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政策框架下的节能增效与信息技术应用
- 崔旭
- 2046字
- 2020-08-29 11:15:17
四 信息产业的分类及特征
(一)信息产业分类
1.中国的信息产业分类标准
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相关产业,是目前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2003年1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该规定中的分类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派生分类,所以它的所有细分类和代码都取自《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信息相关产业分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各种电子信息设备制造活动,主要有:①电子计算机设备制造活动;②通信设备制造活动;③广播电视设备制造活动;④家用视听设备制造活动;⑤电子器件和元件制造活动;⑥专用电子仪器仪表制造活动;⑦通用电子仪器仪表制造活动;⑧其他电子信息设备制造活动。
(2)电子信息设备的销售和租赁活动,主要有:①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销售活动;②通信设备销售活动;③计算机及通信设备租赁活动。
(3)电子信息的传输服务,主要有:①电信服务;②互联网经营商的网上信息服务;③广播电视的传播服务;④电子信息的卫星传播服务。
(4)电子信息的加工处理和软件服务,主要有:①计算机服务;②软件服务。
(5)可通过电子媒介进行传播和管理的文化产品的活动,主要有:①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的活动;②新闻出版业的活动;③图书馆与档案馆的活动。
2.国际分类与中国分类的比较
2002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为《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1)制定了“信息业”和“信息与通信技术”两个相关类目。这两个相关类目是以《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的“信息业”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为基础制定的。
联合国的“信息业”的分类主要包括:①录制媒体的出版、印刷和复制;②邮政和电信;③计算机和有关活动;④娱乐、文化和体育活动。
联合国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分类主要包括:①办公、会计和计算器具的制造;②电力机床和器械的制造;③收音机、电视和通信设备和器材的制造;④医疗设备和仪器及度量、检验、测试、导航和其他用途器具的制造(光学仪器除外); ⑤批发贸易和经纪贸易(机动车辆和摩托车除外); ⑥邮政和电信;⑦无接线员机器和设备及个人和家庭用品的租赁;⑧计算机和有关活动。
因此,对比国际和国内的信息相关产业可以看出,中国的“信息相关产业分类”充分考虑了与国际上相关分类标准的接轨。该分类除小类代码能与联合国的两个相关分类对照外,还可以重新组合为与联合国口径相一致的“信息业”和“信息与通信技术”。
(二)信息产业发展特征
1.信息产业在生产率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增长并不显著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的产业模式与以往模式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在生产率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的增长并不显著。这是传统生产模式下所没有的。以往生产力的提高往往需要能源的大量消耗,即通过机械设备代替熟练的或半熟练的劳动力,机械设备的增加会带来能源的大量消耗,传统生产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主要靠能源推动经济的发展。
2.信息产业中的技术创新速度最快
与其他产业相比,信息产业创新最活跃,创新速度最快。计算机、微电子、软件、通信、互联网等领域的新技术层出不穷,特别是集成电路的关键技术、工艺和性能加快更新。1965年,摩尔(Moore)曾对集成电路集成度翻番现象作出预测。从后来的情况看,1960~1975年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数量平均每年翻一番;1970~2004年动态存储器中的晶体管数量大致每18个月翻一番,微处理器中的晶体管数量大致每24个月翻一番;1971~2006年CPU上单个晶体管成本大约每7年下降1个数量级,集成电路的性价比明显提高。
3.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最大
信息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广泛应用,有效地促进了硬件制造与软件开发相结合、物质生产与服务管理相结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结合,形成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据估计,全球只有2%的微处理器和芯片是在服务器、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和大型机中安装,另外98%则被安装在其他设备如冰箱、汽车、照明系统、电信交换机、苹果手机(iPhone)、自动柜员机,以及工业机械设备中。
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力地带动着其他产业的升级换代,加速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以及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各学科广泛交叉、融合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保护、适应和改造自然的水平。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知识积累和传播的速度明显加快,为科学技术的全面突破创造了条件。
4.信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有证据表明,信息产业是促进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因素。卡纳斯特(Knast)2005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认为,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信息技术行业及其相关行业的产值已经从1990年占GDP的4%,发展到2002年的占7%左右,并很可能在2012年增长到10%。
信息技术由于其普适性、改进性和创新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应用中产生的间接效益就更大。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95~2003年信息技术对GDP增速的贡献,美国和G7国家均超过25%,日本高达40%,世界平均水平为15%。信息技术可以应用到设计、制造、管理、运输、销售、服务的全过程。电子商务和视频会议等可降低交易成本和减少对交通运输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