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省崛起:中原经济区论略
- 喻新安
- 7655字
- 2020-08-29 09:25:13
中原崛起战略思路的新拓展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背景、构想与实践
河南的发展一直受到党中央的特别关注。资料显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8年间,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南视察5次,温家宝总理到河南视察7次。胡总书记要求河南“实现跨越式发展,谱写中原崛起新篇章,走在中部地区前列”。温总理要求河南“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研究表明,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由党的总书记提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只有西藏、新疆和河南。
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从2010年7月开始,“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新的战略构想被提出,一个新的区域概念进入国人视野。各民主党派、各大主流媒体、国家著名学术机构,纷纷参与讨论、研究和报道。世人再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河南,投向这块孕育中华文明,居于全国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长达三千年的地方。
一 谋划中原经济区的背景与过程
1.谋划中原经济区的背景
所谓经济区,是指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延及周边,涵盖晋东南、冀南、鲁西南、皖西北、鄂北、苏北等周边地区,相对独立于其他经济区的区域经济综合体。构建中原经济区,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全国发展的大局看,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国家区域布局的完善和强化内陆战略支撑。目前国家实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协调发展,但四大板块内部区域差异仍然不小,区域政策空间尺度偏大,于是近年来以明晰区域定位、细化区域政策、规范地区发展走向为特征的新一轮区域布局已悄然展开。随着北部湾经济区、海西经济区的设立,以及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与原有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连成一线,东部沿海经济布局已基本完成。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布局正在调整和完善中。在沟通东部和西部的国土开发战略中,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是两条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东西经济走廊。武汉城市圈在沿江经济带中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而在沿海向西北地区延伸的陇海兰新经济带中段,应当形成一个具有强力顶托作用的支撑点。中原地区位于京广、陇海兰新两大经济带主轴的交会区域,也处于沿海经济带沟通西北内陆地区的关键位置。建设中原经济区,可以为西部的原材料工业提供市场,为东部的加工业提供供应链,有利于各种要素及资源的聚集与协作,进而充分发挥贯通全国经济格局的“腹地效应”,强化内陆经济战略支撑,形成全国经济增长的倍增器。
从中部崛起的要求看,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构筑中部具有强大集聚和辐射作用的增长极。中部各省的区位和战略选择,决定了中部崛起的过程将是“向外借力”和“内聚生力”相结合的过程。从“向外借力”看,湖南“向南”,一直在向泛珠三角靠拢;江西早已明确要成为上海的“后花园”;安徽在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带;山西在积极接受京津冀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从“内聚生力”看,距离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较远的湖北、河南别无选择。湖北地处长江中游,通过打造武汉城市圈,形成了长江经济带的中段强点。中原地区由于远离全国经济中心,所以区域内产业门类比较齐全,自我配套、自我修复能力比较强。建设中原经济区,不仅与中部崛起的规划不重复、不冲突,而且更加有利于中部崛起目标的实现。如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要加快形成“两横两纵”经济带,中原经济区位于沿京广、陇海、京九“两纵一横”经济带的交会地带,是中部人口最密集、经济总量最大、交通区位优势最突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可以在中部地区构筑具有强大集聚作用和辐射作用的核心增长极,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从中原崛起的实践看,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多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中原崛起思路的延伸、提升和拓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围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这一主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①指导思想上,从“团结奋进、振兴河南”到“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再到实现“两大跨越”、坚持“四个重在”,核心是突出发展主题,加快崛起步伐。②发展目标上,从“一高一低”到“两个较高”再到“两高” “双超”,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丰富和提高。③发展战略上,从“三大战略”(科教兴豫、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到“四大战略”(增加“城镇化战略”),再到“五大战略”(增加“中心城市带动战略”)。④实现途径上,从“围绕农业上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再到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建设中原经济区,就是把已被实践证明有效的东西在新的形势下加以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进而形成一个总集成,搭建一个总平台,寻找一个总抓手,把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宏伟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2.中原经济区顶层设计的过程
建设中原经济区顶层设计的过程,是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取得广泛共识的过程、赢得多方支持的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思想发动。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在这一阶段,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进行了大量调研,他敏锐地洞察并及时纠正了一些干部认识问题的局限性,提出要突破行政思维的束缚,用区域经济的发展理念,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审视自己。2009年12月下旬,卢展工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要求“把这些年河南在发展中形成的、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发展思路整合起来,持续地做下去”。2010年2月21日,卢展工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调研,提出要重点研究河南的定位、河南的比较优势、中原崛起战略布局等问题。在3月初一次省委常委会上,卢展工提出要深入思考和研究“什么是中原”“什么是中原崛起”“为什么要中原崛起”“怎样实现中原崛起”等基本问题。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酝酿,开启思路。
