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心里有底,询问的基础在于准备

提问之前,心里要有底

美国学者萨姆·基恩说:“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我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了。”问题使我们思考,问题使我们进步,问题使我们富有创造力。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总是对各种不熟悉的事物抱有疑问;在我们人生中的不同阶段,更是充满了各种各样问询的场景。

可是,你真的会提问吗?你真的掌握了最佳的问询技巧了吗?这是值得深思的。提问是一门艺术,想要彻底掌握这门艺术,我们就要不断地探寻、思索、模拟、实践,做好问询之前的准备,总结问询之后的经验。

举一个例子来说,在你向别人问出“我的电脑为什么会黑屏了呢”的时候,因为这个问题太过泛泛,别人有可能不会主动地去回答你,但当你向别人明确提出“我的电脑黑屏了,不知道是因为电源开关坏了,还是显示器内部电路故障的问题”的时候,别人有可能会回答你说“应该不会是电源的问题吧”,主动地帮你查看情况。这就是提问的技巧。

想要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这些提问技巧,我们在提问之前,心里就要有底,不要盲目地毫无头绪地去问。下面我们来分析老师、销售在提问的时候如何做到心里有底。

对一个老师来说,教学中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可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作用很大。因此,老师们在提问之前必须要先想好怎样做,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老师们的提问必须要有指向性。这个指向性主要是指教学目标。不要想怎么问就怎么问。

小雨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学生,很喜欢上语文课。有一次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点名让小雨起来读一段课文后,问他在这段课文里发现了什么。小雨不确定老师到底想要他回答什么,只好像竞猜一样不停说着自己的发现。老师几次想要打断小雨的话,却想起应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同时又怕打击小雨的积极性,只好隐忍不言。结果说着说着,小雨愈发兴致勃勃起来,越说越远,简直离题千里。

本来临近期末,课堂时间就很宝贵,小雨说了这么多,却还没有切入正题,语文老师急了,最后只好向小雨提示了一个点,希望他照着这个点找出正确的答案。但是听了老师的提示,小雨的思维一下子转不过弯来,不知道该怎么说,只好尴尬地站在那里。语文老师没办法,生硬地让小雨坐下后,继续讲解了下去。

语文老师让小雨起来回答问题,是为了发散他的思维,培养他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由于他没有问出既开放又指向性明确的问题,导致小雨离题千里,既浪费了时间,也没有真正提高教学效益,所以语文老师的这次提问基本上是失败的。老师们在提问之前应该精心设计,让问题既有开放性又有指向性,把发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兴趣与课堂提问完美地结合起来。

作为销售人员来说,因为提问的技巧直接关乎他们的业绩,所以他们在提问之前更要做到心里有底。问题要切中实际,不要盲目地、漫无目的地提问。在约见客户之前,销售人员应该想好具体的提问步骤和相应的提问方式。在确立好最终的销售目标之后,将这个最终目标逐步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再想好应该以什么样的问题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促使这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

在一个个问题被解决的时候,一个个小目标也就在被实现。像这样定好明确目标和明确问题,能够帮助我们节省因为漫无目的地交谈而浪费双方的时间和精力,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率地达成业绩。我们在向客户提出问题的时候可以采取巧妙迂回的方式,但是包藏在问题中的意图却必须具体而明确,千万不要漫无目的,无的放矢。

他是一家大型工厂的销售人员,曾经多次打破公司的销售纪录,是公司的销售英雄。每当其他员工问他有什么技巧,他就会说,每次看到新来的销售员工在与客户交谈的时候将时间浪费在不相关的话题上就很着急,苦口婆心向他们传授经验,他们还觉得委屈,振振有词地解释说他们是在与顾客培养感情,殊不知这样只是在做无用功。

其实,在最初与顾客接洽的时候,只要用一个个明确的问题针对性地探明顾客的真实意图,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差不多就能判断出合作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少了。而且,在提问的过程中,这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也能让顾客加深对公司产品的认同感,为之后的长期合作奠定基础。

提问之前,心里要有底,指的是什么呢?

