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故事

——记农用红外分析仪的研制

王复兴

1977年秋,我从毛主席纪念堂工程回到本单位北京分析仪器厂。粉碎“四人帮”后的兴奋之情让我有使不完的劲,但又不知如何干得更好。

一天,北京植物所的施定基来访,说他准备做CO2施肥的研究,问我们能否为他制作一台便携式CO2分析器进行试验。他说,国外通过CO2施肥能提高蔬菜产量。蔬菜的干物质是绿叶在光照下将空气中的CO2和H2O进行光合作用获得的。光合作用产生氨基酸和氧气,氨基酸是形成各种有机物的基础。适当增加CO2含量能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蔬菜产量就能提高。这样的施肥方式不仅提高产量,又减少了化学肥料施肥带来的环境污染。

我和开发军工产品的搭档张尧海听后很高兴,两人商定使用半导体红外线气体分析器的先进技术进行设计。因为在开发半导体红外线气体分析器时有一些剩余的零件,再补充加工一些零件配套,很快试制了一台便携式CO2分析器。北京的冬天蔬菜都生长在大棚里,是试验的好时机。为了获得CO2施肥的效果,施定基用钢瓶CO2控制浓度,以芹菜为试验对象,记录在不同CO2浓度下的生长状况。结果发现当大棚中的CO2浓度达到1200ppm时,增产效果最好。同样的生长周期内,芹菜可增产30%。扣除CO2成本,还略有收益。这一研究成果在相关的植物杂志上发表了,遗憾的是因为当时农村人力和财力的问题,该成果并没有被推广应用。

正如古语说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施定基的同窗于沪宁在做华北大平原3000亩高产实验田的试验,他想利用便携式CO2分析器做田间的光合作用实验。通过大田的光合作用效率的测量,可以预估小麦的产量。他和施定基来找我们商量,能否试制一台适合测量植物光合作用的仪器。因为空气中的CO2含量大约在330ppm左右,仪器的测量量程最好定为0~500ppm CO2。这就要求我们将原来的CO2分析器(量程0~3000ppm CO2)的测量灵敏度提高6倍。

我们对于能为农业增产出一份力感到鼓舞。虽然需要重新设计,但非常乐意,立刻着手研制这种仪器,并且申请到一个型号QGD-07(简称:农业红外)。经过约半年的试验,我们做出了一台仪器拿到现场进行试验,效果不错。但是于沪宁反映使用不太方便,为了保证仪器的测量精度,必须带两瓶标准气到现场对仪器进行零点和终点的校准。另一方面,仪器是交流220V供电的,而大田中没有电源,为了使用仪器必须拉一根很长的电源线,不仅不方便,有的地方离电源很远,无法使用。

因此,我们改进设计,在仪器内部增加一个泵,仪器外部增加一个吸收CO2的过滤器。使用时,利用仪器内部安装的气体泵自动抽取空气,还可用调节阀控制流量,提供测量光合作用的重要参数空气流量。在需要调零时,将气路接成闭环回路。气路中的气体在循环流动过程中,其中的CO2被过滤器完全吸收,形成“零气”,免去了校准仪器零点的标准气。同时我们又设计了直流-交流变换器,用24节镍蓄电池通过振荡产生220V交流电,可以对仪器供电3小时。仪器做完试验后回到实验室再充电,为下次试验做准备。通过此番改进,仪器到现场只要带一瓶量程气就可以工作了。

农业红外的研制成功,让大家都很高兴。施定基让我们更多地接触一些农业科研部门,带我到东北去访问特产研究所(简称:特产所)。特产所位于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四面环山,中间是个盆地。初秋时节,眺望四周,山上还是绿翠缤纷,有些树叶开始变色,黄色的、红色的,星星点点躲藏在绿叶之中,景色美极了。

特产所的同仁介绍说,所里种植有数十种名贵药材,还养殖了糜鹿、梅花鹿、紫貂和丹顶鹤等名贵动物。“文革”前,许多中央领导来所里参观时,丹顶鹤在所门前排成两行,令人心旷神怡。我们参观了养鹿场和紫貂饲养场,重点去参观了药用植物种植园地。党参、三七、白术、土枸杞、紫苏、杜衡、白芷、金银花、黄连等各种中草药植物,生长得都很好。

我的植物知识匮乏,看到各种药用草本植物的叶子形状各异,想着如何使用仪器。在人参种植园,他们介绍说人参是多年生植物,生长环境必须土质肥沃、阳光微弱。因此,种植过一次人参的土地,需要3~5年后才能使用。我看到人参种植园上方有塑料顶棚,他们说是为了留下有效的光谱成分和得到合适的光照强度,可以提高人参产量。在谈到如何使用仪器进行科研时,他们说必须要有适合于不同叶片的叶室才能得到最佳的测量数据。即使是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小麦的叶片细长,玉米的叶片宽大,叶室的规格也是完全不同的,必须单独设计。提供仪器,最好能够根据用户的使用对象提供配套的叶室。他们的建议使我认识到,要做成一件事并不简单。

