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12年12月底,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投入运营和在建高速铁路线路总长为45297公里,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通并运营了高速铁路。在2014年3月5日全国人大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指出,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1万公里,居世界首位。截至2014年9月16日,中国已经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34条,运营总里程11683公里;在建高速铁路34条,总里程14806公里;规划中的高速铁路项目10条,总里程3296公里。到2020年,我国的高速铁路网络总里程将接近3万公里。随着高速铁路的陆续投入运营,交通运输格局正在发生变化。2014年上半年,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11.1亿人次,同比增长9.7%,其中直通旅客发送量完成3.8亿人次,同比增长6.2%,说明高铁和动车组在拉动客运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数字来看,2014年1~5月,高铁、动车旅客发送量同比分别增长31%、33.3%。

回顾我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经过二十几年的筹备和最近十年的建设施工与运行,网络形态逐渐完善,正在改变着我国的交通运输格局,提升着交通运输的服务质量,塑造着人们新的出行文化。对于这样一个投资巨大的国家发展战略来说,高速铁路对于我国的意义已经不单单是交通运输能力的改善,更对整个区域乃至国民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从更为广泛的研究视角来看,高速铁路的发展不仅是区域经济现象,其对城乡结构变迁、城市化进程、区域社会进步、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也意义深远。基于此,高速铁路的发展就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科学发展内容。与此同时,鉴于高速铁路的大发展契合2008年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干预政策,因此,高速铁路对于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区域经济包容性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战略意义。

本书从构思、调研、撰写到修改完成经过了笔者长时间的思考和累积。长期以来,国内外关于交通基础设施之于国家和区域的作用研究主要基于外部性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的若干思想,大量研究的焦点和创新点在于量化评价。具体来看,理论脉络包括经济学理论支持下的交通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社会学理论支持下的交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及环境资源学理论支持下的交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等,而且侧重于计量模型的进步和创新。既有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项目评价或可行性研究是其主要的平台和载体,将上述理论思想和计量模型应用于某一交通投资项目,计算评估某一具体投资项目的经济可行性是其主要的目的。本研究的新意在于:(1)不同的理论基点。区域经济学和运输经济学是其主要的理论基础。从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观视角切入,比较系统全面地探讨高速铁路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方面的微观和宏观问题是本研究的特色之一。(2)不同的目标高度。将研究视角放在发展战略的高度。理论和方法探讨不拘泥于某一具体的项目,将高速铁路作为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加以考虑是本研究的又一特色。(3)不同的整体观念。既将高速铁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辨析高速铁路系统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又将其融入宏观系统,对其发挥的作用给予客观科学的评价。(4)机理的分析先于计量结果。机理分析是本书的重中之重,力求从区域经济的视角阐述高速铁路在其中的角色,不单纯强调高速铁路的价值,而是将其价值的实现落实到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中。

本书的写作逻辑是沿着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进行的。既深入全面地研究了我国高速铁路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又以我国典型的高速铁路建设规划为样本进行了个案讨论。其中既包含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分析,又有典型意义上的实证研究。在本书中,可以付诸实践的创新包含以下两方面:从理论分析上来说,本书着重论证了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社会影响的微观理论,即高速铁路带来的经济要素和社会发展的变革。高速铁路的发展除了促进所在区域内经济要素流动外,其对社会文化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也是广泛和深远的;而从宏观层面上来讲,高速铁路的发展直接助推了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国家战略转型的顺利实施,使得区域贸易联动,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是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从方法论上来讲,本书对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社会的作用研究并不拘泥于二者间的联系。实际上,是将高速铁路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放在一个大的逻辑框架中,既说明高速铁路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小逻辑,又用该小逻辑证明二者之间的宏观大逻辑。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本书的论证方法。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战略的全面落实诞生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际,是我国稳定经济、抵御危机战略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强劲的增长起到重要的撬动和助推作用,实践初步证明了这项重大战略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前瞻性。而且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和国内经济增长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下,发展高速铁路既可以说是党和国家为了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社会形势所做出的一项关键科学决策,也可以说是党和国家引导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政策支持。因此,高速铁路的建成运营与路网完善不仅是经济问题,其对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国民生活质量提升和资源环境保护的意义也十分深远。

本书研究从三个层面对高速铁路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展开分析:第一个层面是技术经济优势与运输结构优化,在对高速铁路的技术经济优势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高速铁路的市场竞争优势及其对区域运输系统的优化作用;第二个层面是区域经济发展,从高速铁路带动区域经济总量增长、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形成高速铁路经济带等角度,论证高速铁路在区域经济中的正相关效应和基础性作用;第三个层面是区域社会进步,针对高速铁路建设运营所产生的巨大外部效益(例如,土地资源利用、时空竞争力提升、出行习惯与运输服务质量改善、节能环保等)进行分析,分析高速铁路所产生的外部效益在促进区域社会进步方面的意义,其良性的发展将是调节人类与区域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内容,同时如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就可以更有效地发挥高速铁路在区域社会发展中的综合外部效益。本书逻辑结构安排包括四个模块。

