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省崛起:中原经济区论略
- 喻新安
- 3123字
- 2020-08-29 09:25:13
构建中原经济区正当其时
所谓经济区,是指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交通运输和商品流通为脉络,具有发达的内部经济联系,并在全国经济联系中担负某种专门化职能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无论从历史演进角度,还是从现实经济联系的实际,以河南为主体涵盖周边的中原地区,都是一个山水相连、血缘相亲、文脉相承、经济相连、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构建中原经济区,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一 谱写中原崛起新篇章要求构建中原经济区
实现中原崛起反映了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狭义的中原即河南,广义的中原则包括以河南为中心的相关区域。
就狭义的中原即河南来说,实现中原崛起的思路和内容有一个不断完善和丰富的过程。总体上看,历届省委、省政府围绕振兴河南、加快中原崛起提出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实现途径和战略举措,都是符合当时河南发展实际和发展需要的,都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将“三化”作为中原崛起基本途径的指导思想,“一高一低”“两个较高”“两大跨越”等战略目标,以及开放带动、中心城市带动、人才强省、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原城市群、壮大县域经济等重大战略和举措,都对振兴河南、加快中原崛起具有长期的指导作用。但河南是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三低”即人均水平低、产业层次低、城镇化水平低的特征十分明显,“四难”即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的问题相当突出。克服“三低”,亟须谋划大战略;破解“四难”,呼唤构筑新平台。构建中原经济区,正是适应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
就广义的中原(即包括以河南为中心的相关区域)来说,发展相对滞后和欠发达的特征更加明显,是一个面临特殊困难、有可能被边缘化的区域。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充分释放河南省的发展能量,在统一的框架下整合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发展潜力。另外,与河南省周边省份相邻的地区,多处于各主体经济地域的边缘地带,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各种不同的问题。构建中原经济区,可以整合这些地区的力量,实现共同发展。
二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要求构建中原经济区
1.有利于中部崛起总体目标的实现
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到2015年,中部地区整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6800万吨,城镇化率达到48%,人均GDP达到36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00元。中原经济区拥有人口1.7亿,占中部地区的47%; 2008年,该区域粮食总产量9000多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7%,占中部的55%。但人均经济水平、民生水平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如不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将影响中部崛起规划总目标的实现。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利于深化、细化《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的各项要求,促进规划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
相对中部其他区域,中原经济区在建设“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目标中,有利条件最多,基础条件最好。中原经济区的主要省份河南省是全国第一粮食大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1/10,连续4年超千亿斤;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2009年全省电力装机达到4680万千瓦,钢铁产量5211万吨,原铝产量317.7万吨,水泥产量1.17亿吨,均居中部第一位;中原电气谷、洛阳动力谷、郑州百万辆汽车等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超硬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形成比较优势,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初步建立。中原经济区是全国的陆路交通中心,多条贯穿全国的公路和铁路大动脉在该区域纵横交叉形成交通枢纽,郑州是全国屈指可数的综合交通中心枢纽之一。2009年年底,河南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4.2万公里,高速公路达4860公里,均居全国第一位。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继续发挥该区域的综合优势,巩固和提升中原经济区在中部地区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3.有利于实现重点地区更好更快发展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加快形成“两横两纵”经济带,培育六大集聚人口和产业的城市群。中原经济区位于沿京广、京九、陇海“两纵一横”经济带的交会地带,是中部人口最密集、经济总量最大、交通区位优势最突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中原城市群是中部六大城市群之一,近年来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成为中部地区内具有较强支撑力的域性增长极。2009年其人口、经济总量、综合实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均居中部其他城市群之首,生产总值分别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太原城市群的1.2倍、1.51倍、1.81倍、2.67倍和3.21倍。建设中原经济区,促进中原城市群加快发展,可以在中部地区构筑具有强大集聚作用和辐射作用的核心增长极。
三 服务全国发展大局要求构建中原经济区
1.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偏紧状态。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预测,在未来12年内,全国只有再新增10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才能确保届时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中原地区在国家粮食安全中举足轻重,该区域耕地面积约1.9亿亩,占全国耕地资源的1/10以上。2008年,该区域粮食总产量9000多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6强,其中夏粮产量占全国的1/2。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继续探索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为代价的“三化”协调之路,处理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中原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建立起粮食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可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完善全国经济布局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区域转型、完善区域布局的指导性文件和规划。中原地处全国经济格局中的战略腹地,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强化内陆经济战略支撑,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从全国布局看,与沿海三大经济区相呼应,内陆应当有四大经济区,分别是中原经济区、武汉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它们共同支撑中西部经济发展。在沟通东部和西部的国土开发战略中,沿江经济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是两条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东西经济走廊。中原地区位于京广、陇海-兰新两大经济带主轴的交会区域,也处于沿海经济带沟通西北内陆地区的关键位置。构建中原经济区,能够形成我国区域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同时为加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构建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构筑全国生态屏障
中原经济区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区域内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态环境敏感,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多样性都十分丰富。在全国七大水系中,中原经济区横跨了海河、淮河、黄河、长江四大流域,而且还是淮河、海河的源头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该区域的水环境质量如何,对全国水环境质量的整体状况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原经济区分布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河南省淮河源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两个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已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7处,该区域的生态保护状态,对京津地区的饮水安全、淮河下游的水资源利用,对维护全国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都有着重要作用。从现实情况看,该区域生产方式粗放,加强生态建设任务艰巨。以河南来说,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6%、40.7%,工业能源消费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81.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排放居全国第五位,二氧化硫排放居全国第二位,亩均化肥施用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0%。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构筑全国生态屏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原载《党的生活》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