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要上下求索

成语“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篇,原文55是这样的: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回答说:“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孔文子是卫国的执政上卿。“文”是他的谥号。“谥”,它的本意是古代的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去世以后,所加戴的大多含有褒义的一种称号,被称为“谥号”,或者是“谥名”。

孔文子(? —前480),姓孔名圉(yǔ),是卫国的大夫。他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因而去世后,卫国国君赐予他“文子”的称号,后人称他为“孔文子”。

这个成语的重点在于“敏而好学”和“不耻下问”。敏而好学往往联系着不耻“上”问。因为一般而言,聪明的人,聪慧的人往往不是很刻苦,不是很好学;地位高的人往往以向比自己地位、身份低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说,有些愚笨的人往往好学好问,再就是“上问”的时候,往往觉得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但是人既聪明又好学,特别是能够“下问”,向比自己地位、学识、身份低一些的人去请教,往往是做的不够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也往往是做的不够的。这也是孔文子被谥为“文”的原因。古代的谥法,有勤学好问又“不耻下问”为“文”者。这句话说起来简单明了、通俗晓畅,但是实际做起来的确很难。子贡是孔子弟子中特别聪慧的,按照孔子一贯的因材施教的做法,“敏而好学”在这里应该是对子贡的一种褒奖、一种勉励。

因此,“不耻下问”这个成语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点,而且是对读书、学习、做学问,从事所有工作的一种提示,一种启迪,甚至是对性格养成的一种警示。真正做到不耻下问,才是一个人不断进取、不断进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一个非常有效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