第二阶段,深入研究。2010年3~6月。一个由50余名专家学者和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课题组开始集中研究。4月7日,卢展工在全省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认真总结梳理河南省这些年来的发展思路,形成与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相衔接的比较系统的中原崛起实施纲要。研究时要注意几个问题。一要把握优势,二要准确定位,三要弄清概念,四要持续思路。按照省委要求,课题组进行了艰苦的研究工作,形成了《中原崛起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总报告》及5个分报告和《中原新型城镇化研究》10个研究报告,起草了《加快中原发展建设纲要》。这些资料翔实、有理有据的研究报告,为中原崛起战略思路的选择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阶段,达成共识。2010年7~11月中旬。7月2日,河南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听取省课题组研究成果汇报。卢展工发表重要讲话,他在比较了可供选择的几种方案后,深刻地阐述了构建中原经济区的初步考虑、基本目的和重要意义。之后几个月,各类谈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活动频繁举办,构建中原经济区成为河南上下街谈巷议的百姓话题。8~10月,河南省及国家有关学术机构在北京举办了五次高规格的研讨会和汇报座谈会。多位全国人大、全国政协领导人,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吴敬琏、厉以宁、王梦奎等参加了会议。与会领导和专家不约而同地力挺中原经济区,异口同声地呼吁把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与此同时,《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草稿)》经过多次修改,提交河南省委常委会议进行了两次研究,又广泛征求了各方的意见。显然,这一阶段是发扬民主、凝聚共识、深化认识的阶段。
第四阶段,决策实施。2010年11月以后。2010年11月15~17日,河南省委召开八届十一次全会,审议并原则同意《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11月26日,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决定》。至此,建设中原经济区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卢展工在河南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的讲话中指出:“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今后关键就是做,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能够做的事做起,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无疑,这是对河南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提醒、忠告和号召。
二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基本构想
1.指导思想
建设中原经济区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突出“一个主题”,贯穿“一条主线”,探索“一条途径”,强化“五个着力”。突出一个主题,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贯穿一条主线,就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既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一条途径”,就是以持续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为基本途径。这是中原经济区的鲜明特点,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必由之路。以“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为基本途径建设中原经济区,就是要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强化“五个着力”,就是着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2.战略定位
共有四个:一是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主要是统筹安排城镇建设、产业集聚、农田保护、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协调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率先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二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主要是促进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加速集聚,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成为支撑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板块,成为支撑全国发展的重要区域。三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主要是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以建设运输通道和交通枢纽为重点,加快构建以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航空枢纽港为骨架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服务中西部、面向全国、连接国际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服务中心。四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核心区。主要是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中原风貌、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建设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提高中原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区域,在促进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3.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有利条件和约束因素,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五新”,就是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构筑“三化”协调新格局、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取得转型发展新跨越、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具体实施分两步走:第一步,5年彰显优势,力争到2015年,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超过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成为支撑中部崛起的核心区域。第二步,10年实现崛起,到2020年,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赶上并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初步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基本建成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开放创新、和谐繁荣的中原经济区,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板块。
4.空间布局
以郑州和与之毗邻城市为“核心区”,以河南全省18个省辖市为“主体区”,以联动发展的周边地区为“合作区”。总体发展态势是:“强化核心,拓展外延”,就是要提升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推进郑州与毗邻城市对接联动,通过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不断拓展辐射范围,促进核心区、主体区、合作区优势互补、协调互动、融合发展。“提升两轴,对接周边”,就是既要依托陆桥通道、京广通道,提升沿陇海发展轴和沿京广发展轴的整体水平,又要依托出省通道,密切其他城市与周边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联动发展,增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枢纽和战略腹地效应。“贯通东西,服务全局”,就是要依托“五纵五横”大能力铁路货运通道、“米”字形高速铁路、“三纵三横”国家高速公路网和现代航空网络,形成东融西拓、服务全面开放的战略平台。同时,形成以中原城市群为重点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以粮食生产核心区为重点的农业战略格局,以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伏牛山地生态区、南太行生态区、平原生态涵养区、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和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为重点的“四区两带”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5.主要支撑
