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隋唐时期海口的重建

开皇九年(589),隋文帝遣裴矩为使者到南越安抚诸州,冼夫人亲自迎接,并载诏书宣告其他诸州,于是,岭南十余州归顺隋朝。因冼夫人招抚有功,隋王朝赐冼夫人临振县(在今海南三亚境内)汤沐邑1500户,冼夫人儿子冯仆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隋代开皇中建置临振郡,大业三年改为珠崖郡,领十县,其中有颜卢县。颜卢县上承东汉至南朝时期的朱卢县,位置在原瑇瑁县的东境,《乾隆琼山县志》记载:“隋置颜卢县,即瑇瑁东境,属珠崖郡。”(清)杨宗秉纂修《乾隆琼山县志》卷一《疆域志》,第22页。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武德五年(622)七月,原隋朝的汉阳太守冯盎接到唐朝大将军李靖的檄书,带领部属归降。冯盎是冼夫人之孙,冯仆之子,开皇九年(589)受荫封为宋康令。十年,番禺俚人首领王仲宣反隋,包围广州。冯盎受冼夫人派遣,率兵与隋援军会合,于次年击败叛军,受封为高州刺史。仁寿二年(602),潮、成等五州叛乱,冯盎奉命出兵讨平,被授为金紫光禄大夫,封汉阳太守。唐高祖将其地分为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州,以冯盎为高罗总管,海南由此正式归入唐王朝的版图。

唐高祖武德年间,在隋代珠崖郡基础上复析珠崖郡,置崖、儋、琼、振、万安五州,贞观元年(627)置都督府,领崖、儋、振三州。后废都督府,隶广州经略使,后改隶安南都护府。隋唐时期的行政建制特点,一是行政机构名称、设置变化较大;二是这些行政中心治所均位于今海口市境内,如珠崖、崖州、琼州、颜城、舍城、琼山县等。

崖州治所 在海口市境内,即汉代颜卢、朱卢地。武德四年平萧铣,置崖州。崖州领舍城、平昌、澄迈、颜罗和临机等五县,治所在颜罗境内,《乾隆琼山县志》:“按武德初置崖州,亦颜卢地也。”(清)杨宗秉纂修《乾隆琼山县志》卷一《疆域志》,第22页。天宝元年,改为珠崖郡。乾元元年复改为崖州,旧领县七,户六千六百四十六。至京师七千四百六十里,至东都六千三百里,广府东南二千余里。据明正德、清道光和民国《琼山县志》等记载,唐武德年间(618~626)在此设崖州。1999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琼山市博物馆联合对位于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博抚村的珠崖岭古城址进行发掘,遗址在南渡江西岸山冈上,北距珠崖岭约1000米。遗址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200米,文化堆积厚0.2~0.7米。在地面上散布青灰板瓦、瓦当。采集有泥质灰陶罐、酱釉陶罐、青瓷碗、罐残片等,经文物部门初步认定属唐代建筑遗址。但是,尚不能确定就是唐代崖州旧址。丘刚:《海南古遗址》,第155页。

颜城 唐武德四年设置颜罗,贞观元年改颜罗为颜城。唐崖州颜城遗址位于灵山镇多吕村。《琼山县志》载:“崖州在县东20里,本隋颜庐县,唐改名颜城,武德置崖州于此,今颜村侧颜庐洞即其故址。”1984年文物普查时在遗址范围内发现有清代后人凿刻的“唐颜城迹”石碑和清咸丰年间(1851~1862)刻制的为纪念李德裕而立的“望阙亭旧址”石匾。望阙亭为唐丞相李德裕被贬崖州时所建,石匾背面刻有李德裕诗:“独上江亭望帝京,鸟飞犹用半年程。青山也恐人归去,百匝千回绕郡城。”