第一,我们在提问之前,即使不知道答案,也可以先对问题做一个基本的判断。整理一下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或者搜寻一些资料,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第二,我们要定位清楚自我身份以及询问对象的身份。假如你是一个老师,你的问询对象是学生,问题就该围绕着老师和学生的身份,有效去提问。

第三,你问出的问题,要带着明确的目的性,不能无的放矢、毫无头绪地去问。

为什么说在提问之前我们心里要有底呢?在向别人提出一个问题之前,我们自己先得对所提出问题的方方面面心里有个数,否则在没有一个心理准备的情况之下贸然提问,不仅不会得到一个好的问询结果,还有可能导致别人和自己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我们事先对问题没有自我的判断和思路,很容易会被别人的答案牵着鼻子走,从而做下一个错误的决定。

设计好提问的开场白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场谈话来说,好的开场白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开场白意味着打开场面、引入正题。如果不能在一开始抓住对方的注意力,引不起对方回答的兴趣,或者在一开始就让对方无从回答,就不会得到任何有用信息,不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注定是场失败问询。

好的开场白,能够让我们的提问更轻松更顺畅,一旦在一开始就给别人留下好感,我们更容易问出想要的信息,也方便下次提问。不好的开场白,有可能使得我们在提问的一开始就陷到一种冷场尴尬的氛围中去,被人三言两语就结束掉。这是得不偿失的。下面我们就来着重分析一下3种不同的开场白。

开场白1:一开始便亮明主题,循循诱导出心中的答案。

一般拥有好的提问技巧的人,在提问之前都会对接下来的谈话重心有一个预估。根据这个预估,他们能够轻易地设计出一个好的话头儿。并且为了让这场谈话的方向能够契合他们心中想要的方向,他们也会利用一些小技巧、小策略去设计好提问的开端。

王宇是一个律师,年纪轻轻的他在业内已经有了一定的声誉,很多律师前辈对他的评价都是:聪明,情商高。这天,他的律师事务所里来了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是之前预约的顾客。王宇热情地将老太太迎到办公室,安排她舒服地坐在沙发上后,让秘书为老太太端来了一杯热茶。

王宇亲切地在老太太对面坐下,平易近人地问道:“奶奶,等会儿我将问您一些关乎遗产遗嘱的问题。既然您委托我来处理您这件事情,就别拿我当外人,有什么您直接说就是了。”

看着老太太连连点头,王宇便说:“奶奶,我先来跟您解释一下法律上的遗产遗嘱是什么意思。其实也就是不同的东西分配给不同的人的意思。”王宇顿了顿,又说:“奶奶,您可以先告诉我,在您这些家人之中,您最在乎最关心谁啊?”

老太太想了想,说:“他们对我都很重要啊,我关心我所有的家人……”听着老太太的回答,王宇笑了笑:“那您告诉我,当您想要财产遗嘱的时候,你先想到了谁?”老太太脱口而出:“我先想到的是我的儿子和女儿,然后是我的老伴,还有我的几个孙子。”王宇笑着说:“奶奶,您的家庭可真是美满啊!那您在财产遗嘱方面还有别的不懂的地方吗?您觉得您具体需要什么帮助呢?”

上例中的王宇不愧是一个深谙询问技巧的好律师。他在提出一系列问题之前,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开场白,让接下来的对话变得分外轻松、流畅。而且他说话平易近人,待人处事礼貌周到,给老太太一个强大的心理信任和依靠感,也有利于接下来的询问。

开场白2:如果你的问题太过尖锐,不妨利用开场白,侧面打听消息。

开场白决定着这场问询的节奏,拖沓的开场意味着拖沓的回答,这场问询就有可能变成无意义的废话。太快地亮明主题,不用一点迂回婉转的技巧,有时候又会让提问对象接受不了,不能很好地诱导出我们想要的回答。

有一个老中医在进行公开门诊的时候,身边围满了病人。一开始,他总是直截了当地问病人得了什么病,哪儿不舒服。时间久了,他发现,多数病人在听了他的问题后都是一副支支吾吾、满脸通红的样子。老中医猛地意识到,这些病人生的都是妇科方面的隐疾,而身边围了这么多人,使得不愿坦白回答问题。于是,他换了一个方式开场,巧妙地问病人:“你平时都是用的什么药啊?”通过病人平时的用药,他一下子就知道病人患的是什么病。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见,一个巧妙的开场白能够让提问者更快地得到心中想要的回答,而不好的开场白就会将提问的渠道彻底堵死,别说问题得不到解答,连继续提问的可能性也会被抹杀。

