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改革的“中国模式”:特征与评析

——基于1978~2016年服务业改革历程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扩大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路径与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4ZDA084);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我国服务业开放的绩效评估和提升策略”(项目编号:2017CJYA006)。

李勇坚 夏杰长李勇坚,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服务经济与服务创新;夏杰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服务经济理论与政策。


摘要 中国的服务业改革是在缺乏理论基础下进行的,由于缺乏整体设计与理论指导,改革措施或方案缺乏系统性,很难整体推进,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总结其改革经验和梳理其改革模式。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1978~2016年的服务业改革历史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总结出服务业改革的“中国模式”。由于独特的国情和服务业的特殊发展历程,服务业改革“中国模式”有着鲜明的特征:非产业目标导向型改革动力、超越意识形态、实用主义哲学、民生导向与效率导向双重标准、改革与开放的同步与错位等。服务业改革“中国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一个结果,如何完善服务业改革的“中国模式”,整体协调推进中国服务业改革,是一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 服务业 改革历史 中国模式 独特性


1978年至2016年,中国服务业名义增加值从860.5亿元增加到384221亿元,占GDP比重从23.4%增加到51.6%,就业人数从4890万人增加到33600万人,占就业总人数比重从12.2%增加到43.5%。自2011年开始,服务业就成了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部门。自2013年开始,服务业成了产出最大的部门。中国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使我们需要研究其背后的增长动力。众所周知,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过程中,改革或制度变迁是最重要的动力。本文的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服务业改革的历程进行分析,讲述关于服务业增长的两个故事:一个是“中国模式”;一个是“服务业改革”。中国服务业改革虽有独特之处,但对这个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却非常困难,因为服务业性质迥异,服务业改革琐碎且缺乏主线。本文研究目标就是,通过对中国服务业改革历史的全方位回顾,探析服务业改革“中国模式”特征,并对服务业“中国模式”进行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