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沿着《论语》走到孔子身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在对时光的慨叹中,不知不觉,我来到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工作已经十四个年头了。这些年,我讲得最多的人是孔子,接触最多的书就是《论语》了。

对于《论语》,正像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所说过的一样,我一是自己读,再就是推荐和鼓励更多的人去读。我读过《论语》很多的译本,也看过许多体悟心得与别裁,不少集注者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将读者带进这部博大精深的传世经典。对于既没有多少古文基础又不愿花太多时间的普通人来讲,他们未免觉得《论语》有些“高冷”。如何让更多的人以更快捷的方式接触并亲近孔子与《论语》,成了我们普及传播的课题甚至难题。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际,孔子基金会的老顾问季羡林先生曾给开幕式的总导演张艺谋推荐了《论语》中的五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人家选用人们耳熟能详的五个论语名句,这些句子高度概括了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天下情怀与和谐思想。这些元素在开幕式中呈现以后,引起了世人对孔子和《论语》的关注与兴趣。我在当年拜访季老,谈及这个话题时,老人家也曾多次叮嘱我说,孔子基金会要搞好《论语》的普及阅读,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并亲笔为我们题写了“论语普及工程”几个大字。他希望中国人都来读好这一本书。

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了《论语》的阅读推广工作:先是尝试着从社区到学校,从机关到企业推广诵读;在医院,在酒店,在公交车上,在旅游团里,以至在监狱和戒毒所……在各种环境、各种人群中做普及阅读。我们先后编辑了《论语》数种不同的版本,有的是口袋书,有的是枕边读本,有的是手机版,有的甚至与产品说明书、医院病历等合印在一起,如《论语成语》《论语百句》《酒店论语》《医患论语》《公交论语》《茶人论语》等,进行《论语》的传播。总之,我们力求使《论语》阅读简便化、通俗化、生活化。不少版本一版再版,很受青睐,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论语》是中国人的“一本正经”。“有教无类”和“寓教于乐”本来就是孔子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如果一本正经地传播“一本正经”,往往给人过于严肃甚至繁、难、远的感觉,会让有些人觉得《论语》内容驳杂、高深艰涩,以致望而生畏。如何从生活入手,化繁为简,让《论语》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好读易读,让大家轻松愉悦地接受,我也在不断地思考琢磨。我想,既然《论语》成书是孔子与其弟子们在一起的情景对话、探讨座谈和课堂笔记,那么,它应当是源于当时的生活现实的。在当下,如何让《论语》再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呢?我开始尝试着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讲《论语》,活学活用,给大家做一些论语章句的生活化、场景化的解读。我经常自我调侃,作为天天给孔子打工的秘书兼老乡,作为最接近孔子的人,我的讲述是最接近孔子乡音的讲述,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这样的讲述或许没有太多的字词考据和学术色彩,也不像专家学者们要求那么严格和严谨,但在轻松快乐的氛围里,大家反而更乐意接受。久而久之,这也增强了我进一步学习和讲解《论语》的兴趣与信心。

2014年年初以来,随着孔子学堂在全国各地的创办,大家对论语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多了。我试着从论语成语和名句入手展开话题,在生活场景中引入“子曰观点”,打破原来《论语》的章节编排,将孔子智慧融入生产生活,在听友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作之余,我以音频的形式在孔子学堂公众号上开设了“论语五分钟”栏目,并以“论语五分钟,人生基本功”的开场白告诉大家,每天花很少的时间,就能轻松了解那些成语和名句在《论语》中的出处、情景,就像每天打拳健身一样,坚持下来,就能不断增长一些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提升基本素养。让人欣喜的是,这种手机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很受大家的喜爱。很多熟悉和不熟悉的朋友通过“五分钟”了解了《论语》,对《论语》产生了兴趣;更有出版界的朋友建言,把每天的“论语五分钟”结集就是一本轻松易读的普及读物,于是就有了孔子书房出版中心编辑的这本《论语现场》。

《论语》的成书是场景化和碎片化的集成。孔子以“吾道一以贯之”将它贯穿起来,很多方面与今天的短信、微博和微信传播有着惊人的相似。那么,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短、平、快地传播《论语》,让老夫子跟上新潮流和大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经典是永恒的时尚”。

“上孔子学堂,来论语现场。”这句每天开讲的广告词给了线上线下朋友们更多的现场感和亲和力,在匆忙而短暂的时光里听读经典,从耳熟能详的《论语》名句出发,仿佛沿着《论语》的章句、“子曰”的声音来到了孔子的身边,思接千载,心游春秋,聆听他诲人不倦的杏坛讲述……愿更多的朋友通过《论语现场》走近孔子,亲近经典;愿更多的同仁同道循着古圣先贤的亲切乡音,共同回归中国人共有的精神故乡。

是为序。

中国孔子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