开场白3:别开生面的开场,让人印象深刻。

班主任在毕业晚会上给学生的致辞,让学生印象深刻,多年都难以忘记。他的开场白尤其吸引人:“我原本想祝所有学生的人生一帆风顺,但是这样说是很不恰当的。”学生们面面相觑,不知道班主任为什么这样说。班主任笑了笑,继续说:“古代大臣们总会祝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但是谁都知道,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一帆风顺的祝福,同样也是一个美丽的谎言。风雨兼程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只有拼搏奋斗才能让我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班主任第一句话就别开生面地揭示出了人生的真谛,告别了以往的啰嗦与套路,犹如平地惊雷般震撼人心。

作家高尔基说:最难得的就是开场白,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第一句给予的。奥地利有一个乐团的指挥家说,开场白就是沟通演讲者和听众的第一座桥梁。瑞士作家温克勒说,开场白有两项任务,一是建立听者和说者之间的感情,二是打开场面,引入正题。古往今来,很多不凡的伟人,很多深谙说话之道的演讲者,很多懂得提问的问询者,都在肯定着好的开场白的妙处。

好的开场白往往不是那么容易便能够得出来的,想要张嘴便说出巧妙的第一句话,就得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地注意观察、积累经验。坚持下来,在关键的时候不仅不用搜肠刮肚苦心斟酌,而且能够依据提问的对象、提问的主题,轻松地设计出一个开场白。当然这个过程是很艰难漫长的。想要达到这种程度,就得坚持做生活的有心者。

理清思路,想好提问的步骤

一些新入职场的菜鸟总会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很多时候菜鸟会引起老员工的消极倦怠情绪,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怎样避免这些情况呢?我们分析分析。

有的菜鸟的问题笼统泛泛,让人无从回答;有的菜鸟的问题却简单幼稚到令人生气,让人不想回答;有的菜鸟在提问的时候滔滔不绝,但根本没有弄懂这个问题的真正含义,让人哭笑不得,懒得去回应。如果这些职场菜鸟在提问之前先做一个脉络梳理,想好提问的步骤,使问题更精简更有针对性,老员工们未必会那么冷漠不懂人情,毕竟他们也是从菜鸟走过来的,多少会有点同理心。

我们在问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自己脑海里都是混淆的,不知道先问什么、后问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哪方面的回答,这样子怎么能引起别人回答的欲望、得到有用的答案呢?我们在问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都还没有组织好语言,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这样子怎么会不引起别人的反感甚至是白眼?

别以为回答的人才需要思考,我们只要问就好了。其实,问出问题的我们要比回答的人更进一步地思考,并且提前做出删减、归纳、总结,整理逻辑,理清思路,提前想好步骤。这样更有利于我们挖掘出最有效的信息。在百度、知乎一些问答网站、程序上提问的时候,还需要提前了解提问流程、设置问题归类呢,何况是面对一个活生生的请教对象。

仅仅只是问,却不带着目的,更不重视提问之前的思索与准备,这样的你只是在享受别人对你好学的评价,根本就不是真正地想要弄懂这些个难题。有时候,提问的机会来之不易,我们就更需要提前想好提问的步骤,充分地调动起请教对象的回答欲望,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问出最多的问题。

机会一向是留给做好准备的人的。如果你是一个学生,在提问之前没有想好先问什么、后问什么,一味盲目地去问,得到的回答也只能是泛泛而简短的,因为老师的学生不只有你一个,向他请教的学生也不会只有你一个。

迈克·华莱士是美国著名的新闻节目《60分钟》的主持人,同时也是这个经久不衰的新闻节目的创始人之一。在将近40年的主持生涯中,他采访过的著名政治人物和各界名流不计其数,并以辛辣的主持风格、强硬的采访方式为观众所熟知和喜爱。华莱士是很杰出的主持人,经常能够一针见血地问出让采访对象难以招架、让观众印象深刻的问题。

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他会相应地问出不同的问题。而他的主持、采访流程总是显得轻重有序、富有逻辑,他的问题也总是会在循序渐进的诱导的过程中突然给人一个措手不及。由此可见,迈克·华莱士在采访之前是会充分地理清思路,并对提问的步骤做一个完整的归纳和梳理的。

有时候,能够采访到一些名流政要是很难得的,因此这些来之不易的采访机会就显得无比宝贵。为了让这些宝贵的采访机会发挥最大的作用,为了在有限的采访时间内挖掘出最深层次的东西,迈克·华莱士在采访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所以,他才能对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问出“一共有多少黑人参与了您的竞选过程”这样辛辣、直指要害的问题;所以,他才能对天皇巨星芭芭拉·史翠珊提出“你为什么一直能够保持着你的魅力”这样切中粉丝心声的问题。

迈克·华莱士在提问的时候总能保持清晰的思路,提出的问题一贯直接深刻,并成为观众心中最“不按常理”出牌的主持人,这与他在提问之前注重逻辑、注重拆解问题核心、想好提问步骤是分不开的。

那么在理清思路之后,提问的有效步骤究竟有哪些?