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要构建“十大战略支撑体系”,即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统筹城乡的新型城镇化支撑体系、引领发展的区域自主创新支撑体系、现代化综合交通支撑体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支撑体系、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支撑体系、内外互动的开放型经济支撑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支撑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支撑体系。
三 在实践中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总结中原经济区顶层设计的宝贵经验,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确保中原经济区建设起好步、开好局,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1.坚持思想领先
中原经济区建设千头万绪,最重要的是坚持以解放思想为“总开关”。因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最大的困难,不是缺资金、项目等硬件,而是来自传统思想观念、传统思维方式方面的影响和干扰。从这个意义上说,解放思想的进程将影响、制约、决定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进程。各级党委、政府要从习惯于行政干预、行政命令,转变为树立经济区理念,更加尊重经济规律、尊重市场主体,尽量发挥市场的作用。建设中原经济区对领导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各级领导的发展理念要以人为本、为民惠民,绝不能再搞什么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思维方式要适应,要提倡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动态思维,提高思维的综合性、开放性、创造性。社会的价值导向、社会氛围要相应调整。要从官本位价值导向转变为以“创业、创造、创新”为荣的社会价值导向,形成合作、和谐、奉献为上的社会氛围。
2.制订行动计划
河南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提出了“十二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两高”的目标,就是经济发展速度要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同时,《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提出了“双超”目标,即到2015年人均经济指标超过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赶上并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两高”不易,达到“双超”更难。以“双超”来说,衡量地区发展总体水平一般使用三大人均指标,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9年,河南三大人均指标分别是20477元、14372元、4807元,分列全国第19位、第16位、第17位。总体测算,今后三大人均指标要赶上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大体要进入全国排序的前十位左右。河南要在10年内实现三大人均指标“进十”的目标,难度极大。为此,要进行目标细分,进行地区、行业、年度测算,做横向的、动态的、前瞻性的分析,考虑各种困难和复杂因素,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路线图”。建议制订《河南省实现“两高”“两超”行动计划》,做到量化指标,心中有数,分解任务,加压驱动。
3.找准发展定位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是中央精神与河南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河南各地市应站位大局,立足实际,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找到自己在中原经济区中的发展定位。譬如,中原经济区最重要的定位是“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那么,是否各个市县都来效仿、套用这一定位呢?回答是否定的。中原经济区的四个定位是就总体而言的,河南各市县的发展水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差别很大,绝不可照搬全省的定位,而要从实际出发。如济源市靠工业强市,城乡一体化迅猛推进,该市应把“河南城乡一体化先行区”作为首要定位。又如,河南的黄淮四市,人口众多、工业落后、城镇化滞后、传统农区比重大,实现“三化”协调发展也不能比照省里的“城镇化带动”,还是应当坚持“工业化带动”。总之,找准地方的发展定位,关键是掌握《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不生搬硬套,不照抄照搬,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以思维创新带动工作思路的创新。
4.强化产业支撑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中原经济区发展最大的瓶颈。2008年,河南工业增加值前5位的行业分别是建材、食品、煤炭、有色金属和钢铁,与2003年相比,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发展特征基本没有大的改变。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3.8%,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0.8%,低于全国1.62%的平均水平。所以,建设中原经济区,要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重点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重点弥补现有产业结构中的“短板”。要突破传统产业体系的“路径依赖”,突破“干我们熟悉的”“干我们会干的”“干我们能干的”的产业发展习惯。要借助金融危机的影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瓦解传统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产业链完整、高附加值环节比重明显提高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发挥好重工业的优势,在有色金属、装备制造、钢铁、化工等优势产业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新产业与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加工度与附加值,大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变。
5.激发内在活力
实现“两高”和“两超”,关键是寻找、培育新的增长点,激发内在发展活力。从河南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看,要坚持借力发展,通过借力,激发内在活力。一要向开放借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创新招商机制,提高引资水平,在利用外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实现新突破。二要向民间借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倡导“诚、和、创、韧、责”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推动民营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三要向科技借力。强化科技创新,做大做强战略支撑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奠定“两高”的产业基础。四要向环境借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制度环境,提高招商引资的服务效率和水平。五要向“能人”借力。事靠人干,用人为要,各级领导岗位都要起用有能力、敢担当、肯干事、有作为的干部。
6.实现一体化发展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布局分为核心区、主体区、合作区。推动三类区域一体化发展,总的思路应是高端引领、底层突破、全面展开、多点爆发。有几个要点需要强调。第一,强化洛阳的“副中心”地位。洛阳产业优势明显,应当好“副中心”,形成郑州、洛阳“双塔”并立之势,在河南西部“称王”,而不宜简单化地提“郑洛一体”。第二,把东融西拓、强化两翼作为区域合作的重点。中原经济区的东、西两翼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偏弱,三门峡、商丘外联、外延的空间和潜力巨大;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推动区域梯次发展、实现东、中、西互动的大局看,两市也承担着重要使命,应当在沿边开放合作中走在前面。第三,以河南行政区域内的合作,带动与周边地区的合作。譬如,河南西部的洛阳、三门峡、济源三市,经济内在联系密切,可以构建“洛三济”经济圈,推进豫西地区协同发展,打造中原经济区的西部板块。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