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财政部电子政务发展概况

2013年,财政信息化工作在新一届部党组领导下,按照“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要求,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财政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与保障。

一 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按照“双活”数据中心的建设要求,财政部对三里河数据中心和丰台数据中心的网络系统进行了升级完善,新增一条光纤线路,通过对双中心波分多路复用设备进行扩容并增加光保护板卡,实现了两条裸光纤的故障自动切换,保证了两个数据中心网络互联的高可靠性。对互联网络进行了多端口捆绑,提高了线路的可靠性和带宽。更换了涉密网和外网部分超期运行的楼层交换机,解决了部机关楼层网络交换设备老化问题,降低了故障率,提升了网络性能和稳定性。

(二)与国税总局横向联网及数据传输工作取得突破

为推进财政部与国税总局横向联网业务数据及时交换,2013年11月14日,财政部通过财政税务横向联网系统成功接收了国税总局发送的2013年10月份《税收月度快报》,实现了税收数据电子化传输的历史性突破,为财政部与国税总局横向联网业务数据的及时交换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日趋完善

2013年,财政部进一步完善IT运维管理体系,一是新增了日常监控管理流程,实现了网络、机房和软硬件设备运行状况监控巡检的自动化、流程化、定期化;二是进一步优化服务管理流程,特别是针对业务系统逐步纳入统一运维的需求,调整了服务请求界面,丰富了业务人员信息,对运维流程进行了细化,提高了系统运维质量与效率。

(四)财政视频会议系统良好运行

2013年,财政部通过财政视频会议系统组织召开各类会议和培训31次,参会单位覆盖各级财政部门、各地专员办、中央预算单位,参加人员达85000余人。

二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一)基础安全防护体系不断加强

一是按照国家保密局的要求,完成了部机关涉密计算机及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系统(“三合一”系统)的部署工作,实现了内外网U盘的分开管理,有效防范了U盘混用导致的数据泄露等风险。二是完善身份认证与授权管理系统功能。在身份认证和数字签名的基础上,建设了电子印章系统,将印章持有人的电子签名认证证书与其管理的实物印章图像有效绑定,从而确保文档发布者的可信性及文档内容的正确性,并保证关键业务操作的安全。三是加强了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的后台操作管理,统一为系统维护人员制作了数字证书,将各类设备逐渐全部纳入到后台设备安全管理系统(堡垒机)统一进行管理。四是对涉密网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网络审计等安全设备进行了更新,并对安全策略进行了重新梳理和优化配置。五是积极推进容灾系统建设。在丰台搭建了软硬件平台、虚拟化环境和数据库系统,初步完成了预算一体化系统、国库支付核心系统、用款计划管理系统、国债管理系统、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单点登录门户系统的应用级容灾中心建设。

(二)继续推进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工作

在等级保护方面,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开展了重要信息系统和网站安全专项检查,通过自查并邀请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对部内重要信息系统和网站进行了远程渗透测试和内部现场测试,并及时对一些安全漏洞和弱口令问题进行了整改。完成了5个新开发信息系统的定级工作。在分级保护方面,配合中办机要局保密技术研究院课题组,开展涉密信息处理课专题研究工作。

三 政府网站应用发展情况

以“突出财政、服务财政、宣传财政”为宗旨,切实做好财政部门户网站的信息发布和运行管理工作,一是健全网站信息采集机制,拓宽采集渠道,增强网站信息发布的前瞻性、针对性、协调性、丰富性。通过考核通报、印发“信息日历”等方式向各单位征集稿件,同时开通投稿邮箱,向社会和财政系统征稿。二是精心策划编辑新闻专题,聚合网络宣传正能量,发挥财政网络宣传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优势。2013年共策划编辑了“财政预算报告解读”“营改增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各地财政切实抓好盘活存量资金工作”等近40个综合财政新闻专题。三是严格信息发布审核,建立“分工明确、权限清晰,多人复审、逐级把关”的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准确发布权威资讯,力争重点信息发布实现“零失误”。四是根据网站内容重要程度和网民浏览习惯,优化网站内容布局,同时提高网站访问速度,增强网页稳定性,进一步改善网民访问体验。五是适应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形势,开通网站手机版,进一步丰富了公开渠道,方便公众更加便捷地获取财政信息。2013年,财政部门户网站全年日均点击量超过150万次,在中国优秀政务平台推荐及综合影响力评估中,财政部门户网站连续五年当选中国互联网最具影响力政府网站,连续三年在部委网站中排名第二。

