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史(海南地方史研究丛书)
- 赵全鹏
- 1566字
- 2020-08-29 08:11:02
第三节 封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革
东汉人杨孚撰《异物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门记载周边地区奇异物产的文献,这类体裁产生于汉末,繁盛于魏晋南北朝,至唐开始衰落,宋以后消亡。据研究,这一时期见于史志著录和它书征引的《异物志》共有二十二种之多,这些著作今已全部亡佚,只有零散的内容散布在各种史籍中,其中一些内容反映海南的风土人情。晋代盖泓撰《珠崖传》,被后人认为是海南最早的方志,已失传。这些著作的作者或是亲身游历或是听闻,所记载的内容已接近实际。这一时期中原对海南的印象是奇风异俗,土著居民喜欢装饰耳朵,盛产珍珠的地方。
在中原人印象中,包括海南在内的南越是一个盛产“珍珠、香药、象牙、犀角、瑇瑁、珊瑚、琉璃、鹦鹉、翡翠、孔雀奇物”的地方,因此,吴国曾任合浦太守的薛综建议这些地方不必要交田赋,只交地方特产就行了,“贵致远珍名珠、香药、象牙、犀角、瑇瑁、珊瑚、琉璃、鹦鹉、翡翠、孔雀奇物,充备宝玩,不必仰其赋入,以益中国也”。《三国志·吴书·士燮传》载:“(交阯太守士)燮每遣使诣权,致杂香细葛,辄以千数,明珠、大贝、流离、翡翠、瑇瑁、犀象之珍,珍奇异果,蕉邪、龙眼之属,无岁不至。”三国时期,中原与岭南地区仍然保持着秦汉以来的贸易关系。
吴国薛综,沛郡竹邑人。少年时随从族人到交州避难,师从刘熙学。交阯太守士燮归附孙权后,孙权召薛综为五官中郎将,授合浦、交阯太守。刺史吕岱率师讨伐交州,薛综也随军俱行,“越海南征,及到九真”。后来,吕岱从交州被召出,薛综担心后任者不能胜任。上书介绍岭南不同地方习俗,其中提到珠崖居民的习俗,“自臣昔客始至之时,珠崖除州县嫁娶,皆须八月引户,人民集会之时,男女自相可适,乃为夫妻,父母不能止”。可见薛综曾经游历过海南岛,故对其他民俗比较熟悉。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附倭传》记载倭人风俗与海南相似:
男子无大小皆黥面文身……今倭水人好沉没捕鱼蛤,文身亦以厌大鱼水禽,后稍以为饰。诸国文身各异,或左或右,或大或小,尊卑有差。计其道里,当在会稽、东冶之东。其风俗不淫,男子皆露紒,以木绵招头。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妇人被发屈紒,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种禾稻、苎麻,蚕桑、缉绩,出细纻、缣绵。其地无牛马虎豹羊鹊。兵用矛、楯、木弓。木弓短下长上,竹箭或铁镞或骨镞,所有无与儋耳、朱崖同。
晋至南北朝时期,海南北部隶属合浦郡,交州刺史陶璜上疏曰:“合浦郡土地硗确,无有田农,百姓唯以采珠为业,商贾去来,以珠贸米。而吴时珠禁甚严,虑百姓私散好珠,禁绝来去,人以饥困。又所调猥多,限每不充。今请上珠三分输二,次者输一,粗者蠲除。自十月讫二月,非采上珠之时,听商旅往来如旧。”在政府政策的保护下,南北贸易更为繁荣,“南海、交趾,各一都会也,并所处近海,多犀象、瑇瑁、珠玑,奇异珍玮,故商贾至者,多取富焉”。海南岛盛产的珍珠、玳瑁等物品成为内地商人交易的重要物品。
中原地区的汉人很早就种植水稻,当汉武帝在海南设置郡县时,海南岛上的原住民也已经种植水稻,“男子耕农,种禾稻”,因此秦汉时期汉人进入海南时,饮食原料中已有稻米。
薯蓣、薏芡等也是海南居民的主要食物。珠崖种植薯蓣有悠久的历史,东汉时期广东人杨孚在《异物志》记载:“薯类为南人专食,以当米谷,稻谷次之,再次为薏芡。”“甘薯似芋,亦有巨魁,剥去皮,肌肉正白如脂肪。”又说“儋耳夷……食薯,纺织为业”。晋朝嵇含《南方草木状》也谈到珠崖种甘薯:“甘薯,盖薯蓣之类,或曰芋之类。根叶亦如芋,实如拳,有大如瓯者,皮紫而肉白,蒸鬻食之,味如薯蓣,性不甚冷。旧琼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业稼穑,惟掘种甘薯。秋熟收之,蒸曛切如米粒,仓贮之以充粮糗,是名薯粮。”甘薯一般采取蒸吃,《南越笔记》记载:“旧珠崖之地不业耕稼,惟种甘薯,秋熟收之,蒸曝,切如米粒,仓团贮之,名之薯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