又存在大量和两种类型不完全相似且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类型猪种,尤其在交通甚为方便的长江下游和沿海地区最为突出,因此称这类型为华北、华中过渡型,现称江海型。

江海型猪种的外形和生产性能因类别不同而差异较大。共同特点是毛黑色或有少量白斑,头中等大,额较宽,皱纹深多呈菱形,耳长大下垂,背腰较宽,腹部较大,骨骼粗壮,皮肤多有皱褶。

性成熟早,母猪3~4月龄已开始发情,以繁殖力高而著称,经产母猪产仔数多在13头以上,乳头数在8对以上。

经济成熟早,积脂能力强,增重较快,屠宰率一般为70%左右。

太湖流域的太湖猪、陕西的安康猪、浙江的虹桥猪和江苏的姜曲海猪等均属此型。

⑤西南型 西南型猪分布在云贵高原及四川盆地。由于西南地区的气候条件相似,饲料条件基本一致,因而大部分猪种体质外形与生产性能也基本相似。

西南型猪头大,额部多有旋毛或横行皱纹,腿较粗短,毛以全黑和“六点白”较多,也有白色、黑白花和红毛猪。

繁殖力中等,产仔数一般为8~10头,乳头5~6对。肥育能力强,饲料利用力中等。屠宰率65%~79%。

此类型猪有四川的荣昌猪、内江猪、成华猪,贵州的柯乐猪、凉伞猪,云南的保山大耳猪、撒坝猪等。

⑥高原型 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生存的猪基本上属于高原型。主要分布在青藏区和康滇北区。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特殊,因而高原型猪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猪种有很大差别。

猪体形小,外貌似野猪,四肢发达,粗短有力,蹄小结实,嘴尖长而直,耳小直立,背窄而微弓,腹紧,臀倾斜。毛色为全黑、黑褐色或黑白花。

由于高原气压低,空气稀薄,猪的运动量又大,故心肺较发达,身体健壮。为适应高原御寒和温差大的气候,皮相对较厚,毛密长,并生有绒毛,鬃毛发达,富有弹性。鬃毛长达12~18cm,一头猪年产鬃毛0.25kg。

高原猪属小型晚熟种,体躯较小,耐粗饲,放牧性能很强。繁殖力较低,母猪性成熟较迟,通常4~5月龄才开始发情。一般仅产5~6头,乳头5对。妊娠期较长,平均为120d。屠宰率为65%。肉质鲜美多汁,呈大理石状。

青藏高原的藏猪、甘肃的合作猪和云南的迪庆藏猪等均属此型。

(2)地方猪种的共同特性 我国地方猪种品种繁多,与外来猪种相比,其共同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性成熟早,繁殖力强 我国地方猪种,大多具有性成熟早,产仔数多,母性强的特点。母猪3~4月龄开始发情,4~5月龄就能配种;以繁殖力高著称于世界的梅山猪,初产母猪窝平均产仔14头左右,三胎以上母猪窝平均产仔18头,断奶成活数高达16头。多数地方猪种产仔数都在11头左右,高于或相当于国外培养品种中产仔数最高的大约克夏和长白品种。母性好,60日龄仔猪育成活率可达90%以上,为国外猪种所不及。

②抗逆性强 中国地方猪种抗逆性强,主要表现在抗寒、耐热、耐粗饲和在低营养条件下饲养等都具有良好的表现。在我国最寒冷的东北地区生存的东北民猪,能耐受冬季-30~-20℃的寒冷气候,在-15℃条件下还能产仔和哺乳。高原型猪在海拔高度3000m以上,仍能在野外放牧采食。在高温地区的我国地方猪种,表现出良好的耐热能力,没有出现被热死的现象。

我国地方猪种耐粗饲能力,主要表现在能大量利用青粗饲料和农副产品,能适应长期以青粗饲料为主的饲养方式,在低能量和低蛋白营养条件下,能获得相应的增重,甚至比国外猪种生长好。

③肉质优良 地方猪种肉质优良,主要表现在肌纤维细,肌束内肌纤维数量较多,系水力强,pH值高,肉色纹理好,香味浓郁。更突出的是肌间脂肪含量普遍比外国猪种高,如,山东莱芜猪含量高达10%,金华猪为4.2%。

④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低 我国地方猪种的生长速度慢,饲料利用率低,即使在全价饲料条件下,其性能水平仍低于国外培育品种。

