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因应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并不断地创新经济组织。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东亚华商和日本、美国等的跨国公司大规模增加对东亚寻求效率型的投资和业务外包。不断增加的FDI主要是利用东亚地区的要素成本优势,来提高产品在发达经济体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同时,东亚各个经济体积极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通信和运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交易成本不断降低。这些使得服务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东亚生产网络在东亚地区快速发展、延伸。东亚发展中经济体成为跨国公司即旗舰企业的劳动密集型或低技术密集型的生产部门、组装部门。目前,这种分工在东亚还在扩大并促进了区域合作。

对参与东亚生产网络的供应商而言,它们与来自发达国家的网络内企业建立密切联系,不断获得通过生产网络传递过来的先进知识;此外,为满足旗舰企业或高级供应商的需求而迫使自己不断提高生产能力或研发水平。因此本地企业在成为东亚生产网络供应商后,其能力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由于依赖高级供应商或旗舰企业的销售渠道和关键零部件供给,因此,本地供应商很可能被锁定在东亚生产网络固定环节上而难以进一步升级,即一直处于附加值较低的价值链环节。研究表明,中国不少产业的供应商仍处于低附加值环节。劳动密集型环节还在不断地进行水平扩张并占用大量资源,形成惯性发展方式,甚至阻碍了提高研发水平或销售能力的努力。但是,中国的土地、劳动等要素成本优势正在不断减少。

正是东亚生产网络较快水平的延伸及其制造能力快速扩张,使得东亚区域对欧美发达经济体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一直较为严重,造成贸易失衡。同时,对区域外能源、原材料、资本和技术的依赖也在加深,而欧美对东亚产品的需求增长较慢,在经济危机期间需求还急剧下跌。这使得东亚经济发展严重受制于区域外市场。

因此,东亚必须不断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不断调整东亚跨国分工方式即东亚生产网络。由于旗舰企业的全球战略和各地制造成本不断变化,东亚生产网络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调整。这使得更多的地方供应商能够加入东亚生产网络,获得提升能力的机会;还使得原有供应商在面临被新供应商替换的同时获得了更多提升价值链位置的机会。

中国供应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力对东亚生产网络调整施加不同的影响,可以在东亚生产网络发展和调整中抓住机会实现价值链升级。有些供应商到其他地方发展生产网络从而提升自身价值链位置;有些供应商在吸收先进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来提高研发水平,掌握某些专利;有些供应商提高加工工艺,专注于零部件的精细型加工,从而提高零部件竞争优势;有些供应商无视生产网络的调整而被其他供应商取代,面临破产;等等。中国各产业主管部门及各级政府应立足各产业生产网络发展、调整规律和分工现实,影响并利用东亚生产网络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