一 高铁状态总括

第一章绪论。本章将交代本书的选题来源和研究背景,以翔实的统计资料和数据列示世界范围内高速铁路的历史和现状,展示我国高速铁路的历史和现状。同时介绍国内外在铁路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领域中的研究成果、最新研究动态,明确本书的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形成论述高速铁路的建设和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的研究体系。可以发现,2008年以后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呈现前所未有的高潮态势,说明高速铁路除了继续被作为支撑经济高水平发展的高质量基础体系外,更进一步被作为实现经济下滑期间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

二 高铁区域基础作用的机理形成及实现路径

第二章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机理,第三章高速铁路的技术经济特征及优势,第四章高速铁路的时间效益与时空竞争力,第五章高速铁路与区域交通结构。以上四章集中阐述了高速铁路因其独特的技术经济属性所导致的重塑时空的作用机理,分为经济理论机理阐述部分,即第二章、第三章,和实现路径阐述部分,即第四章、第五章。

第二章高速铁路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机理。本章的内容是明确研究所用到的理论基础,从高速铁路的建设与运营来看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并梳理高速铁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运输经济和区域经济理论中将高速铁路剥离出来,再以单独的视角将高速铁路内容重建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体系之中,从而形成本书的论证逻辑。研究发现,运输体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存在运输拉动、经济促动和相互作用三种状态,高速铁路与经济的关系更多是相互作用,即处于经济和运输体系均成熟的时期,二者依存关系明显。

第三章高速铁路的技术经济特征。本章内容客观阐述高速铁路运输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的特征,分析高速铁路的技术经济特点,即速度的弹性、成本的复杂性、环境影响的刚性、需求的派生性与跨界性等。并在与其他运输方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高速铁路的比较优势,即高速铁路的运量、沿线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旅行时间、安全舒适等。其中高速铁路需求的跨界性或跨域性成为重点关注领域之一。

第四章高速铁路的时间效益与时空竞争力。高速铁路因其重塑时空的品质可以迅速提升区域可达性,实现可观的时间效益,进而增强区域的时空竞争力,这是高速铁路发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作用的根本机理。高速铁路的建设运营可以从根本上缩短区域节点城市间的旅行时间,提高区域的可达性。本章建立一套衡量高速铁路时空竞争力的指标,用于评价高速铁路对沿线区域时空竞争力的改善效果。事实证明,高速铁路开通后,不仅减少了沿线各城市间的旅行时间,同时也使得沿线各城市的可达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进而改善了沿线区域内及节点城市的时空竞争力。

第五章高速铁路与区域交通结构。高速铁路作为一种新型交通运输方式,当其引入区域原有交通系统时必然会带来重大影响,其影响程度因市场饱和度、原运输体系的完备度、高铁的嵌入体制等软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为了验证这些影响,本章通过对日本新干线、我国台湾高铁和海南高铁案例的分析,提出高速铁路进入区域交通系统中的影响机理,即先竞争后协同。无论高速铁路何时进入区域交通系统,从长远来看其对区域原有的交通格局都会起到优化作用,但在不同的运输市场结构中其演进路径与影响机理可能有所不同。

三 高铁区域基础作用的具体表现

高速铁路对于现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具体表现在第六章至第十章的内容中,即第六章高速铁路与区域经济总量、第七章高速铁路与区域经济结构、第八章高速铁路经济带、第九章高速铁路与区域土地开发、第十章高速铁路与区域服务质量。

第六章高速铁路与区域经济总量。投资本身就是经济增长,高速铁路建设是一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通过需求拉动及资本积累在短期内可以直接影响经济增长,同时也能产生长期影响。本章将高铁作为区域内的经济增长带动轴,通过分析其对所经过地区投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流动的引导作用,来定量测算高速铁路对沿线区域经济增长总量的影响。可以发现,高速铁路作为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其开工建设与运营对沿线地区的区域经济总量存在基础性作用,甚至自规划阶段开始就已经在深度影响站点周边的开发活动。

第七章高速铁路与区域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调整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速铁路因其高密度、高技术、高服务重塑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当然其基础作用程度因区域即期质量的不同而不同。本章从高速铁路作为建立在现代化综合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型铁路运输系统的视角切入,通过对京沪高铁、广西高铁以及京广高铁的案例研究发现,高速铁路的建设运营不仅可以带动沿线区域经济总量增长,而且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结构升级,并产生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为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提供丰富的要素或资源。