一、首先,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打破僵局促成这场提问。无论是陌生人初次相见,还是不太相熟的两个人私下见面,只要你有问题想要向对方请教,都可以用一个轻松的话题来开头,或者是一句善意的问候,一个充满智慧的调侃。让对方对你放下戒心,营造一种自如的气氛,以此保证提问过程的流畅。

二、其次,我们需要明确地说明用意。不要问模棱两可的问题,不要态度模糊、含义混淆,你可以直接向对方表明你的目的。尤其是在职场中,下属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直截了当地向领导提出,不用碍于对方的身份吞吞吐吐、绕来绕去,半天都说不出重点。在提问的一开始,就要三言两语简明提出你询问的用意。

三、做好前两点之后,这时候就可以放心提问了。提问的过程中,注意技巧,一定要避免用蹩脚的方式问出生硬的问题,以免使你失去下一次提问的机会。某些情况下,用激励式提问代替打击式提问会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提问技巧,包括开放式提问或者封闭式提问等等。

轻率的提问只能得到轻率的答案。如果你想要在不断的提问过程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取得哪怕一丁点的进步,你都要在提问之前理清你的思路,彻底想好提问的步骤。如果你仅仅是想做个好学的样子,不在乎提问能给你带来的好处,你完全可以不断地去问,然后什么也没吸收,什么也没得到。在提问之前想好步骤,不仅是对提问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做好准备工作,注意换位思考

大家都知道,我们做任何工作之前,要想把它做好,都需要做一个周全详细的准备。刚毕业的大学生,在面试之前,需要准备简历和一些相关工作,准备得越周全被录用的机会就会越大。老师们在上课之前背好教案,梳理流程,基本可以保证课堂效率,保证教学质量。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在进行采访之前,也需要了解一下背景资料,列一个问题提纲,这样的准备工作会让他接下来的采访工作变得更加顺畅轻松。

无论做什么事情,准备工作是很重要的,它能让你事半功倍。提问也是一样,想要问出高明的问题,想要让自己的问题被完美解决,我们就需要做好问前的准备工作,并长期坚持,形成习惯。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我们敷衍了事,匆忙上阵,就会直接影响我们提问的效果,这样不仅会耽误彼此的时间,也会让别人对你的印象直接变差。如果我们在提问之前,尽量将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好,那么我们提问的时候,就会取得一个比较高的效率和比较好的结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是多么有名、多么有才的人,想要做到随时随地的随机应变,都是很难的。有经验的人在教导新人的时候,总会说,做人做事要有计划,没有计划,不但人做不好,事情也不能做好。我们在向别人提问的时候,更要做好准备工作,毫无头绪地去问,肯定是会引起别人反感的。

我们不仅要在提问之前做好准备,还要注意换位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总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一方,总觉得自己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心态,是因为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看,却没有学会换位思考。

在一个团体中,能够做到换位思考,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想问题、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是很容易让别人产生好感的。这样的人会成为团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每个人都能建立起无比圆融的人际关系。

我们提问的时候,也是一样。假如我们能够站在被问者的角度上,仔细观摩自己的态度,就会发现,不是对方太傲慢不愿意搭理自己,而是因为我们自己太过简慢,不够尊重对方。假如我们能够站在被问者的角度上审视自己,也许会发现,自己问出的问题太过幼稚,明显没有做好准备工作。

如果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也许会发现,我们问出的问题太过直白、尖锐,一不小心就触犯了对方的痛点和自尊心;也许会发现,我们的状态太过敷衍、心不在焉,根本没有注意对方话里深藏的含义。

假如我们能够学会换位思考,用同理心去衡量一切,我们就会逐渐规避上面这些问题,我们的情商也会在不知不觉间变高,我们的人缘也会在不知不觉间变好。假如我们能够随时转换自己的角度,将自己代入对方的立场,我们在聆听对方回答的时候,就能充分理解那些原本我们无法接受的观点和话语。

微软公司是全球范围内的著名的成功企业,在很多方面微软都能够成为当代企业学习的榜样。微软公司的CEO比尔·盖茨先生一向提倡的微软企业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尔·盖茨所提出的一项微软企业精神就是在问题出现的时候,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企业要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去思考。管理者要站在员工的角度上去思考。

