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人类面对环境,特别是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时候,其关键词只有两个:生存和适应。利用自然是指人类从周边的环境中获取资源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在传统社会中,人类的经济活动更多是针对自然环境的活动,其精神方面的活动是把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知识、经验性的认识进行传授和传承等。这是一种快速适应的范式,是苏联生态民族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生存保障体系理论。

20世纪80年代,阿卢秋诺夫首次将жизнеобеспечение一词引入苏联民族学。жизнеобеспечение 对应的英文词汇为subsistence,中文译作“生存”,通常指经济范畴的食物性生产,即狩猎、采集、早期农业和畜牧业。在此基础上,阿卢秋诺夫提出了一个新的术语культуражизнеобеспечения,即“生存保障文化”。“生存保障文化”是民族文化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即维持人们生存的那些文化,包括所有的物质文化和部分精神文化(Алутюнов, 1983: 8-9, 55)。

马尔卡良指出:“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生态适应的直接途径是开拓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区,包括建立居民点和居民点的住宅建设、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食物和衣服的生产制作活动。这些文化元素可以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概念,即‘生存保障文化’。”生存保障文化所列举的民族文化元素通常被民族学家们纳入物质文化范畴(Маркарян, 1984: 36-37)。

1989年,克鲁普尼克在阿卢秋诺夫的基础上提出了системаж-изнеобеспечения,即“生存保障体系”理论。克鲁普尼克认为生存保障体系是“特定的生产活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以及劳动协作、传统消费和分配之间的相互关联体系。也就是说,以生态为前提条件的社会行为是人类利用其居住地环境资源的有效保障”(Крупник, 1989: 15)。

占里人的生存保障体系模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包括对生活在森林中飞禽走兽的狩猎限制;另一方面是山地稻作农业的开垦和发展,包括对棉花、蔬菜、烟草和染料的适量种植。此外,占里人虽然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封闭社区,但是依然与周围村落以及中央政权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联系和交易。特别是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占里越来越进入中央政权体系之中,传统上形成的生存体系越来越难以维持。

姑且不论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和变化,从历史上来看,占里人的生存保障体系体现了以生态为前提的特色,而这样的特色又为占里人合理利用环境资源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通过对占里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占里人的生存技术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本章展现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经济交换,以及村落生活环境等基本情况。所谓“百姓日用是道”,本章呈现出了占里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并试图以此来探讨乡村生活中所蕴含的生存与适应之道。

首先,占里人生活在一个山高林密,交通极为不便的地区,日常生活基本上是围绕山展开。在基于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所形成的以稻作经济为核心的农业生产劳动中,当地男女合作的社会分工与互帮互助的分工协作,蕴含了一种环境适应的基本关系结构。糯禾作为一种适应环境的农作物而被广泛种植,即便经历多次“改糯为籼”的运动,也没有动摇其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地位。生于山、长于山的占里人深谙“靠山吃山”的道理,在农闲期间猎捕山间的小型飞禽走兽来补充蛋白质。同时,为了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占里人也积极保护其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最终达到一种和谐共处的结果。

其次,通过简要分析占里与周边村寨和国家体系的关系,我对占里的社区景观进行了大致描述。透过当地“变婆”的传说,可以看出虽然占里与周边村寨关系和谐,但是由于占里村落环境和文化的独特性而被周边村寨“孤立化”和“妖魔化”。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为了保障生存,占里只能从内部解决各种因发展而产生的问题。

总之,本章通过对占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呈现,试图说明的是特定的环境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即维持人们生存的文化;而这种文化的形成,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周边的环境。这一文化在当地的文化系统中有何内涵?应该从理解占里人的生活出发,去领悟他们的“日用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