⑤贮脂力强,瘦肉率低 地方猪贮脂能力强,表现在背膘较厚,一般4~5cm,花板油比例大,为胴体重的2%~3%。胴体瘦肉率低,为40%左右。瘦肉率、眼肌面积和后腿比例均不如国外培育猪种。

2.外来品种的共同特性及利用途径

(1)外来品种的共同特性

①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 在全价配合饲料饲养条件下,外来品种的增重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明显优于我国地方猪种。广东省三保养猪公司测定,育肥期平均日增重为700~850g,每增重1kg消耗全价配合料在3.0kg以下(表2-0-1)。

表2-0-1 外来品种的增重与饲料利用率

②胴体瘦肉率高 育肥猪90kg左右屠宰,胴体瘦肉率一般都在60%以上。四川省在1994~1995年对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和汉普夏猪的测定结果见表2-0-2。

表2-0-2 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和汉普夏猪胴体性状

③肉质较差 主要表现在肌束内肌纤维数量较少,肌纤维较粗,系水力差,肉色较浅,肌间脂肪含量较低,一些品种PSE肉的出现率较高。

(2)外来品种的利用途径 对引入品种的合理利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方式。

①作杂交父本 以地方猪种为母本进行二元杂交时,外引品种均可作为父本利用。利用较广泛的外引品种为长白猪和大白猪。

以地方猪种为母本进行三元杂交时,以长白猪或大白猪为第一父本、杜洛克猪或汉普夏猪为第二父本,杂交效果很好。这种模式D或H×(W或L×C♀)的杂交仔猪毛色不一致,生产上不易推广。以长白猪为第一父本、大白猪为第二父本的杂交组合W×(L×C♀)也有良好的杂交效果,杂交仔猪多为白色。

引入品种之间的二元杂交一般以长白猪或大白猪为母本,杜洛克猪或汉普夏猪为父本;三元杂交时,一般以长白猪为母本,大白猪为第一父本,终端父本为杜洛克猪或汉普夏猪,也有用大白猪作终端父本使用。

②作为育种素材 在培育新品种(系)时,为提高培育品种的生长速度和胴体瘦肉率,大都把外引品种作为育种素材使用。我国培育新品种或专门化品系时,利用最多的是长白猪、大白猪和巴克夏猪。

3.培育品种(系)的概况

中国培育品种(系)的育成,始于国外品种的引入。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劳动和省际或科研院所间的协作攻关,共育成猪的新品种、新品系40多个。这些品种(系)分别经各级科委或主管部门鉴定验收合格,这是我国养猪史上的重大成就。

分析培育品种(系)的形成过程,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方式:一种是利用原有血统混乱的杂种猪群,加以整理选育而成的。这一类在选育前,已经受到外来品种的影响。另一种是以原有杂种群为基础,再用一个或两个外国品种杂交后自群繁育而成的。第三种方式是按照事先拟订的育种计划和方案,有计划地进行杂交、横交和自群繁育而成的。

培育品种既保留了我国地方猪种的优良特性,又具有外种猪生长快、耗料省、胴体瘦肉率较高的特点。

与地方品种相比,培育品种体尺、体重增加,成年体重约为200kg,背腰宽平,大腿丰满,改变了地方品种猪凹背、腹下垂、后躯发育差、卧系等缺陷。繁殖力保持了地方品种的多产性。经产母猪产仔数11~12头,仔猪初生重平均为1.0kg以上,大于地方品种而接近外引品种。种猪生长发育迅速,6月龄体重可达80kg左右。肥育期增重速度、屠宰率、胴体瘦肉率较高,20~90kg阶段平均日增重600g左右,90kg屠宰胴体瘦肉率平均可达53%。

与外引品种相比,发情明显,繁殖力高,抗逆性强,肉质好,能大量利用青粗饲料,在同样低劣条件下,较国外猪种生长好。但在培育程度上尚远不如外引品种,品种的整齐度差,体躯结构尚不理想,后躯不如外引品种丰满。种猪的生长发育,育肥猪的增重速度和饲料利用率,也不及国外品种。尤其是胴体瘦肉率差距较大,平均低10多个百分点。