微软的高级经理们对员工最常说的一句话不是“你应该做什么”,而是“我能为你做什么”。微软公司在推出新产品的时候,总会收集用户反馈,以此改进产品。每一个微软的员工在向有经验的前辈提出疑问的时候,总会收集好资料,列好提纲,胸有成竹地去提问,并能够转换自己的角度,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这种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就是企业内部团结合作的力量来源,就是微软人一直不断进步的源泉。

那么在提问之前,我们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

第一,我们要整理好思绪,列好问题的提纲。想要彻底地弄清楚心中的疑惑,一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尽量使用特殊的技巧,去引起对方的回答欲望,让对方乐于一步步地为我们解疑答惑,给我们传授经验。保持清晰的头脑很重要,因为我们需要掌握整场问答的节奏,把控住话题的主导权。清晰的头脑能够保证我们既能跟上对方的思维,又能不被对方的话误导,以免被带进逻辑的迷雾里。

第二,我们要在提问之前先确定一下该请教哪些对象,并对他们做深入了解,注意换位思考。比如说,你问的问题与科学相关,那就尽量地去问一些科研人员。事先划定好该请教哪些对象,能够让你在最快的时间内解除疑惑。在做事前准备的时候,同时要注意换位思考。想象一下为什么很多人讨厌小白们的提问,不是因为他们太过冷漠,而是小白们的问题总是显得那么笼统泛泛、漫无目的,小白们的态度总是那么傲慢,肤浅无知。假如我们是那个小白,我们就要尽量地换位思考。

第三,我们要及时审视自己的问题,设计好提问的方法。我们的有些问题在明眼人看来太过啰嗦,又无甚意义。这时候,我们需要揣摩缘由,直至心甘情愿删减这些太过白痴、毫无意义的问题,想出更简练、更深刻的问题去补充自己的问题提纲。我们在提问之前,还要尽量先设计好提问的方法。根据提问对象的身份背景等相关因素,设计好不同的提问方式。当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一个特定信息的时候,可以进行封闭式提问,将范围缩小。当我们想要获得大量信息的时候,可以采取开放式提问,从对方的话里截取想要的信息。

我们要弄清楚一个概念,问前准备、换位思考只是基础工作而已。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善于提问,善于沟通?为什么有的人总能出色、圆满地处理好每件事情?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很留心身边所有的人事,不管做什么事情,他们总会不遗余力地做好准备工作,所以他们才会比马虎懒惰的人更早获得机会。提问也是如此。想要获得有效提问,你就得做好准备工作,并注意换位思考。

事先想好提问时的注意事项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有向别人求助、询问经验的时候,我们心中总有着无穷无尽的问题等待解决、等待回答,无论我们是个孩子还是个大人,所以说,弄懂提问的艺术、掌握提问的技巧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无比重大的意义。想要别人乐于帮助我们,我们就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不断尝试,不断总结经验。不同的身份,在提问的时候,需要注意的问题都不一样。面试官在提问应聘者之前,想好提问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能够充分保证企业的招聘效果;销售员在向顾客提出问题之前,更要想好注意事项,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合作的结果,直接与个人业绩挂钩。

那么,提问之前,我们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首先要审核问题,判断清楚我们提出的问题适不适合。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受教育水平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擅长领域也都不一样。不要问对方不感兴趣的问题,不要问超出对方知识水平、技术水平的问题,更要小心地将那些涉及对方隐私、痛点的问题剔除出去。

二、提问的时候,要注意场合。不是任何场合都适合提问。有的人情商很低,在公开场合向别人问一个隐私问题,不管别人回不回答你,都会尴尬到下不来台。如果你不顾场合乱问,你再注意提问的技巧,也是枉然。注意到提问的最佳场合,再进行有效提问,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我们要避免查户口式的问法,不要泛泛、空洞地去问,也不要花式乱问。注意技巧,不要显得那么机械呆板,也不要刻意跳跃性地提问,前者让人生不起回答的兴趣,后者太过油滑会让人反感。组织好语言,精心设计好用语,有的人问的问题太长、太空洞,根本起不到好的问询效果。有一点需要注意,我们要尽量描述问题的症状,而不是去陈述你的猜测。

新闻记者在采访提问之前,尤其要想好一些注意事项。如果他们提出的问题让采访者语塞、一时难以回答,难免会造成尴尬、冷场的局面。有一年,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曾经受邀到河北石家庄参加一个签名售书的活动。之后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一个记者接连问了两个问题:“您怎样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呢?您怎样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呢?”