四 电子政务应用发展情况
(一)全力推进财政部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财政业务信息化水平

按照新一届部党组提出的“构建涵盖全部流程的完整生产系统、建设统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全国统一平台”等新的发展方向和工作要求,财政部成立了业务流程、办公自动化和技术研究三个工作小组。其中,业务流程小组对现行业务流程和系统支撑情况进行了梳理,详细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中央财政业务流程重构基本设想。办公自动化组广泛调研了解其他中央部门和地方财政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情况,组织河北、江苏等省市作了专题交流,制定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方案。技术研究小组对财政信息化、一体化建设所需解决的网络延伸建设和部署方式、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安全管理、平台优化完善等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体化建设总体技术方案。在三个小组分别提出各自构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财政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2013年12月,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了《财政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并对下一步项目组织实施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

(二)扩充完善应用系统功能,为财政业务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撑保障

结合一体化建设方向,紧密跟踪业务管理需求和系统运行情况,及时组织做好系统升级改造和运行维护,为财政业务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1.预算管理系统

一是优化整合中央预算管理系统。在认真梳理业务流程、统一编码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完成了中央部门预算管理、预算指标管理、财政转移支付测算、预决算辅助编制等系统的一体化整合,构建了动态预算数据仓库,实现了预算数据的综合分析,为预算收支预测、资金分配、项目管理、政策制定等提供了数据支持。二是完成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系统二期开发。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有关工作要求,组织完成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系统二期开发,新增和完善了政府债务管理功能。同时为配合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工作,调整了政府债务审计报表,转换了债务数据口径,较好地满足了政府债务的审计需求。三是完善地方财政分析评价系统。完善了系统数据管理与分析功能,建立了中央、省、市、县、乡五级财政部门的纵向数据交换通道,用户达到150多万,实现了各级财政信息的及时、动态收集管理,进一步增强了决策支持能力。四是继续开展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系统建设。根据2014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编制需求,对系统功能进行了修改完善,增加了科目跨年度口径对比功能,为各级政府预算编制、执行、统计分析提供了科目支持。

2.预算执行相关系统

一是改造中央国库支付系统,根据新的业务管理需求,对国库支付核心系统、计划管理系统功能进行了扩充和完善,既满足了新增业务管理需求,也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二是完成财政部与人民银行间无纸化电子印章系统的升级,提高了电子印章系统的兼容性,进一步扩展了无纸化业务单据范围。同时,开展地方国库支付无纸化应用安全支撑体系试点工作。至2013年底,系统已在25个省份进行了推广实施,10个省份已经成功上线运行。三是完善工资统发系统,扩充了系统功能,完成了与人社部工资系统、工商银行系统以及部内支付系统的测试联调工作。四是组织完成国债管理系统二期项目的建设工作,建立了国债管理系统数据仓库和数据模型,丰富了国债管理系统的监测预警机制,强化了系统的分析预测功能。五是同步组织做好中央预算单位银行账户信息管理、部门决算审核查询、中央财政国库动态监控等系统的升级改造和运行维护工作,切实保障相关业务管理的顺利开展。

3.政府采购管理交易系统

为实现政府采购相关行业的一体化管理,继续推进政府采购交易管理系统建设及系统上线工作。按照面向服务的技术架构体系,认真开展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网格计算等设计和开发,实现了技术架构与系统有效融合。同时,组织做好系统上线所需的环境部署、数据迁移、用户培训等工作。截至2013年底,服务支持子系统和专家子系统已全面完成推广运行;计划管理子系统已在大部分部委基本部署完成,并在民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等四家单位启动试点运行。

4.同步做好其他业务系统的建设、改造和维护工作

除了上述系统之外,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非税收入管理系统、行政办公管理、彩票发行销售和资金管理、人事教育管理系统、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行政复议信息管理系统(二期)等系统,积极组织力量开展系统建设、升级改造与运行维护,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及相关业务工作顺利开展。

(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