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同情

“姐之所以嫁给你大爷,是因为……”“坚不可摧、至死不渝、奋不顾身的……”“同情!”这是小品《车站奇遇》里的台词,就是因为“同情”两字协助蔡明、潘长江逃过了小警察的盘问;《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唐伯虎则是在和人比可怜的竞赛中胜出,才得以混进华府。

上面两个例子充分说明装可怜、博得别人同情,是瞒天过海、攻城拔寨的手段。

那我们就来说说“同情”吧。同情是善意的行为,是对别人不幸遭遇的一种怜悯;悲天悯人更是一种情怀。但是被人同情则是失败者的表现,所以有不少人不需要别人同情。尤其是在被同情者自尊心(虚荣心)强、或者这种“同情”的表达方式不能被人接受的时候。

所谓“不食嗟来之食”,正是这种情形的真实写照。

但也不尽然。同情与被同情、可怜与被可怜的关系,其实很微妙。历史上真地有人就因为“被同情”而名垂千古。细细想来,他们都是得到了后人的那一份坚不可摧、至死不渝、奋不顾身的同情!

这些人中,竟然有“万世师表”的孔子,有不畏强权、被称为天下模楷的李膺,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孔明,有才华横溢、身世落魄的唐伯虎。

孔子可怜,因为他终生在政治上失意、被人骂为“丧家之犬”;李膺可怜,为除宦官之祸而被拷打至死;诸葛孔明可怜,因为他出师未捷身先死;唐伯虎可怜,一身才华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导致一生潦倒。

正是人们的同情,孔子从一个政治失败者成了文圣;李膺也被人推举为与奸臣斗争的先驱;诸葛亮从一个胜少负多的败军之臣一跃成了闪耀中国历史天空的智多星;唐伯虎更是被人编出了“点秋香”的艳遇。

以上四人在德、才、智、气节等方面各领风骚。哪怕终其一生是个失败者,人们也会出自于同情而对他们进行美化,最后成为带有悲壮色彩的成功人士。

以上是从纵观历史的宏大视野来看。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同情与被同情的问题。

在一般情况下,表达一种同情心,如果是居高临下、勉为其难再附加以轻蔑的态度、甚至恶语相向,那就不是同情,而是一种侮辱。只能让人雪上加霜。

我有一个朋友就有这方面的亲身经历。他曾经向一个他自以为知心的人诉苦,得到了这样的回答:“唉!看在你都这么惨了,我好同情你哦?”结果怎么样?我的朋友除了泪往肚子里流,因为不被人理解才是最大的痛苦。当然他也永远摒弃了对这个人的信任。

听了这个故事,我能理解这个朋友的感受。正所谓伤害你最深的人,正是你以为最值得信任的人。当然还有更绝的,我听说有人竟用“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来应对别人的倾诉。最不是人的表现,动辄以“心理问题”来回答别人的情绪波动。

我更要奉劝这些人,如果他们能称得上人的话。要知道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爱情、事业、亲人,甚至陌生人,都有可能在我们心灵中留下伤痕。所以说,谁都有无助的时候。那不是装可怜,而是一种对慰藉的渴望。

那些说别人心理有问题的人,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心理医生,请问你有执照吗?你自检过吗?说别人的人往往自己不觉得。

象我这个朋友也不是见人就诉苦,如果连自己信任的人都要火上浇油,他们的痛苦可想而知。世道轮回,终有一天那些伤害人的人、在别人伤口上撒盐的人也会有报应。不过到那时,这种人会在痛苦的基础上多一层后悔。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无非就是:善良是美德,所以我们应该以一颗博爱的心来对待家人、朋友,但不能是勉为其难和装模作样的,更不能雪上加霜,特别是对朋友。

反过来说,我们是人,是社会的人,就要有对抗社会压力的张力和韧劲。弦一用力就断,那是没用。人一遇挫折就伤心绝望,那叫有病。“锦上添花人间有,雪中送炭世上无”,这个社会本来就是这么残酷。

抑郁症从哪里来?就是脆弱的心遇上了冷酷的人。还是那句话,世上需要热心肠;如果没有,就请独善其身。

博人同情,往往是利用了人们的善良。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话题,要学会辨别真伪,否则会被骗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都说不一定。不过这不是我想表达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