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川史话(中国史话·社会系列)
- 徐广国主编
- 1095字
- 2020-08-29 08:27:00
一 塞上江南
1 自然环境
银川市位于宁夏北部引黄灌区的银川平原中部,东临黄河,西依贺兰山,地理位置为东经105° 49′ ~106° 35′、北纬38°08′~38°52′。境内地形主要有山地和平原两类,西部、南部较高,北部、东部较低,略呈西南-东北方向倾斜。地貌自西向东分为贺兰山山地、洪积扇前倾斜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冲积湖沼平原、河谷平原、河漫滩地6个部分。海拔1010~1150米,地面坡度为2‰左右,土层较厚。银川西部的贺兰山为石质中高山,呈北偏东走向,全长约150公里,宽20~30公里,最高峰海拔3556米,是阻挡西北冷空气和风沙的天然屏障。贺兰山在银川市境内长近70公里,面积5.88万公顷,山高坡陡,气势雄伟。
银川市位于中国东、西两大构造带的枢纽部位,为贺兰山褶皱带与鄂尔多斯台地间的山前凹陷区。土壤类型分为9大类、28个亚类、48个土属及500多个土种或变种。贺兰山—西干渠一带主要为山地灰钙土、草甸土和灰褐土;东部冲积平原主要为长期引黄灌溉淤积和耕作交替而形成的灌淤土;局部低洼地区有湖土和盐土分布。灌淤土土质适中,理化性好,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适种性广。土壤类型的多样性非常适合发展农业生产和多种经济作物生长。黄河南北贯穿银川市境内,长达近百公里。银川地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富含泥沙,有肥田沃土之效。银川是我国最古老的引黄灌区之一,境内沟渠纵横,湖泊众多,引黄灌溉的历史已有2000余年。主要引黄干渠有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西干渠等,年引水量18.2亿立方米。配套排灌干支斗渠千余条,长数千公里,形成灌排有机结合、比较科学完整的灌排水体系,保证了9.33万多公顷农田的灌溉用水需求。
银川平原灌区风光
银川位于中纬度地带,全年大约有2/3的时间受到来自蒙古高原的西北季风的影响,气候呈现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春迟夏短,秋早冬长。极端气温少见,昼夜温差大。雨雪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燥,风大沙多,变化剧烈。银川市光能资源丰富,在中国省会城市中仅次于拉萨市,是中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140~146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800~3000小时,年均晴天数为289.2天。银川年平均气温8.3℃~8.6℃。1月最冷,平均气温 -9.0℃, 7月最热,平均气温23.2℃。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都很剧烈,一般可达12℃~15℃,最大日温差可达24℃。民间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俗谚。银川的无霜期在185天左右。一般年份初霜冻出现于10月初,终霜冻出现于翌年4月底或5月初。银川地区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干旱少雨,属于降水较少的地区。雨季多集中在6~9月,占全年雨量的60%~90%,春季雨量不足30毫米。虽然如此,但地表水源充足,河渠密布,“绿洲效应”显著,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