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陆游的《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内心竟难以平静。因为这首词再度引起了我的共鸣。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上半阙把一个隐居者的生活写得如此生动,令我心向往之。生活在“苍烟落照间”的缥缈仙境,玉瀣酒斟饮、诗书翻卷之间,仿佛尘缘已是心外之物。能终日与诗词美酒相伴,正是我这种大隐于市之人内心向往的“太虚幻景”。下半阙笔锋一转,看似洒脱的生活都是假象,那是我们的词人在不被重用的现实面前装出的“不妨随处一开颜”。
光有共鸣不免肤浅,今天的读后感不再仅仅局限于和陆游一起感慨。
第一种阅读方式:批判式的阅读。
身似尘外仙,内心依旧苦闷,一个“装模作样”的隐者形象在《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中跃然纸上。陆游本来也就是这样一个人,闲散外表下隐藏着不已的雄心。
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出了同样的心情:“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一诗一词,表达了陆游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任凭万里河山沦陷于戎狄的强烈不满。
可是现实就那么骨感。当时的“轮台”尚在回鹘手中,南宋和这个政权之间还隔着个西夏,另外还有金、大理、西辽、吐蕃等虎视于周边。要想象汉朝那样将“轮台”等地紧攥于手中,不要说赵宋王朝没这个想法,就是有也几乎不可能实现。
所以说只有收复故土的雄心又怎么样。陆游不是孙悟空,给他金箍棒也不能扶摇直上九万里。“匹马戍梁州”,单打独斗的野心家除非有经天纬地之才,最终也只能是眼高手低的幻想家。
词中“归园田居”似的生活让我想起一种人——隐者。“看渊明、风流酷似诸葛卧龙”,要当隐者就得当诸葛亮或者陶渊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之际,有的是运筹帏幄的雄心和“酒好不怕巷子深”的信心,因为他不仅有才华还有人脉;陶渊明几度归隐后又出山,最终写下《归去来兮辞》、一去不回。
可陆游不是这样。他本身没有诸葛亮那样的机遇,或者说机遇不多也不好,南宋更没有象刘备这样的人来对他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最要命的是他一辈子都不死心,归隐得很不彻底。
忠心报国无门、抗敌夙愿难了,导致他在故作潇洒和渴求机遇的心态之间游走不定。“当年万里觅封侯”,到头来还不是“死去元知万事空”?因为当局者就想坐看“老却英雄似等闲”,你却不能奈何他分毫。这是“装模作样”的隐者共同的结局。
来自心中深深的叹息,不知道是发自作者陆游,还是身临其境的自己?
第二种阅读方式:从一点入手的引申式联想阅读。
今天读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叫:“鹧鸪天”。大家都知道鹧鸪是一种鸟,我对鸟比较感兴趣,喜欢其叫声、色彩、外形,当然秃鹫、鸵鸟不在此列。
现在就来说说鹧鸪。细分起来,它也是一种鸡,在我国南方比较常见。和杜鹃鸟一样,这种鸟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鹧鸪的啼鸣声十分特别,和 “行不得也哥哥”很接近。我(度)娘告诉我:人们模拟鹧鸪的啼声用以表示行路的艰难,同时表达了亲人对离别的伤感惆怅。
在苏东坡的“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中,鹧鸪就是寓意一种思念。辛弃疾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却是对沦陷的故土家园的怀念,是对“行不得也哥哥”的意境升华。在这一点上,辛弃疾和陆游是同一类人。
鹧鸪飞翔的身影给艺术家们提供了素材。李白写有“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里的鹧鸪是怀古、伤怀的符号。
张籍在“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中,用翩翩飞翔的鹧鸪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氛围。
还有笛子曲《鹧鸪飞》,据说是表达了一种向往自由高飞的愿望。可是鹧鸪真地飞得高吗?我(度)娘还说了,它飞不高也飞不远。
鸡、雉、原鸡、鹧鸪的飞行能力确实差,在狐狸、野猫等捕食高手面前虽然可以暂时逃脱,但多扑腾几下就累得精疲力尽,最后只有坐以待毙了。
用“鹧鸪飞”来表达高飞的理想,只能说愿望是美好的、结局是悲惨的。在这一点上,我能说陆游就是鹧鸪吗?细细想来,我竟还不如陆游,至少他拥有如仙境般的生活环境和不灭的雄心。
阅读方式上的改变,让我既欣喜自己的提高,又担心失去曾经的那一份简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