二、猪的性行为特点

猪的性行为主要包括发情、求偶和交配行为。母猪在发情期可见到特异的求偶表现,临近发情时外阴红肿,在行为方面表现神经过敏,轻微的声音便能被惊起,在圈内喜欢闻同群母猪的阴部,有时爬跨,行动不安,食欲下降。发情旺期的母猪行动愈发不安,夜间尤其明显。跑出圈外的发情母猪,能靠嗅觉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公猪;有的对过去配种时所走过的路途记忆犹新。在农村,常能在有公猪的地方找到逃走的母猪。发情母猪常能发出柔和而有节奏的哼叫声。当臀部受到按压时,总是表现出如同接受交配的站立不动姿态,立耳品种同时把两耳竖立后贴,这种“不动反应”称“静立反射”。静立反射是母猪发情的一个关键行为,能由公猪短促有节奏的求偶叫声所引起,也可被公猪唾液腺和包皮腺分泌的外激素气味所诱发。由于发情母猪的不动行为与排卵时间有密切关系,所以被广泛用于对舍饲母猪的发情鉴定。性欲处于强烈时期的母猪,当公猪接近时,调其臀部靠近公猪,闻公猪的头、肛门和阴茎包皮,紧贴公猪不走,甚至爬跨公猪,最后站立不动,接受公猪爬跨。母猪在发情期内接受交配的时间大约有48h(38~60h),接受交配的次数为3~22次。

公猪一旦接触母猪,会追逐母猪,嗅母猪的体侧、肷部、外阴部,把嘴插到母猪两后腿之间,突然往上拱动母猪的臀部,错牙形成唾液泡沫,时常发出低而有节奏的、连续的、柔和的喉音哼声,有人把这种特有的叫声称为“求偶歌声”。当公猪性兴奋时,还出现有节奏的排尿。公猪的爬跨次数与母猪的稳定程度有关,射精时间为3~20min,有的公猪射精后并不跳下而进入睡眠状态。

有些母猪往往由于体内激素分泌失调,而表现性行为亢进或衰弱(不发情和发情不明显)。公猪由于遗传、近交、营养和运动等原因,常出现性欲低下,或发生自淫行为。群养公猪,常会造成稳固的同性性行为,群内地位较低的个体往往成为被爬跨的对象。

三、公猪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求

1.公猪的生理特点

(1)公猪的射精量大,其一次射精量一般为150~500mL,有的甚至高达900~1000mL。

(2)公猪的交配时间长,为5~10min,有的长达20min以上。

(3)公猪的精液主要由精子和精清组成,其中干物质占5%,粗蛋白占3.7%,为干物质的60%以上。因此必须供给种公猪适宜的能量、优质蛋白质饲料。生产上,种公猪应保持中上等膘情(不肥不瘦的七八成膘)和结实的体质,以利于配种。

2.公猪的营养需要

配种公猪的营养需要包括维持、配种活动、精液生成和自身生长发育需要。所需主要营养包括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应根据其品种、类型、体重、生产情况而定。

(1)能量需要 合理供给能量是保持种公猪体格健壮、性机能旺盛和精液品质良好的重要因素。一般瘦肉型成年公猪(体重120~150kg)每天在非配种期的消化能需要量为25.1~31.3MJ,配种期消化能需要量为32.4~38.9MJ。在能量供给量方面,未成年公猪和成年公猪应有所区别。未成年公猪由于尚未达到体成熟,身体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故能量需要量(消化能)要高于成年公猪25%左右。北方冬季,圈舍温度不到15~20℃时,能量需要应在原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20%。南方夏季天气炎热,公猪食欲降低,按正常饲养标准营养浓度进行饲粮配合,公猪很难全部采食所需营养。因此,可以通过增加各种营养物质浓度的方法使公猪尽量摄取所需营养,满足公猪生产需要。在生产实践中,人为地提高或降低日粮能量浓度,会影响种公猪体况,降低其繁殖性能。

(2)蛋白质 公猪一次射精液通常有200~500mL,其中粗蛋白质含量在1.2%~2%,是精液干物质中的主要成分。因此,日粮中蛋白质的含量和质量对于公猪的精液品质、精子寿命、活力等都有重要影响。同时,种公猪饲粮中蛋白质数量和质量、氨基酸的水平直接影响种公猪的性成熟、体况。种公猪的每千克日粮中应含有14%的粗蛋白,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其精液中精子的密度和品质。过高不仅增加饲料成本,浪费蛋白质资源,而且多余蛋白质会转化成脂肪沉积体内,使得公猪体况偏胖影响配种,同时加重肝肾负担。过低则精子密度和品质下降。在考虑蛋白质供应的同时,要考虑某些必需氨基酸的水平。尤其是饲喂玉米-豆粕型日粮时,赖氨酸、蛋氨酸及色氨酸供给尤为重要。因此,在配种季节,日粮中应多补加一些优质的动物性蛋白质,如鱼粉、骨肉粉和豆粉等,必要时可喂一定量的鸡蛋。

