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里八村: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研究
- 韩茂莉
- 743字
- 2024-11-01 09:03:38
第一章 总论
十里八村,这是平日说起邻里乡亲的一句俗语,用于形容邻近的村落及其村民。人们在现实中认同了它的存在,却很少品味其中的道理。当我将近代山西乡村社会地理作为研究目标,并置身于乡村社会各类记载之中时,发现需要凭借爬梳文献、分析探讨的问题,在大众语汇中早已用“十里八村”概括得十分清楚。十里八村并非行政建制,属于村民自然而然构建的生活空间与交往空间,这一范围内不仅存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互有关联的村际交往,也是村民直接认知的世界,因此十里八村既有村民熟悉的乡土,也有熟悉的乡亲,由于这份熟悉,乡间但凡有事,能够影响且聚拢的人就在十里八村。十里八村贴切地概括了村民的地理与作为学问的地理两类不同的认识,并将它们统一到相同的语汇之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乡村生活的核心。这一核心围绕土地而存在,土地是不动产,在这片不动产上土里刨食的农民,追随着四季的节律,往返于地头、炕头之间,并以此为中心架构了自己的认知空间。农耕生产与土地之间的依存关系决定村民对于世界的直接认知范围,通常在一日往返距离之内。
一日往返距离之内,可东可西,可南可北,是一个可称方圆的空间范围。在此之内,村民直接认知的空间仍可分为两个圈层,从地头到炕头属于生产、生活的基本空间,基本空间之外则是通过集市、婚姻、祭祀、庙会乃至乡里村社组织而认知的社会空间。每个村庄均有环绕四周分布的农田,因此基本空间以村为基础,属于一村人拥有的乡土;社会空间则凭借村民参与的各类社会活动,将分散的村落凝聚在共同的趋向中,使村民直接认知的世界从本村本土伸向周邻村落与集镇。村民共同趋向的目的地以及由此囊括的村落就是十里八村,这是一个并无一定之规,而取决于所有村民经济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地理空间,且因各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进程而有广狭、大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