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三化”协调发展之路2012年7月27日,卢展工书记等省领导与社会科学界专家茶叙,卢展工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在“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探索中“理论应先行、理论应引领、理论应破难、理论应聚力”。根据省委领导指示精神,在河南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组织撰写了一批文章在中央党报党刊和国家级报刊发表。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发表后,社会反响良好,河南省委多位领导同志给予肯定和赞赏。本文执笔:喻新安、谷建全、王玲杰、陈明星。

——关于河南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调查

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略。进入21世纪,各地推动“三化”协调发展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认识和解决传统发展模式下“三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是关系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河南省近年来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新路子,并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取得了新突破,获得了新启示。

一 推动“三化”协调发展需要探索新路径

改革开放尤其21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在系统总结历史经验、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础上,作出了推动“三化”协调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一些地方也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两种不协调现象仍未得到有效克服:一是一些地方经济发展了,但粮食产量下来了,生态环境破坏了;二是一些地方粮食生产、生态环境保住了,但经济发展上不去。要想既避免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中忽视农业和生态环境,又避免为了保粮食、保生态而拖累经济发展,就必须创新“三化”协调发展的内涵和模式,因地制宜地探索和创新“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径。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河南省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并突出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为核心,以产城融合、集约节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过程。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就是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带动全局的战略突破口,把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作为实现引领的根本着眼点,通过城镇规模扩大和功能完善,带动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促进产城互动、产业互动、城乡互动,从而加快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引领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调整,实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二 把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作为战略突破口

当前,我国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特别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在发酵,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对外贸易增速回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要进一步提振经济,实现更有质量的可持续增长,必须将扩大内需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首要任务,而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源泉。同时应看到,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必然伴随土地占用增加,推进“三化”进程与确保耕地红线成为两难问题。而且在传统工业化和传统城镇化模式下,高速度产生高消耗,低水平造成高排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突出矛盾。因此,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是立足实际、遵循规律,破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之间矛盾的有效举措,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形态产生了显著影响,出现了经济服务化、工业服务化的趋势,高附加值环节逐步向研发、服务两端集中,现代工业发展更加依赖信息、研发、配套服务和环境等,工业化越来越多地需要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带动。这与传统的以物质资本积累为主要动力的发展模式截然不同,对聚集人口、信息等要素资源的城镇化要求更高。这是必须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深层原因。当前,河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仍然是富民强省重中之重的任务。但也应看到,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要继续推进工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型升级。这就需要借助城镇化所带来的环境优化、城镇综合功能不断完善的优势,吸引和壮大一批能够带动产业升级的龙头项目和骨干企业;发挥城镇集中集聚集约效应,吸引和集聚科技要素,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创新支撑与人才支撑;依托城镇发展信息、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是提升“三化”协调度的必然要求。“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产城协调、产业协调和城乡协调。推动产城、产业和城乡协调发展,需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市功能完善、生产要素集聚和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使现代城镇体系成为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的土壤和高地,推动以城促产、以产兴城,实现产城协调发展;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企业集中、产业集群和人口集聚,进而拉动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动力,实现产业协调发展;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互动融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加快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是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谋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在城镇化处于加速推进阶段,新型城镇化才具备发挥引领作用的条件和可能。从河南省来看,城镇化水平低已经成为诸多矛盾的焦点。2011年河南城镇化率仅为40.5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创造性地将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构建由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组成的现代五级城镇体系,以覆盖整个农村的农民多维转移路径替代单一的进城转移路径,可以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打破过去城乡二元分割和要素单向流动的局面,为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创新、人才、信息等高端要素集聚平台,推动城乡统筹,体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启示

河南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实践探索,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在要素组合上,强调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视野中优化资源要素的空间重组,突出节约集约,提高科技含量。二是在驱动机制上,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并将现代城镇体系延伸至新型农村社区。三是在目标导向上,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致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河南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探索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立足本地实际,坚持解放思想。推进“三化”协调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遵循发展规律,保持清醒头脑和忧患意识,以解放思想为总开关,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探索新路,稳中求进,务实发展。面对质疑不能裹足不前,而应开放包容、冷静反思;出现偏差不能回避遮掩,而应坚定信心、积极应对;有了成效不能骄傲自满,而应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只有这样,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才能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立足统筹发展,坚持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条路线,既有各自的演进路径和运行规律,又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实现“三化”协调发展,根本在于协调,关键在于统筹。不仅需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各自的发展提升,更需要推动产城之间、产业之间、城乡之间统筹发展,使“三化”之间形成相互适应、相互支撑、互促共进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关系。

立足区域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应认清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结合本地实际选好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应立足各区域不同的产业基础、人口禀赋、城乡格局、生态环境、文化底蕴以及综合实力等条件,在推动“三化”协调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动力、体制机制等方面积极创新,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而走出符合区域实际、具有区域特色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立足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转型发展。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主题主线不动摇,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加快推动从一家一户、粗放经营的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转变;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转变;从二元分割、粗放扩张的传统城镇化向城乡一体、产城融合、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转变。

立足以人为本,坚持务实求效。新时期新阶段,实现从传统“三化”向新型“三化”转变,推动新型“三化”协调发展,必然面临改革攻坚、发展转型的挑战和考验,任何急功近利、脱离群众的冒进和偏差都可能引发社会矛盾,造成发展受阻。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敢闯敢试、开拓创新,又要顺应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办实事、求实效,把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谋划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型“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原载《人民日报》2012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