第八章高速铁路经济带。经济带理论因高速铁路独特的技术经济特点特别是其重塑时空的作用而实现进步。本章基于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增长及结构调整影响的分析,提出高速铁路经济带形成与发展的机理,通过对广西高铁及国外经典案例的分析,总结出高速铁路经济带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影响,认为区域内各主体应把握高铁经济带的特点,为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打造良好的交通条件与物质基础。

第九章高速铁路与区域土地开发。本书认为轨道交通廊道效应对于土地数量和土地类型的影响在高速铁路领域同样适用,在这一章提炼出高速铁路影响土地性质并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内在规律,即高速铁路建设对土地的使用性质、土地开发强度、区域用地空间形态影响深远,可以促进沿线区域土地的高密度开发。这样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可以创造更高的土地利用价值,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符合国家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政策。

第十章高速铁路与区域服务质量。运输服务质量是区域服务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铁路因其优质服务可以迅速改进区域内的运输服务质量。本章在广泛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主要探讨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及其控制技术问题,并提出一套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和一个服务质量控制选择区模型,希望可以从评价与控制的综合视角来研究高速铁路服务质量问题,为改进高速铁路的服务质量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可以发现,高铁服务质量的标准选择往往取决于所经地区的经济质量,因此,高铁服务质量的控制应本着与区域经济质量协调的原则。

四 发挥高铁对区域发展更大作用的战略选择

高铁是交通的子系统,交通是区域的子系统,区域是宏观的子系统。高速铁路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无论是其作用大小还是其持续性,都受制于两个层面:微观层面,即高速铁路自身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和正确的发展模式选择;宏观层面,在国家宏观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角色。二者兼备才能形成高速铁路与交通、产业、行业、城市、区域、国家等各方主体的协调发展。第十一章高速铁路发展模式与政策和第十二章高速铁路与国家宏观战略即分别对应上述两个层面。

第十一章高速铁路发展模式与政策。高速铁路作为运输体系中的骨干运输方式,必须在现有技术与资金的双重约束下为社会提供优质运输服务,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和物流动的要求,实现与经济、社会系统之间的“供求平衡”,因此需要慎重选择其发展模式。本章从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双重视角来为我国高速铁路的未来发展模式进行定位,即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需要遵循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更要注重从战略角度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也需要重视作为运输企业的高速铁路品牌建设,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将其作为我国高速铁路企业在未来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基本保障。

第十二章高速铁路与国家宏观战略。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都有其独特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将高速铁路看作经济发展的助动引擎,区位选择多在人口密集、经济发展、出行需求旺盛之地;处于经济成熟阶段的国家,将其作为实现技术立国进而实现以技术投入为重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使其成为实现经济均衡发展的支撑力量,大力实施技术输出和以国土开发为主的高铁战略;当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可持续的硬约束时,高速铁路又被作为实现节能减排、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重要抓手。本章即从高端城市化的国家战略、技术转移的国家战略、节能减排的国家战略出发探讨高速铁路的发展和作用。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更多是从物化和战略的层面探讨作为事实的高速铁路运输系统,坚持中立公正的研究立场。因此,作为一个超大型的国有企业,或者国有行业,而且在产业链上更多是因自身的公益性而存在的重要的一环,其与国家的关系,特别是作为国家调控宏观经济重要手段;金融体系多年积累形成的投融资困局,特别是债务风险;政企分开以后中国铁路总公司体制下的高速铁路组织管理体制的可能发展动向;等等,尽管十分重要,但均不在本书讨论范围之内。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尽管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成果,然而其内容事实上包含了主创人员近年来的多项研究成果的结论,这其中受到原铁道部、广西铁路建设办公室、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哲社办等多家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的课题研究支持。在上述课题研究过程中,受到多位专家学者的指点并采纳了他们非常好的建议。另外,多位研究生参与了相关内容的研究和调研,主要有王英平、褚珊、刘秀英、罗燊、王慧云、吴笛、徐建平、郭晓晓、刘建川、匡贞胜、郝亚平、周曦、陈晓彬等。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当然,高速铁路在全世界只有50年的运营历史,在我国则更是新生事物。如此短暂的实践,对于形成机理和理论无疑都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各国历史轨迹、客观背景相差悬殊,那些高铁先行国家的经验能否用于一般性的理论支撑,这些都尚待持续跟踪研究检验。因此,本书愿意作为高速铁路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探索者,欢迎各界专家学者讨论以及批评。本书同时向多位参考文献的作者表示感谢。当然文责自负。

作 者

2014年11月

于北京交大思源东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