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产业协调指数排序与进展

(一)各地区产业协调指数排序及变化

1.2013年排序

2013年,产业协调指数排名前5位的依次是海南、浙江、江苏、福建和黑龙江,前10位中有7个为东部地区省份;排名后5位的依次为山西、宁夏、甘肃、云南和贵州,后10位中除东部地区的天津、中部地区的湖北和山西外,其余均为西部地区省份(见图2-3)。

图2-3 2013年各地区产业协调指数排序

2.2012~2013年排序变化

2013年,有22个省份产业协调指数的排序发生变化。相对而言,东部地区省份排序变化较小,在8个未发生变化的省份中,东部地区有4个。上海排序下降幅度较大,下降了5个位次,由第5位下降到第10位。其他排序变动幅度较大的省份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其中河南、新疆和广西排序分别上升了8个、6个和5个位次;湖南下降了7个位次(见表2-10)。

表2-10 各地区产业协调指数排序

3.2006~2013年排序变化

2006~2013年产业协调指数排序变化的特点表现如下。

第一,变化幅度较大。2013年与2006年相比,大部分省份产业协调指数的排序发生了变化,仅海南、贵州、云南和甘肃没有发生变化。排序上升的11个省份中,上升幅度较大的黑龙江、新疆和河南分别上升了13个、9个和8个位次;排序下降的15个省份中,下降幅度较大的湖南和上海分别下降了11个和8个位次,四川、江西和广西均下降5个位次(见表2-10)。

第二,虽然绝大多数省份排序有变化,但排序的整体格局并未发生大的变化。东部地区除天津外整体排序靠前,前10位中,东部地区省份基本占据7个席位;西部地区整体靠后,除新疆排序大幅上升并在一些年份进入前10位外,后10位里西部地区省份基本占据7位,特别是宁夏、青海、甘肃、云南和贵州基本排在后5位(见表2-10)。

(二)中国及各地区产业协调指数进展

1.2012~2013年:产业协调水平大幅提升,但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进展明显快于东部和东北地区

2013年,全国产业协调指数比2012年提高了18.24%,比2012年进展高出9.21个百分点,是14项二级指标中进展最快的(见表1-7),产业协调水平大幅提升。有23个省份进展快于2012年,其中,宁夏、贵州、河南、广西、新疆、青海、内蒙古和山西进展幅度较大,超过30%;有13个省份进展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和甘肃产业协调水平下降;有24个省份进展超过2006~2013年平均进展(见表2-12)。

表2-12 中国及各地区产业协调指数进展(环比增长)

分区域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增长10.04%、26.50%、30.36%和14.59%,中、西部地区进展明显快于东部和东北地区。

2013年产业协调水平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省份二元经济结构有较大改善、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有较大幅度提高以及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

表2-11 中国及各地区产业协调指数分值

2.2006~2013年:进展逐年加快,西部和东北地区进展较快

2006~2013年,全国产业协调指数提高了74.20%,年均增长8.25%,除2011年增长较慢外,基本呈逐年加快之势(见表2-12)。

2006~2013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产业协调指数年均增长分别为6.74%、7.89%、10.89%和9.40%,西部和东北地区进展相对较快,东部和中部地区进展相对较慢。在12个进展低于全国平均进展的省份中,东部地区有6个,中部地区有3个;在12个年均进展超过10%的省份中,西部地区有8个(见表2-12)。

(三)2013年区域差距明显缩小

2013年,全国产业协调指数平均分值为0.7282,有16个省份高于平均分值,其中,东部地区除天津外全部高于平均分值,西部地区仅有广西和新疆高于平均分值;海南分值最高,得分1.3047,贵州分值最低,得分仅0.2102,极差率达到6.21。2013年,东部地区产业协调指数分值为0.9571,东北地区为0.8596,中部地区为0.6443,西部地区为0.5299,东部地区比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高出11.34%、48.55%和80.62%,中部地区比西部地区高出21.59%,产业协调指数的区域差距较大(见表2-13)。

表2-13 各区域产业协调指数均值比较

但是,与2012年相比,由于2013年中、西部地区进展明显快于东部和东北地区,产业协调的区域差距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缩小。2006~2013年,东部与东北地区产业协调指数呈不断缩小的趋势,区域差距从32.31 %下降到11.34 %,差距已不明显;东部与中部地区产业协调指数差距在2006~2012年基本保持在60 %~75 %,在2013年首次出现明显缩小,下降到48.55 %;而东部与西部地区的产业协调指数差距在2007~2012年期间基本保持在115 % 左右,2013年大幅下降到80.62 %(见表2-13)。

总体来说,2006~2013年期间,产业协调的区域差距有所缩小,但差距缩小进度相对较小。从变异系数来看,产业协调指数差距的缩小主要归因于现代农业发展区域差距的缩小(见表2-14)。

表2-14 产业协调指数区域差距变化趋势(变异系数)

(四)简要评价

1.大部分省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继续改善,但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总体来说,2006~2013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所改善,反映该指标的分值由0.3947提高到0.5039提高了27.67%,全国二元对比系数平均值从0.1785上升至0.2070。2013年与2012年相比,除上海、湖南、广西、四川和甘肃以外,大多数省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继续改善;从区域看,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况与经济发展状态依然非常不匹配,快速经济发展的同时,第一产业依旧容纳了相对较多的劳动力。首先,2013年,仅有福建、海南和浙江的二元对比系数超过0.3,有15个省份二元对比系数低于0.2。第二,2013年与2006年相比,有7个省份二元对比系数下降,说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这些省份的城乡二元结构更加突出。第三,西部地区的二元对比系数均值提高较慢,且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2-15)。

表2-15 各区域二元对比系数均值比较

2.农业现代化程度大幅提升,西部地区发展较快

2006~2013年,农业现代化程度有较大提升,反映该指标的分值提高了100.50%。2013年,除上海以外,其他29个省份的现代农业发展指数分值较2012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东部地区该指标分值一直遥遥领先,东北地区次之,中、西部地区该分值相对较低。2006~2013年,西部地区该指标分值提升最快,提升幅度达到152.22%,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增长幅度相近,分别为118.34%和113.52%,东部地区提升相对较缓慢,提升幅度为63.32%,东部与其他地区的区域差距明显缩小(见表2-16)。

表2-16 各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指数均值比较

2006~2013年,各省份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均大幅提升。2013年与2012年相比,除上海和甘肃以外,其他28个省份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均有所提高。

从区域比较,东部和东北地区的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相近,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相近;东部和东北地区总体水平远超过中、西部地区(见表2-17)。

表2-17 各区域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均值比较

注: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是以2006年不变价格计算的第一产业劳动力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

2013年与2012年相比,除北京、上海、江苏和黑龙江以外,其他26个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所提升。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水平提升最快,增长幅度达到44.35%;中部地区次之,增幅为38.86%;东北和东部地区增长幅度相对较小,分别为12.30%和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