(3)矿物质 矿物质尤其是钙、磷,对精液品质影响很大,日粮中含量不足时,种公猪性腺发生病变,从而使精子活力下降,并出现大量畸形精子和死精子。锌、碘、钴和锰对提高种公猪精液品质有肯定的效果。尤其是在机械化养猪条件下,补饲上述微量元素效果尤为显著。

(4)维生素 维生素对于种公猪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封闭饲养条件下更应注意维生素添加,否则,容易导致维生素缺乏症。日粮中长期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青年公猪性成熟延迟、睾丸变小、睾丸上皮细胞变性和退化,降低精子密度和质量。但维生素A过量时可出现被毛粗糙、鳞状皮肤、过度兴奋、触摸敏感、蹄周围裂纹处出血、血尿、血粪、腿失控不能站立及周期性震颤等中毒症状。日粮中维生素D缺乏会降低公猪对钙和磷的吸收,间接影响睾丸产生精子和配种性能。公猪日粮中长期缺乏维生素E会导致成年公猪睾丸退化,永久性丧失生育能力。其他维生素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公猪的健康和种用价值,如B族维生素缺乏,会出现食欲下降、皮肤粗糙、被毛无光泽等不良后果,因此,应根据饲养标准酌情添加给予满足。一般维生素的添加量应是标准的2~5倍。

四、空怀母猪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求

空怀母猪是指未配种或配种未孕的母猪,包括青年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

1.空怀母猪的生理特点

后备母猪配种前10d左右和经产母猪从仔猪断奶到发情配种3~10d,习惯上称为母猪的空怀期,这段时间相对于母猪整个生产循环来说是比较短暂的。对于后备母猪来说就是要满足猪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面营养,使生殖系统发育健全,达到产仔的最佳状态。经产空怀母猪根据其身体状况又分为不同的情况:有些母猪在哺乳期消耗大量的贮备物质用于哺乳,致使体况明显下降,瘦弱不堪,严重影响了母猪的繁殖功能,不能正常发情排卵;有些母猪哺乳期采食大量精料,泌乳消耗少,导致母猪营养过剩造成肥胖,使繁殖功能失常而不能及时发情配种;还有母猪在哺乳期患病造成母猪发情不正常。

2.空怀母猪的营养需求

空怀母猪由于没有其他生产负担,主要任务是尽快恢复种用体况,所以其营养需要比其他母猪要少,但日粮中营养元素仍应根据饲养标准和母猪的具体情况进行配合,要求全价,主要满足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供给。

能量水平要适宜,不可过高或过低,以免引起母猪过肥或过瘦,影响发情配种。粗蛋白水平在12%~13%,配种期间适当添加,并注意必需氨基酸的添加。如蛋白质供应不足或品质不良,会影响卵子的正常发育,使排卵数减少,受胎率降低。“短期优饲”就是这个道理。另外,空怀母猪日粮中应供给大量的青绿多汁饲料,这类饲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对排卵数、卵子质量和受精都有良好的影响,也有利于使后备母猪在初配时达到良好的体贮和体况,延长母猪繁殖寿命;对于断奶后空怀母猪能迅速补充泌乳期矿物质的消耗,恢复母猪繁殖功能的正常,以便及时发情配种。

五、热应激对种猪的影响

热应激对集约化高密度饲养下的种猪将产生不利影响。因为种猪躯体较大,代谢率高,缺乏功能性汗腺,无法通过体表蒸发过程散发体热,因此耐热能力差。如果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下,将产生剧烈的热应激反应,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都随之下降。

1.热应激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1)对母猪配种期的影响 在炎热的夏季,青年母猪初配期一般推迟约20d左右,并且出生于高温月份的母猪,初配年龄较其他月份的推迟20d左右,气温大于28℃时,经产母猪的配种时间普遍推迟3~7天不等。

(2)对受胎率及胚胎成活率的影响 热应激对胚胎的成活极为有害,配种前10d养在32℃环境中的母猪,受胎后其胎儿存活数较养在16℃环境中的母猪低约20%;在妊娠早期,如外界温度高达32~39℃,即使时间很短,胚胎死亡率也会显著提高。而妊娠100d后即使1~3d的热应激也会导致母猪流产和死亡。