晚上,他们用所里自制的酸葡萄酒招待我们。浓浓的酸葡萄酒,竟如糖水般甜。其实酒精度很高,不知不觉我们都喝醉了。第二天,所里又陪我们参观他们生产的产品,有人参酒、鹿茸酒和各种参茸制品,真是大开眼界。我深深体会到,科学的春天一旦到来,人的创造力一定是无比巨大的。

结束了特产所的访问,我们又访问了辽宁省农科院。除了受到他们的欢迎外,对仪器的建议也是希望能够配套得更齐全些。难忘的是主人用他们培育的无籽西瓜招待我们,说这是专门为我们留的,甜度可达6%~8%。吃起来,西瓜果然像加了糖似的。

回到单位,我建议厂里安排农业红外的投产。因国家对农业的投资较少,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大学经费有限,价格不能定得太高。为了使农业院校能买得起,基本上以生产成本计算,一台仪器定价才3000元。农业红外总的需要量估计只有数百台,这对于我们生产高精尖产品的工厂来讲,技术复杂产值又低,装配车间不好安排生产。

我正好每周有一次讲课,为教育科培训电装工和调校工的电子线路知识,发现厂办技校的加工车间生产任务不饱满,老师的工作量也不饱满。他们需要找点活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收入。我向生产科建议,在技校生产加工可以降低成本。同时说服技校老师,建议将农业红外的生产安排在技校,得到了生产科和技校的支持。为了使技校老师很快掌握仪器的生产技术,我编写了一些资料,介绍仪器工作原理和电子线路的设计知识。同时编写了详细的调校规程,每一个部件(光学部件、自动增益放大器、触发分离器、信号处理器、电源部件)都有方便有效的调校方法。经过短期培训和我亲自传帮带,技校老师们很快掌握了仪器的生产技术,农业红外终于可以批量生产了。我们还利用技校的加工能力,根据用户需要,加工一定规格的叶室,满足科研需要。

农业红外为各农业科研院所和大学提供了一种科学试验的设备,但要用好这些设备必须掌握其使用方法和简单的维修技术。为此,我们访问了许多农业科研院所和大学,并多次主办农业红外学习班。那时出差是很辛苦的事,火车票很难买。我记得有一次到福州去办学习班,买不到卧铺,为了赶时间,我和助手小李买了坐票,整整坐了2天2夜火车。一到福州,洗个脸就开始讲课,学员们都很感动,听课非常认真。

福建林科院的林博士对我说,他从国外拿到一个科研项目,研究地球上CO2变化的趋势。他准备在森林中建一个监测点,长期测量CO2浓度值。因为这种变化是非常小的,要求仪器的测量精度非常高,要精确到0.1ppm。这是一个新的应用,我认为农业红外满足不了他的要求,就给他推荐了另一种高精度的红外线CO2分析仪。他按我的意见买了QGS-08红外。

农业红外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光合作用研究的深入。科研人员开始是在室外、田间进行研究,一年只能做一次试验。为了多做一些试验,他们必须到海南岛去育种,一年最多也只能做2~3次,而且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测试的数据要得出结论需要很长时间。数年后,我再参观一些农科院所,他们都建造了比较现代化的光合作用实验室,由灯光控制照度,有叶面积、气体流量、照度、温度、湿度、CO2和O2的测量,测量结果可直接计算出叶片单位面积光合作用的效率。用盆栽培育品种的植物可安放在光合作用实验室中,在相同的环境下测量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筛选好的品种。一年可以进行多次试验,加快了育种步伐,许多农科院所培养出了优良品种。

在我所接触的农业科研人员中,总忘不了江西省农科院的王文鑫。他到北京来参加学习班后,又参观了北京一些农业科研院所,交流经验,直到身无分文。从我这里借了路费回去后,他不辞辛苦,连续工作进行试验,培育水稻品种,取得了显著成绩。他经常告诉我他的工作进展,我为他高兴。但在他还没有取得最终成果时,身体垮了,得了肺癌。直到单位把他送到上海治疗,他还是念念不忘试验工作。当噩耗传来,我久久不能平静。我想,我们这一代人迎来科学的春天太晚了,我能赶上改革开放的时代,还是幸福的。

作者简介

王复兴,江苏常州人,1939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分配到北京分析仪器厂(简称:北分)工作,先后在设计科、分析仪器研究所从事开发和设计。曾任红外部主任、红外研究室主任、北分副总工程师、北分麦哈克总工程师、西克麦哈克总工程师;曾兼任中国光学协会常务理事、红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电子仪表专业高级职称评委和机械行业高级技师评委。现任《分析仪器》编辑部审稿专家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