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买到便宜货了吗?

在一家商场里,消费者刘女士试的鞋子是某知名品牌的一双标价899元的及踝短靴,专柜销售员指着促销牌说:“满300减120”。只要多加1元钱,这双鞋子就可以用6折的价格买到。想想因为1元钱而损失掉的120块钱,显然心有不甘。“要么你再看看其他的鞋子,可以累加啊!”刘女士接受了销售员的提议。20分钟之后,她相继选中了另外两双鞋子。

在这个柜台看鞋子的女士们会在选好一双鞋子后迅速分成这样两类:一类是不停掀开每一只鞋子的鞋底,只看价钱,然后掏出手机翻出计算功能,不停计算;还有一类则是选中三四双试好之后逐一比较价格再进行累加。刘女士属于后一类,很不幸,她选中的两双鞋子一双仍然是899元,另一双是595元。无论怎样累加,她都无法实现多付1元钱的梦想。

当我们走在大街小巷时,例如“大放血”“大甩卖”“狂甩”等字样随处可见。而且,有的商家在店内还贴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恕不讲价”等等的话。在各大商场里,例如“买一送一”“买五送二”等广告也无处可见。很多商场还会以店庆的名义,纷纷推出“满200减130”“满200减150”,甚至“满200减160”等不同幅度的促销活动。如此不顾成本的疯狂促销真的是让利消费者吗?我们要知道,利润两个字在所有商家眼里都是最有诱惑力的字眼。商家之所以出卖商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获得利润。

所以,作为消费者,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商家绝不会慈悲到乐意做赔本生意。我们不妨来看看这背后的猫腻。

通常商家的促销方式有三种:

方式一:买100减30。直接减去现金,让很多消费者都会误以为就是打折,其实差别很大。首先,多数商品价钱都是以9结尾,这就意味着减掉的钱永远少于你预期的。其次,一旦不够减钱的数额,你就会在商场内找寻价格适合的商品去“补”,无形中增加了你的二次消费的概率。

方式二:买200返200。返券有A、B券之分。其实就是“低买高送”,一般对消费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优惠。A券是指返出的券可直接视同现金使用,B券是指券部分须贴现金使用。满200返200看似5折,其实要想用返的券买商品是件很浪费时间的事。

方式三:全场3折起。这个广告语看起来貌似没有什么杀伤力,但其实它却是一个“微笑刺客”。有的商场会号称“全场3折起”,你就会一厢情愿地以为那里很实惠,但实际上去了你才发现,你喜欢的牌子,你需要的东西,还有一些漂亮“新品”,居然只有一点点折扣,甚至不参加活动。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产品都是有生产成本的。因此,只有商品销售的最低价格比生产该商品所需的成本高一些,商家才能够赚取利润。事实上,商家在平时的商品销售中,商品的价格要比实际成本高很多。只要将价格下调一些,消费者就会以为自己真的可以买到便宜货了。这样一来,消费者自然会趋之若鹜,商品自然就会很容易卖出去,而且销量会更大。这就是所谓打折现象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