(3)对泌乳母猪采食量的影响 当温度高于适温带时,母猪的采食量会出现下降,当环境温度高于20℃时,温度每上升1℃,每头母猪每天采食量减少约100g;当高于32℃以上时,其采食量将会显著降低,甚至食欲废绝,泌乳量也会随之急剧下降甚至无乳,进而导致仔猪生长速度减慢甚至死亡。

2.热应激对种公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高温(超过30℃)会使公猪睾丸散热困难,长时间高温会使精子代谢加剧,寿命缩短,从而排出的精子活力降低甚至引发畸形精子或死精。同时,热应激也会影响公猪的性欲和性行为,导致配种的成功率下降,从而降低母猪配种受胎率。

六、猪的杂种优势

1.杂交和杂种优势的概念

(1)杂交 杂交是指不同品种、品系或品群间的相互交配。

(2)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是指这些品种、品系或品群间杂交所产生的杂种后代,往往在生活力、生长势和生产性能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其亲本纯繁群体,即杂种后代性状的平均表型值超过杂交亲本性状的平均表型值,这种现象称为杂种优势。

杂种是否有优势,有多大优势,在哪些方面表现优势,杂交猪群中每个个体是否都能表现程度相同的优势等,主要取决于杂交所用的亲本基因的纯合度和所选性状的遗传力。如果亲本猪群的基因纯合度差,或者所选性状遗传力高,则杂交优势率低;反之,则高。

2.提高杂种优势的途径

(1)选择高产、优良、血统纯的品种做亲本,提高杂种优势的根本途径是提高杂交亲本的纯度。无论父本还是母本,在一定范围内,亲本越纯经济杂交效果越好,能使杂种表现出较高的杂种优势,产生的杂种群体整齐一致。亲本纯到一定界限就使新陈代谢的同化和异化过程速度减慢,因而生活力下降,这种表现标准称新陈代谢负反馈作用。具有新陈代谢负反馈作用的高纯度个体,在与有遗传差异的品种杂交,两性生殖细胞彼此获得新的物质,促使新陈代谢负反馈抑制作用解除,而产生新陈代谢正反馈的促进作用;促使新陈代谢同化和异化作用加快,从而提高生活力和杂种优势。为了提高杂交亲本的纯度,需先纯化亲本群。亲缘交配(五代以内有亲缘关系的个体间交配)的后代具有很高的纯度。

(2)选择遗传差异大的公母猪做亲本。杂交亲本遗传差异越大,血缘关系越远,其杂交后代的杂种优势越强。在选择和确定杂交组合时,应当选择那些遗传性和经济类型差异比较大的,产地距离较远的和起源方而无相同关系的品种做杂交亲本。如用引进的外国猪种与本地(育成)猪种杂交或用肉用型猪与兼用型猪杂交,一般都能得到较好的结果。

(3)杂交亲本个体一般选择日增重大、瘦肉率高、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繁殖性能较好的品种作为杂交第一父本,而第二父本或终端父本的选择应重点考虑生长速度和胴体品质,例如第一父本常选择大白猪和长白猪,第二父本常选择杜洛克猪。母本常选择数量多、分布广、繁殖力强、泌乳力高、适应性强的地方品种、培育品种或引进繁殖性能高的品种。

(4)在确定杂交组合时,应选择遗传性生产水平高的品种做亲本,杂交后代的生产水平才能提高。猪的某些性状,如外形结构,胴体品质不太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能够相对比较稳定地遗传给后代,这类性状叫做遗传力高的性状,遗传力高的性状不容易获得杂种优势。有的性状如产仔数、泌乳力、初生重和断奶窝重等,容易随饲养管理条件的优劣而提高或降低,不易稳定地遗传给后代,这些是遗传力低的性状,这类性状易表现出杂种优势。通过杂交和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就能得到满意的效果。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等属于遗传力中等的性状,杂交时所表现的杂种优势也是中等。

工作目标

1.选择适合本场实际的猪品种,购买优秀的后备公母猪进行饲养。

2.根据种公母猪的系谱以及个体的生产性能及体形外貌,制订配种计划,以达到最大的杂交优势。

3.根据品种特点确定猪的初配时间。

4.及时检查母猪的发情,对不正常发情的母猪采取适当的促情措施,缩短母猪非生产天数,并选择合适的配种方法,适时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