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回忆——形形色色的记忆

爱因斯坦被誉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在科学研究上称得上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是在生活中却总是让人啼笑皆非。他能记住数量庞大、烦琐的各种数据,能精确地指出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对复杂的实验步骤更是铭记于心。然而,不可思议的是,记性这么好的人竟会忘记自己住在哪儿。


一天,担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主任的爱因斯坦走出办公室,步行回家。在这段不是很长的路途中,他一如既往地边走边思考问题,嘴里在喃喃自语,手上也在比画着,完全沉迷在了自己的世界里。陷入深思的爱因斯坦习惯性地沿着脚下的路一直走,当他走进死胡同,才发现自己走到了别人家门前。恍然醒悟的他,一边嘲笑自己的不可思议,一边庆幸自己没有闯进去。

若单单是迷路,还说得过去,毕竟迷路并不是一件多么丢人的事儿,难为情的是爱因斯坦发现自己“走丢了”。因为他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自己住在哪儿了,越想越急,越急越想不起来。已经下班一个小时了,这时候办公室会不会有人在呢?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爱因斯坦还是抱着侥幸的心理拨打了办公室的电话。

这时,秘书刚完成爱因斯坦交代的工作,正准备下班回家。听到电话铃声,不由得皱了皱眉头,很不耐烦地拿起了听筒。听筒那边传来了温文尔雅的声音:“请问,主任方便接电话吗?”不知是秘书没听出来打电话的人是爱因斯坦,还是有意陪这位科学家将这场“游戏”继续下去,就习惯性地如实回答:“不好意思,主任下班回家了。”

听到这种回答,爱因斯坦别提多高兴了。他按照预定的计划卖弄着自己的“机智”:“那么,请您告诉我,爱因斯坦博士住在哪儿?他新搬的那个家,我一会儿去拜访他。”已经听出爱因斯坦声音的秘书强忍笑意,继续把爱因斯坦当成陌生人周旋道:“爱因斯坦博士交代过,他的住处不能随便告诉别人,因为他不喜欢被别人打扰,所以无可奉告。”

爱因斯坦见此招行不通,只能压低声音如实相告:“希望你能为我保密,我就是爱因斯坦博士。我正要回家,因为某些原因忘记自己住在哪儿了,麻烦你为我查一下我的住址。”听完这些,秘书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几乎把所有精力都倾注在了科学研究上,在生活上“丢三落四”也是一件可以被原谅的事。本节里,我们在此前章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一下,记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简言之,记忆=记住+回忆。记住是对事物进行识别,并且能够在脑海中形成特定的印象,它既是记忆的开端,也是记忆的前提。回忆指的是对曾感知过的东西不在眼前时进行的追忆,它可以用来检测“记住”的质量。

在前一小节中,我们把记忆分为接收、编码、存储和检索四个步骤。其中,编码是对已经接收的信息的再加工过程,只有被编码的信息才能被记住。记住分为“记”和“住”,“记”即识记,“住”即保持,也就是说,记住包括信息的识记和保持两个过程。

记忆过程中的接收、编码和储存的过程都属于识记的范畴;保持指的是学习过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后在脑海中所保留的印象。

按照保持时间,我们的记忆包括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种类型。瞬时记忆又被称为感觉记忆和感觉登记,是指信息刺激在接触人的感觉器官后,会短暂地停留在感觉器官通道内。虽然瞬时记忆的信息量较大,但由于他们处于未加工的原始状态,如果人们不加注意,这一信息便会很快消失,所以保持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在0.25~2秒之间。瞬时记忆的信息只有被人注意,才能被意识到,然后进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信息是以听觉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信息。心理学实验表明,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18秒后回忆的正确率就会下降10%左右。所以,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一般只有5~20秒,最长不会超过1分钟。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据美国心理学家米勒的研究,其容量是7±2个组块(组块是记忆单位)。组块可以是一个字、一个数字、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短语、句子等。短时记忆的信息一般要经过复述后,才能进入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保持的时间超过一分钟,一般会保持多年或者是终身。它的容量是无限的,信息是以有组织的状态被存储起来,主要有语言编码和表象编码两种信息组织方式。语言编码是按照意义、语法关系等联系把言语材料组合在一起,从而帮助我们进行记忆;表象编码则是利用视觉、声音、味觉等组织材料,帮助我们进行记忆。平时我们常说记忆有好有坏,就是指长时记忆。

按目的性进行划分,识记主要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识记。无意识记是一种自发的识记行为,发生过程是自然而然的。无意识识记通常只出现在这两种情况下:其一,所发生的事件对个体有重大的意义或事件本身有某些特别之处;其二,发生的事件吻合个体的兴趣所在或恰好满足了个体的需要。

有意识记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识记,识记过程需要靠人的意志来支撑。识记内容和识记方法是由识记目的决定的,比如在课堂上,老师讲课之前,就先交代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这就决定了本节课学生要识记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记住老师所讲的内容,学生就会根据自身条件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识记。

两相比较,有意识记要明显比无意识记优越。因为,识记目的的明确程度决定注意力的集中程度,目的越明确,注意力也就越集中,效果自然更胜一筹。另外,有意识记还可以根据识记内容,选择更为合适的记忆方法。

根据对识记内容的理解程度,识记又可以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顾名思义就是不需要理解和思考,简单依靠机械性的重复而进行的识记。这种识记通常发生在识记内容无任何规律可循或对识记内容不理解的情况下。小时候,我们背诵的诗歌和古文以及乘法口诀等,很多情况下就属于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又被称为理解识记,即在对识记内容有所理解的前提下而进行的识记。理解过程,其实就是对识记内容再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根据我们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利用逻辑思维能力从中找到某些关联,从而更好地进行识记。

保持,既是对识记的巩固,也是实现回忆的保证。关于保持,我们来看一个幽默的小故事,讲的是美国某部队一次传递命令的过程。


1910年的某天,营长对值班军官下达指令:大约明晚8点钟,哈雷彗星可能会出现在我们这个地区,每隔76年这种彗星才会出现一次。你去命令所有士兵在那个时间点在操场集合,我将为他们讲解这种罕见的天文现象。当然,如果下雨的话,集合地点改为礼堂,我会为他们播放一部有关彗星的影片。

值班军官对连长说:“接营长指令,明晚8点哈雷彗星将出现在操场上空,这种彗星76年才出现一次。明晚下雨的话,就在礼堂集合,我们将在那里观看这一罕见的天文现象。”

连长对排长说:“接营长指令,明晚8点,罕见的哈雷彗星将出现在操场上。如果操场下雨,营长将命令它76年后出现。”

排长对班长说:“明晚8点,营长将带着哈雷彗星出现在操场上,要是下雨的话,营长就带着哈雷彗星去礼堂。”

班长对士兵说:“明晚8点,营长将冒着大雨陪同哈雷彗星徒步经过操场,然后进入礼堂。”


这则故事说明,记忆在我们的头脑中并不是静止的,而是会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识记时间的长短、逻辑思维能力、知识经验的积累、间隔时间的长短,都会影响“记住”的质量。

回忆,是在诱因出现的情况下,过往经历在头脑中重现的过程。

依据目的性来划分,回忆可以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有意回忆,是指在需要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目的,在大脑中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的过程,比如对考试内容的回忆、被老师要求背诵课文等。无意回忆是毫无目的性的,自然而然发生的回忆,比如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等。依据回忆过程是否需要中介,回忆又可划分为直接回忆与间接回忆。

回忆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检索过程,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将信息快速准确地提取出来的能力。它既是记忆的最后环节,也是判断记忆力好坏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