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无常师

《论语·子张》篇中的一些成语,是对孔子身后的评价引出的。比如,“文武之道”“圣人无常师”“万仞宫墙”等等。孔子去世以后,当时有的人说弟子们比孔子强多了,有的人在孔子的弟子们面前批评孔子。那么,孔子的弟子们是怎样维护老师,体现各自一以贯之的思想的呢?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认为,君子的过错好比日食月食那样:犯了过错,人们都看得见;改正过错,人们都能敬仰。就是说,君子不是不犯错误,但他是光明磊落的,犯了错误也不加掩饰。他的错误人皆见之,君子改正从不扭扭捏捏,所以“人皆仰之”。人们看日食月食,也并没有因为太阳和月亮有过缺陷便进行批评。君子能够勇于改过,如此行为是君子为人敬仰的原因。人们敬仰君子就是敬仰君子的光明磊落,堂堂正正。

我们经常说的“圣人无常师”也出自这里: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治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能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能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授呢?”

这段话讲出了一个道理:处处可以学习。你的水平高,认识的可能是大的方面;你的能力有限,认识的可能是小的方面。无论大小,其中都有“文、武之道”。这就是说,儒家文化的源头是周朝的礼乐文化。孔子对周朝的礼乐文化一直念念不忘,以至于他的弟子们也在讲“文、武之道”,在讲“仁”,认为处处皆学问。

还有几段话可以看出子贡对孔子的评价: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做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能看见我家中的美好。老师家的围墙却有数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毁谤仲尼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可见,弟子对孔子的尊崇是多么坚定。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子贡说:“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睿智,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夫子去世了是极其可惜的。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这里可以看出子贡对孔子评价之高。子贡学识高远,很多人拍他的马屁,说他比老师强多了。从子贡精彩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高洁以及圣贤气息,同时看出子贡作为孔子的弟子,对老师的学说坚定的信仰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