当时敬一丹拿着话筒,想了一会儿说:“你的问题范围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

这个记者将难得的采访机会浪费在这两个空洞泛泛的问题上,未免可惜。很多没有经验的新闻记者都会犯这个毛病。作为一个提问者,千万不要笼统、泛泛地去问问题,而要注意一些问询的技巧。

四、在提问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态度,还包括说话的语气和表达的尺度。语言要尽量简洁,语气要柔缓谦卑,不要太过生硬。够虚心,够谦卑,才是尊重对方的表现。但是过于谦卑,又会显得没有原则;过于低下,又得不到对方的尊重。无论对方的水平多高,我们在虚心汲取的同时要合理判断,时刻保持自己的思索。

李芳的丈夫老王是一个大学教授,平时说话很严肃,讲究原则一板一眼。李芳自己则是一家公司里的金牌销售,很注意说话的技巧,说出的话总能让人如沐春风。他们都来自东北,大学毕业后通过奋斗在北京扎下了根。有一天,一个年轻大学生老乡来做客,李芳夫妇热情地接待了他。李芳去准备饭菜的时候,嘱咐丈夫陪老乡好好聊聊。

这个年轻的大学生看起来很拘谨,为了让他放松下来,老王开始没话找话地问起了问题:“你刚到北京吧?”大学生害羞地点点头。“咱们老家那边比北京冷多了吧?”老王继续问道。“是啊。”大学生简短地回答了他,看起来还是很拘谨。老王接下来又问了一些问题,大学生只好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回答是。这时候,李芳端上来一盘水果,热情地招呼大学生吃水果,亲切地问道:“东北那边现在建设得怎么样?我和老王很久都没回去过了。”

听了李芳的问题,大学生的脸上泛起了异样的光彩,开始描述起老家的变化来。接着李芳又问他对北京有什么感受,这一路有没有看见些趣闻趣事等等。大学生像是打开了话匣子,说着说着开始流露出年轻人活泼的本性来。正因为老王的提问太过死板,说话又太过严肃,不但没有缓解大学生紧张的情绪,还加重了他的情绪负担,可见我们不仅要注重问题的内容,还要注意问题的表达方式。

五、在提问之前,我们还要将所有的消极因素想清楚。假如对方说着说着突然就不愿意说了,这时候我们要敏锐地察觉到发生了什么,转换思维,去探测对方在想什么,或者设计好冷场状态发生时要问什么问题打破僵局。假如对方说得漫无边际,没有一句话能够回答你的问题,这时候我们就要想好应对方案,设计好接下来的问题,引导对方回到原有的重点上。

为什么我们在事前要想好提问时的注意事项呢?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对他人负责任的态度。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种花也好,打仗也好,如果你想取得预期效果,难免要下足苦功做好一些准备。想好注意事项就是事前准备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提问之前的注意事项包括:问询的对象、问询的场合、问询的方式、问询的态度以及规避消极因素的方法等。只有在提问前将它们一一归纳好,我们才能提高询问的效率。

在心里多多模拟问询的场景

在提出心中的疑问之前,有时候需要多在心中提前预想一下可能会出现的回答,然后再根据这些回答,预想一下接下来要提出的问题,这是不断让问题深入、连续让我们获得有效信息的绝好方法。或者,在提问之前,我们可以多多模拟问询的场景,这样的准备会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提出心中疑问之后,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回答完全取决于挖掘有效答案的难度,更取决于我们提问的方法。好的提问方式能够帮助我们获得信息,不断提高问询技巧,能够帮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快。

想要将心中的疑问以最好的方式表达出来,想要挖掘出最需要的回答,我们需要在提问之前做好万全的准备。这时候,在心中多多模拟问询的场景就是我们提问之前的准备的一部分。这样的场景模拟能够帮助我们迅速进入提问者的角色,在颇为真实的环境中熟悉提问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茨霍恩提出情景模拟法,把它作为一种行为测试手段。情景模拟法是用来评测被试者心理素质、潜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提问之前多在心里模拟一下问询的场景,无疑就是一种情景模拟法的实践。这种不断的模拟、想象,无异于一场场自我测试,对我们的提问过程将大有裨益。

