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演艺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2000年,我国政府第一次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首次将演艺业列入“文化艺术服务”栏目,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内容。2009年,我国在第一部文化产业的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强调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演艺娱乐、影视制作、数字内容和动漫等八大重点文化产业,可以看出演艺业在国家文化发展中地位的提升。2014年,中国文化部颁布《关于贯彻落实〈2014年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要点〉及其〈分工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对于已转企的国有文艺院团,转变政府投入方式,通过购买服务、原创剧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扶持艺术创作生产。研究制定并适时出台培育骨干演艺企业的政策文件;支持中小转制院团走专、精、特发展道路,促进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演艺企业;保留事业体制的文艺院团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国演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规划》;推动成立中国演艺发展学会,开展演艺业战略性问题研究,促进演艺业创新成果转化;举办演艺创业创意沙龙,发掘优质演艺机构和项目,搭建演艺领域政策和信息支持平台,推动演艺业持续健康发展”,并由文化部政策法规司牵头,文化部改革办公室组织成员司局,包括财务司、艺术司、人事司、文化产业司、办公厅参与分工实施,落实改革工作。可以说,随着我国文化产业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处于文化产业核心层的演艺业借势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并呈现新局面。

作为演艺业的重要主体,演艺剧团的发展对演艺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演艺业的发展最终是通过剧团的发展来实现,离开剧团则是空谈。演艺剧团的发展水平关系演艺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国家文化的繁荣。我国的演艺剧团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和发展的。2004~2006年,国家先后共颁布了11个有关文化院团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法规,密度之大,层级之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绝无仅有的。当下,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演艺文化院团的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国家关于演艺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将更加完善,演艺剧团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演艺剧团进入重要的转型期,剧团如何抓住体制改革的机遇,实现自身的发展,从而实现演艺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国家文化大繁荣,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福建省是演艺文化资源大省,演艺文化资源丰富,拥有高甲戏、梨园戏和越剧等多个剧种,有691家民间职业剧团和97个国有艺术表演团体。面对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各省份都纷纷转变观念,抓住机遇,突破体制,实现了演艺业的飞跃式发展。而福建省改革工作却相对滞后,李长春同志曾两次到福建省督导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随着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精神的贯彻,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对国有文艺院团“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改革原则的确定,2012年3月27~28日福建省召开了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推进“五个一批”“五个一批”,即“转制一批”“整合一批”“划转一批”“撤销一批”“保留一批”。,确定了97家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工作,其中,整合7家,转企改制18家,划转56家,撤销15家,保留1家。随着福建省在2012年3月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的召开,泉州演艺剧团的改革才有突破。泉州进行国有演艺剧团改革的共有11家,泉州市直属的5家剧团全部划转(分别为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泉州市木偶剧团、泉州南音乐团、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泉州歌舞剧团);县级市中的晋江划转2家,撤销1家;永春划转1家,转企1家;南安划转1家。

泉州是全国唯一拥有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城市,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世界宗教博物馆,也是唐宋元时期“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国际性大都市、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称,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城市,为中国东亚文化之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泉州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全市现有各级非遗项目565项,其中国家级31项、省级76项、市级134项、县级324项。同时,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保存地,是闽南文化的核心区和富集区,也是文化部公布的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2007年,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作为我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它的成立标志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一个整体、活态保护的新阶段,为探索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继承与创新开辟了新道路。保护传承好闽南文化的根源,这是泉州首先必须担负的历史责任,这也是泉州不同于厦门等其他城市之处,是泉州文化的独特性。2013年8月26日,泉州以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奇特的多元文化大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悠久广泛的对外交流等特点,从10个初审入围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唯一入选城市,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在东亚文化之都的评选资料展示中,泉州传统演艺文化及演艺院团频繁出现,它们举足轻重:在硬件设施上,梨园古典剧院、南音艺苑是市级重要文化设施和闽南文化标志性场馆设施;在软件发展上,木偶戏、南音、梨园戏等代表闽南特色的文化积极进行对外交流,泉州先后举办过4届闽南文化节、10届国际南音大会唱、3届国际木偶节等国际大型文艺活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上,泉州现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泉州木偶戏领衔的福建木偶戏人才培养计划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优秀实践名册,这是我国首个入选该名册的项目。而泉州较早开展“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认定工作,给予传承人相应的荣誉与地位,通过大中专院校开设专业课程,培养综合性艺术人才,并实施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等,这些措施都是长期以来由泉州市木偶剧团、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泉州南音乐团和政府一起主推的。2015年11月,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在泉州举办,莫言谈到泉州时直言:“泉州真是个奇妙的地方,她是多种宗教、多元文化的融合之地,又对传统文化实现了完好的保护传承以及创新,展现出一种大的文化气象……还有泉州南音、木偶等民间传统艺术,也十分吸引我。”在该届亚艺节上,泉州五大演艺剧团大显身手,和国内外艺术团体一起全力打造了艺术盛宴,展示了中国的文化精华。

可以说,泉州演艺业是中国演艺舞台上的一朵奇葩,在代表中国演艺文化进行国际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泉州的演艺剧团在“非遗”剧种、歌舞的传承和保护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泉州演艺剧团的发展既关系泉州演艺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又关系泉州传统民族演艺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泉州市直属五家演艺文化剧团(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泉州市木偶剧团、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泉州南音乐团和泉州歌舞剧团)中有四家是国家级或世界级“非遗”剧种传承单位拥有国家级非遗剧种的剧团是: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泉州市木偶剧团、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拥有世界级非遗剧种的剧团是:泉州南音乐团。。泉州这五家演艺剧团无论是所肩负的传承使命,还是管理水平、演出专业水平和发展规模等,都处于整个泉州演艺剧团的最前列,其发展关系泉州文化演艺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在过去的60多年里,五大演艺剧团历经艰辛,在人才紧张、市场空白、资金缺乏、演出场地不足等压力下积极改变发展思路、大胆创新、积极开拓潜在市场、不遗余力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演艺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在业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2012年6月,泉州市政府正式确定了五大演艺剧团的改革方案,将其分别划转为五家传承中心。这对泉州五大演艺剧团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政府部门将会更加重视对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加大对泉州五大演艺剧团的资金投入,相关政策法规也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泉州五大演艺剧团今后将如何抓住机遇,转变观念,在机制上实现突破,如何在传统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成为摆在泉州五大演艺剧团和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也是本书的研究重点。

我国学者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处于文化产业核心层的演艺业,以及演艺业的主体——演艺剧团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学者对演艺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演艺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上,对演艺剧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演艺剧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国有文艺院团的体制改革、演艺剧团与剧种传承的互动关系等方面,很少有学者对演艺业和演艺剧团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书以演艺剧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影响演艺剧团发展因素的实证研究,构建演艺剧团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这为今后学者研究影响演艺剧团发展因素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理论模型框架,丰富了演艺剧团研究相关理论。同时,泉州五大演艺剧团已处于转型后的重要时期,剧团如何抓住外部的重要机遇,以传统民族演艺文化的传承为基础,合理开发演艺文化资源,在独特的发展模式中不断演进和蜕变,实现更好的发展,这是摆在泉州五大演艺剧团和泉州市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本书对五大演艺剧团发展模式的总结,将对本地剧团及其他地区演艺剧团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