舍城 唐太宗贞观元年,改颜罗县为舍城,因舍城水而得名。属崖州,开元后罢。

琼山 唐太宗贞观元年,析舍城置琼山县,县治在白石都,琼山县名从此开始使用。白石都在郡南六十里,那里有土石白如玉而润,山下有琼山、白石二村。贞元七年(791)十一月,省容琼县并入。

琼州治所 贞观五年以崖州之琼山县建置琼州,治所在琼山县白石都,郡名开始于此,领琼山、万安二县。其年又割崖州临机来属。贞观十三年,废琼州以属崖州,寻复置琼州,领琼山、容琼、曾口、乐会、颜罗五县。天宝元年改琼州为琼山郡,乾元元年复改为琼州。贞元五年十月,岭南节度使李复奏曰:“‘琼州本隶广府管内,乾封年,山洞草贼反叛,遂兹沦陷,至今一百余年。臣令判官姜孟京、崖州刺史张少逸,并力讨除,今已收复旧城,且令降人权立城相保,以琼州控压贼洞,请升为下都督府,加琼、崖、振、儋、万安等五州招讨游弈使。其崖州都督请停。’从之。领县五,户六百四十九。”(五代)刘昫:《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四》,第1763页。

唐琼州治遗址位于旧州镇西北1.5公里的旧州村,至宋开宝年间(968~975)城废,旧州因故得名。据1957年文物普查登记,旧州遗址之城郭,规模不大,城垣是结实的夯土,并发现有青砖和布纹陶片。1984年文物普查时,残垣尚存,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00米,最高处约7米,西隅还遗存一段城濠遗址,长约50米,宽2米,深0.5米。旧州城遗址已经被列为该市的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代文物考古人员考古队以城址为中心,对城址和周边地带进行了详细踏查,并局部解剖了北城墙中段。在城址内外采集到各类遗物,可辨器形有绳纹板瓦、筒瓦、瓦当、青砖、罐、盘、碟、碗、缸等,年代从汉、唐、宋到明清时期。城址呈长方形,方向为北偏东,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300米,四周有环濠拱卫。整个城除西面破坏严重外,其他三面保存得较为完整。城墙系在原有平地地面上起建,个别地方有夯筑。城墙底部最宽处达8米以上,随高度增加而有收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认为,旧州城和海口龙塘镇的珠崖岭古城的形制,均为平面近似正方形的城址,但就范围和规模而言,旧州城要比珠崖岭古城大得多,其面积约12万平方米,后者面积约2.5万平方米。《海口市琼山区唐代旧州城城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12)》,文物出版社,2013,第353页。

曾口 古城址位于海口市琼山区永发镇卜罗村。明正德《琼台志》记载,唐天宝十五年(756),析琼山县地置曾口县,南汉时(917~971)将曾口地归澄迈,县治设在曾家东隅都(今卜罗村)。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50米。东面有石砌护城河,宽30米,深2~3米。地面散存石制门楣、门框、圆柱、础石等建筑构件。

隋唐时期,郡守、县令等官员虽然处于海南社会的最上层,但这些官僚大多是贬谪过来的,“唐武德改郡守为刺史,丞为别驾,长史、司马、参军皆沿六朝之旧,然郡县正官大抵左谪”。(明)戴熺、欧阳灿总裁,蔡光前等纂修《万历琼州府志》卷九《秩官志》,第460页。王维送一朋友到琼州任典尉而作《此乡多宝玉》:“不择南州尉,高堂有老亲。楼台重蜃气,邑里杂鲛人。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此乡多宝玉,慎勿厌清贫。”蜃气是海面风平浪静时远处出现由折光所形成的城郭楼宇等幻象,古人常误以蜃气为蜃所吐之气而成。鲛人是传说中居于海底的人。诗中所提到的“此乡多宝玉”,其实是从“琼州”地名顾名思义而来,唐贞观五年始在珠崖置琼州,与崖、儋、振等州并列。“琼”是“美玉”之义,《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王维所作大概是对朋友一种善意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