小李是一个大学生,大三暑假的时候他到一家传媒公司实习。刚开始实习那会儿,小李作为一个还没毕业的新人什么不懂,又什么都好奇,于是逮着同事便不停地问东问西。同事们的工作都很繁忙,一开始还能够照顾一下好奇心旺盛的小李,但是时间久了,谁也不愿意再去回答小李那些幼稚浅显的问题。团队行动的时候,小李经常在抛出一个问题之后,久久得不到一个人的回答,即使他专门去找身边的同事问询的时候,大家都找一些借口搪塞他。时间一长,小李觉得很失落,工作的积极性也被严重打击。他开始沉默起来,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忙前忙后,活泼积极。

公司主管发现了小李的异常,特意将他叫到办公室。当问起小李最近的表现的时候,小李支支吾吾地回答说,同事们都不愿意回答他的问题,他感觉同事们不重视他,轻视他这个新人,他觉得自尊心受挫,所以这段时间工作态度也开始变得敷衍。主管听了他的话,温和地对他说,在公司工作压力很大,同事们都各有各的事情,尽管他们对你敷衍漠视的态度是事实,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说着,主管开始变得严肃起来,问小李有没有认真将自己心中不懂的地方做一个归纳,有没有认真去对同事们的回答做一个思考。小李茫然地摇摇头。

主管说,有可能你问过的那些问题其实是很简单的,只要你稍微思考或者自己去查一些资料就能获得答案,有可能有些问题其实他们已经一再地回答过你。记住,大家的时间和精力都很宝贵,社会不是大学,没有人有义务不停地为你解答问题,所以,不要浪费你提问的机会。听到主管这样说,小李沉默了半晌,诚恳地让主管放心,说主管提的问题他心里已经意识到了,以后他会慢慢改进,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这以后,小李在提问之前总会归纳清楚自己提问的目的和真正想要闹清楚的事情,将问题精简,不停地训练自己问出有质量的问题的能力。他还想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在提问之前不断地在心里模拟问询的场景,帮助自己更流畅地提出问题。改进提问方式后的小李再也没有遭到身边同事的轻视,大家都乐意解答起他的问题来。

提问之前,做好准备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提前在心中多次模拟问询的场景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好的咨询师、医生、律师绝对是深谙提问的技巧的,但是平凡的你我却经常忽视提问技巧的重要性。其实,生活中的问询无处不在,掌握好的问询技巧,熟习好的问询流程,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努力的事情。任何一项技巧,如果你想要窥探其中的奥妙,如果你想要完全掌握,你就得通过连续不断的模拟练习,来进步提高。提问的技巧也是这样。不管是将平常生活中的询问当作一种训练,还是在心中多多模拟问询的场景,对于想要提高询问技巧的我们,都是必不可少的。

王莉是一个大龄剩女,由于平时的社交圈子很窄,为了早日找到心中的幸福,不得不奔波在相亲的道路上。在这个过程中,王莉却练就了很高明的提问技巧,既不让对方反感,又能巧妙地问出自己想要的信息。在相亲之前,王莉通常会将自己的问题先在心中过一遍,大致想好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或者在什么时候提问、又该怎么问。

随后她便不断地在心中模拟一些问询的场景,想好自己在面对不同的回答时,又将怎样继续诱导着提问和一些突发情况的应对方案。通过这些询问技巧,王莉经常能够第一时间得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借由这些信息判断出面前的相亲对象适不适合自己,能不能继续发展下去。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约了精力。终于有一天,王莉找到了心仪的发展对象,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幸福地迈进了婚姻的殿堂。

为什么说询问之前要在心中多做场景模拟?因为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地进入角色,并且将问询的流程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一次次场景模拟中,会逐渐地看出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恰当,自己表达的方式是否合适有无改进的地方;在一次次场景模拟中,我们能够清楚地察觉到自己交流沟通方面的弱点;在一次次场景模拟中,会不断地避免一些突发情况,并能扩展自己的问题。提问之前,在心中不断模拟场景,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会使得我们的提问更有效。

从失败的提问中吸取经验

小林是一个小学老师,有一回下班相聚的时候,忧心忡忡地对朋友说,在白天的教学中她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叫她很是懊恼悔恨。朋友问她犯了什么错误。她告诉朋友说,她向一个学生问了不恰当不礼貌的问题。事情是这样的,小林班上有一个学生很热爱学习,成绩也很优秀,而且这个孩子很懂礼貌,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平日里每次小林在课堂里提出问题的时候,这个学生都会积极地举手发言,每次都能够将问题解答得很完美,所以小林也很喜欢找她回答问题。

