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对封锁禁运:新中国历史一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经济研究系列)
- 董志凯
- 135字
- 2020-08-29 08:50:32
第二章 新中国遭遇经济封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了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即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敌对,相互之间不断采用种种方式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开展“冷战”“热战”。巴黎统筹委员会的设置及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是这一斗争在贸易领域的体现。
一 巴黎统筹委员会的成立
在世界历史上,把贸易管制或贸易禁运作为国际政治斗争的武器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只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将这种手段运用到了极致,其从意识形态出发,几乎对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了贸易禁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的出台,美国对苏联的“冷战”战略随之形成,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从自由多边国际贸易转向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管制。1948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经济合作法》,要求“马歇尔计划”参加国必须与美国一起对苏联及东欧国家实行贸易管制,规定如果不实行这种贸易管制,就停止援助。1949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个《出口管制法》,把对共产党执政国家的贸易管制作为制度确定下来。
这一出口管制政策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将所有的共产党执政国家都包括在内。名义是对战略物资的出口管制,其范围不仅包括美国国内短缺物资,而且对战略物资提出一种广义上的解释,即包括所有被认为有助于苏联军事潜力增长的物资。
然而,接受“马歇尔计划”的西欧国家对实行东西方贸易管制各有自己的苦衷。西欧国家与东欧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已经相当可观。西欧国家需要大量苏联的木材、波兰的煤炭、德国东部地区出产的钾碱、乌克兰的粮食等;而东欧国家则需要西欧的机械设备等。为了战后经济复兴,双方都对东西方贸易寄予厚望。如英国在经历长达31年之久的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后,尽管战后在经济上更加依赖美国,对外政策中蕴含着浓厚的“冷战”意识,但仍然希望东西方能够贸易往来,并在世界事务中保持大国地位,所以常在一些国际问题上与美国存在分歧,这种分歧在战后的贸易管制上也常常表现出来,成为美国贸易管制政策实施时的重要牵制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神秘的国际组织出台了。
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博埃西大街是时髦街道之一。这里一度是许多中产阶级家庭的安身立命之地。58B号——一座带有华丽铁栅栏阳台的高大公寓,是美国使馆的一个附属建筑。其在法国电力公司的一个小办事处和一个漂亮的沙龙之间,有一个不起眼的入口,黑洞洞的拱道,窄得只能通过一辆轿车。穿过拱道,便是典型的巴黎庭院,地面铺满了鹅卵石,院子中央孤零零地长着一棵美国梧桐树。外墙上安装的闭路电视小摄像机,是这个保密建筑唯一的明显标志。拱道远端是电动机开启的金属门,双层大门上装饰着一只美国鹰。公寓的三楼有一个联合机构的总部。四十多年来,这个机构一直在这里举行秘密会议。
在西方记者的笔下,这个被描述得神秘莫测的机构,就是1948年由美国发起、1949年11月正式成立的“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其英文名称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Multiliteral Export Controls直译过来为“多国出口控制协调委员会”,1994年解散。
这样一个有关多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组织为何要搞得如此神秘呢?这是由它的任务决定的:它要在不可逆转的国际经济交往潮流中为“冷战”承担“经济封锁”任务,以迫使敌对国就范。因为各国及人民之间进行的经济、政治交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然而,这种交往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曾经受到生产力水平低下、市场狭小、交通不便以及其他政治、社会因素的制约。18世纪末19世纪初,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世界市场被持续开拓并最终形成,国际经济、技术交往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开展起来。发展国际经济技术交往,加速本国、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逆转的潮流。哪个国家和地区兴旺、发达,必然与国际交往相联系;反之,哪个国家封闭,就必然衰退和落后。于是,在国际上存在“冷战”的情况下,一部分自恃强大的国家就企图通过“经济封锁”,制裁、打击被视为敌对的国家,迫使其就范。“巴统”就承担着这样的使命。
1948年,美国政府谋取西欧国家的合作,以协调实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禁运。9月1日,美国政府正式向英国提交了“美国安全清单”。10月,英国政府表示同意扩大对苏联的贸易管制范围。12月中旬,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西方国家占领下的德国、奥地利、丹麦、瑞典、挪威正式接到美国的贸易管制清单。1949年11月,美国提议在巴黎成立一个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实行禁运的国际机构。1950年1月9日,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与会国代表达成协议:由与会国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代表组成“协商团体”(Consultative Group, CG),每3个月举行一次会议,下设处理具体事务的机构,该机构正式定名为“对共产党国家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Export Control to Communist Area, COCOM),由成员国事务级官员组成,总部设在巴黎的美国驻法国大使馆内,“协商团体”和“对共产党国家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统称为“巴黎统筹委员会”或“巴统”。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6国是巴统的创始国,卢森堡、挪威、丹麦、加拿大、西德(1951年加入)、葡萄牙、日本(1952年加入)、希腊、土耳其(1953年加入)、澳大利亚(1989年加入)等11个国家是后加入者,巴统正式成员国为17个国家。
“巴统”组织是一个非正式的国际组织,它的建立使美国在推行“冷战”战略方面有了一个新的工具,使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管制变成西方国家的联合行动,贸易管制的规模得以扩大,力度得以增强,其作用和效果超过了任何双边条约。“巴统”是一个秘密组织,1953年以前,没有发布过任何有关其工作情况的公报,就连其名称本身也是极端保密的。“巴统”成员国曾经约定:如有必要,成员国可以公开否认参加该组织。1989年出版的《国际组织年鉴》虽然确认了“巴统”组织的存在,但却认为“巴统”是北约组织的一个分支机构。
1952年7月25日,日本《朝日新闻》首次将“巴统”的英文缩写COCOM公之于世。美国极少数国会领袖得知“巴统”的存在是在1951年5月14日。直到1964年4月9日,美国财政部部长道格拉斯才首次在国会听证会上证实了“巴统”组织和战略物资管制清单的存在。1977年,美国政府将COCOM写入《出口管制法》。英国政府1953年11月12日首次在议会上提及“巴统”,承认巴统组织是一个“非正式协商机构”,英国是成员国之一,并公布了“巴统”组织其他成员国。但是,直到1954年6月,英国政府发言人在议会上仍然否认存在针对苏联的“正式国际协定”,强调英国政府出口管制政策的唯一目的是“与其他各友好政府一道实行安全管制”。法国政府直到1985年以后才承认“巴统”组织管制清单的存在。
“巴统”组织建立以后,始终按照“全体一致原则”处理东西方贸易管制问题,“巴统”管制清单的调整和变化,是“巴统”组织协调各成员国政府要求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