那一天由于小林一个不适宜的提问,却使得这个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那一节语文课上,小林正教到一篇述说亲情的文章,她便点名让那个学生起来造个关于亲情美好的句子。谁知那个平日里对答如流的学生在这次的点名中却表现得极为差劲,她支支吾吾,过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完整的话。小林以为刚刚这个学生在课堂中走了神,才没有回答出如此简单的问题,便有些不悦,但是她按捺住内心的不快,继续诱导道:“其实很简单,只要仔细回想一下平日里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呵护,你便能造出贴切的句子。”

可是那个学生还是红着脸,站在原地,长久地沉默着,小林便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道:“怎么,难道你忘记了父母平日里的关怀了吗?难道你说不出一句话来证明他们对你的爱护吗?”谁知那个学生听完她的质问,不仅没有回答,还反常地低下了头。见她久久不说话,小林无奈,只好让她坐下。那一节课剩下的时间里,小林观察到那个学生一直心不在焉,她觉得奇怪,于是课下将那个学生叫去了办公室,问她是怎么回事。那个学生却在办公室里号啕大哭起来。原来,她的母亲在几年前生了一场大病,已经永远地离开了她。看着学生伤心的样子,小林很是后悔难过。

听了小林的话,朋友温言劝导她,虽然这次她犯了这样一个错误,但是这个错误并不是难以挽回的,虽然这次她问出了这样伤人心肺的问题,但是她可以在这次失败的提问中总结经验,争取下次不犯这样的错误。

小林完全可以从这次失败的提问中总结到一个宝贵的经验,那就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她要尽量掌握清楚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背景,再针对性地问出适宜的问题,了解他们的心理,帮助他们成长。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失败的提问并不都是没有价值的,很多时候失败的提问过程是我们进步的阶梯。

提问的技巧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不断去积累,而提问的过程并不都是那么有趣,我们得到的结果也不都是有效的。我们需要不断实践,不断体验失败的过程,在其中总结经验,直到成功地掌握提问的技巧,成为一个提问高手。一句老生常谈的话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在失败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吸取失败的教训,在失败中树立起顽强的自信,才能在失败中看到希望,才能赢取最后的成功。

我们并不是从一出生就能熟练地运用提问的技巧和掌握提问的真谛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一次次笨拙、生涩的提问中逐渐成长为个中高手的,每个人都会在此过程中遭遇挫折和阻碍。在一次次的锻炼中成长为会提问的人,和总是言语冒失、永远不会进步的人只有一个区别,那就是前者不惧怕失败,总是勇于尝试,并且善于总结经验,规避错误,后者却不知变通,不知总结,冲动莽撞,盲目前行。

分析失败的提问给我们带来的经验,发现大部分是在提问之前没有做好系统充分的准备,既没有了解询问对象的背景,又没有理清自己的立场和思路。如果在提问之前我们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那么我们的提问过程显而易见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历史上的晋惠帝之所以那么有名,是因为他问了一个愚蠢的问题,叫世人笑到了如今。事实上,有历史学家考证,晋惠帝情商智商正常,能读会写,情感丰富,可是因为那个愚蠢的问题,所有人都以为他是一个不懂世情的“白痴”。

晋惠帝在位的时候,有一年国家发生了大范围的饥荒,百姓们吃光了积存的粮食,因为饥饿难耐,只好挖草根煮野菜吃,等到草根野菜都吃完了过后,甚至有人吃起了“观音土”。这次的天灾非常严重,而且延续了很久都没有结束,到最后很多百姓都被活活饿死。

消息传到皇宫中的时候,听着大臣们沉痛的奏报,晋惠帝大为不解,他疑惑地问道:“百姓没有粟米充饥,为什么不吃肉糜呢?”听完晋惠帝的提问,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回答。

晋惠帝从小生活在皇宫中,锦衣玉食,他并不知道民间的老百姓过着什么样的日子,所以才会提出这样一个愚蠢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但凡对问题背景稍有一点了解的人,都会尽量避免自己出丑。不知事实,瞎提问题的人只会成为众人的笑柄。那么,如何才能在一次次的提问中总结经验,成长为会提问、懂得提问艺术的人呢?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不断地去提问,因为害怕问出愚蠢的问题变成笑柄而放弃提问的人永远只会在原地踏步。毕竟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失败并不能表明你的能力仅限于此,也许只是因为你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完全掌握这其中的技巧。很多时候,失败的提问正给了你一个重新思考、规避错误的机会,学会在一次次失败的提问中总结经验,你最终会成长为一个善于提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