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厦门市低碳城市创新发展的内涵、意义和基础条件

第一章 低碳城市建设的概况与内涵

一 国内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概况

2010年至今,我国已设立三批低碳试点省区和城市,在低碳转型发展上先行先试,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低碳社会,形成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低碳试点城市开创了顶层设计和试点示范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不仅成为检验气候变化政策的“试验田”,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一)低碳城市试点建设进展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为了落实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7月19日发布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0〕1587号),把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列为低碳试点省市《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http://qhs.ndrc.gov.cn/dtjj/201008/t20100810_365271.html, 2010年7月19日。,开启了国家顶层设计与试点示范相结合的低碳工作模式。

根据2010年《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试点城市应提出温控目标、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创新体制机制、制定支撑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建立低碳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等。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5838_4.htm, 2011年3月16日。国务院印发“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41号),指出到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标,指明布局低碳试验试点,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省区和城市。

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部署下,2012年11月,国家发改委开展了第二批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第二批试点城市和地区包括北京、上海、海南、石家庄、秦皇岛、晋城、呼伦贝尔、吉林、大兴安岭地区、苏州、淮安、镇江、宁波、温州、池州、南平、景德镇、赣州、青岛、济源、武汉、广州、桂林、广元、遵义、昆明、延安、金昌、乌鲁木齐。《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通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http://qhs.ndrc.gov.cn/dtjj/201008/t20100810_365271.html, 2012年12月6日。与第一批试点城市相比,本次试点工作增加了全面落实“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建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制,明确减排任务的分配和考核。

自此,国家发改委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了6个省份、36个城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前两批的低碳城市试点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的,在国家不给试点城市设定统一目标、不给予财政金融的特殊倾斜的情况下,试点城市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开展自发探索,寻找适合本地的低碳发展路径,正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所提倡的,通过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推进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改善的具体体现,这样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更加可持续,对其他城市也更加公平。公欣:《低碳城市“路线图”未来还需落得更实》,《中国经济导报》2017年2月24日。不同类型城市起点不一样,所处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不同,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路径,将有助于积累对不同地区和行业分类指导的工作经验。

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在全国45个城市(区、县)中开展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家发改委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17-01/24/content_5162933.htm, 2017年1月24日。列出每个试点地区的峰值年和创新重点领域,目的在于鼓励更多的城市积极探索和总结低碳发展经验,将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向全国铺开。按照工作要求,各试点城市将结合本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等方面情况,探索适合本地区的低碳绿色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产业体系和低碳生活方式。

“十三五”时期,低碳城市试点将进入“示范阶段”,需要总结前两批试点城市经验,逐步推广先进发展模式。本次试点工作通知中拟定了大致时间路线,即第一阶段2017年2月前启动第三批试点;第二阶段为2017~2019年,总结试点任务取得的阶段性结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第三阶段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推广试点地区先进经验。第三批试点城市在前两批探索的基础上,吸收了一定经验,工作模式更为成熟,地域分布较前两批更为均衡,除了提出先进性低碳发展目标之外,还要求有创新的体制机制和举措,探索不同层次的低碳发展实践形式,进而从宏观规划的角度对全经济领域乃至国家的发展模式产生影响公欣:《低碳城市“路线图”未来还需落得更实》,《中国经济导报》2017年2月24日。,带动全国范围的绿色低碳发展。

(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评价

中国低碳城市试点是中国气候战略的重要支柱,让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有了可以检验效果的“试验田”。中国通过设立气候目标倒逼改革,采取顶层设计和试点示范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阶段性成功。各低碳试点城市在落实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展开一系列先行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例如,因地制宜提出碳排放峰值目标,倒逼低碳发展路径、实行低碳数据基础管理、协同推动实施低碳发展规划、推动地方立法强化低碳发展的法律保障等,在各方面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不仅是中国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对于全球气候治理模式转型的有益探索。《巴黎协定》首次明确了民间社会、私营部门、金融机构、社区、城市和其他次国家级主管部门等非国家行为体的全球气候治理主体地位,并确立了国家自主贡献的减排模式。中国低碳城市试点正体现了城市以治理主体的身份肩负起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有力地证明了城市可以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发展中发挥领导力。

从国家发改委对于前两批低碳试点省市总结评估的情况来看,当前中国低碳城市试点尚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许多不足。

一是有些试点城市对低碳的理解还有偏差,造成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过于注重产业节能减排方面的要求,而对交通、建筑等生态基础设施缺乏统筹考虑,尤其是对低碳消费的治理力度不明显。

二是现有低碳城市建设或只关注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或过分注重重大项目的影响力和形象工程,而缺乏项目成本效益的分析,尤其忽视本地适宜技术的运用。

三是低碳城市建设中较多使用强制性政策工具,政策工具类型较为单一,对市场化手段的应用不足,如碳税的缺乏、碳排放交易市场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而国外城市在政策工具的选择和组合上更加灵活。

四是在低碳城市建设保障方面,国外案例大多通过立法和引入专门标准等手段实现,而国内城市的保障手段显得比较匮乏。尤其是城市能源和碳排放的统计核算基础较弱,低碳规划所需数据支撑不足,无法为低碳城市的规划和监测提供依据,也使低碳发展目标设定的科学性受到质疑。

五是试点城市低碳发展目标的先进性还需要加强,碳排放峰值目标的可达性有待进一步论证。各试点均提出了峰值目标,但实施路径不够清晰。不少试点城市在重大项目中尚有不少不符合低碳发展方向的高投资、高能耗项目。

六是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没有找到更好的切入点,发改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的政策合力还未形成,政府的重视、表率和引导力度不够,更缺乏政府、企业和社区相互之间的联动机制。

为此,在低碳试点城市扩容的同时,更应注重城市治理质量的提高,着眼于减排目标的落实,将低碳发展的理念转化为各地区、各行业的切实行动,提高低碳工作力度,助力国家层面全面气候治理目标的完成。

二 低碳城市建设国际合作动态

中国在推动国内低碳城市建设的同时,先后与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展开国际合作,对低碳理念、治理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广泛交流,以更广阔的视角和不同的侧重点引领低碳城市建设,为国内低碳试点工作的推进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气候组织的“低碳城市领导力”项目

2004年,来自英国、澳大利亚、北美及欧洲国家的20位商业精英和政府领袖发起成立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并于2007年建立了中国工作站,旨在跟踪气候变化政策趋势、引领低碳政策热点探索、推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进程。气候组织,http://www.theclimategroup.org.cn/。

2008年,气候组织推出“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促进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新闻媒体等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共同构建中国城市低碳领导力体系,一方面致力于推动低碳能源和技术在城市中的市场化应用和发展,希望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撬动力量;另一方面特别注重对城市低碳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希望为城市的决策者提供智囊作用。气候组织:《国际视角的城市低碳发展——国际城市气候变化行动综述》,2010年8月。此外,气候组织倡导由15~20个城市组成低碳城市联盟,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高城市低碳领导力、探索低碳解决方案,推动低碳城市发展。

(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

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成立于1961年,总部位于瑞士格朗,以遏制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为使命,致力于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降低污染和减少浪费性消费的行动,与超过100个国家保持合作关系,是全球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保组织之一。1996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开展与中国的合作项目,涉及物种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森林保护、可持续发展教育、气候变化和能源、野生物贸易、科学发展与国际政策等多个领域。

2008年1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先后将保定、上海、湖南和深圳等省市选为试点,在低碳政策和机制、低碳城市能力建设和国际经验交流等方面展开合作,探索城市减排和低碳转型的实践路径。世界自然基金会,http://www.wwfchina.org/。在资金安排上,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英国、荷兰、瑞典、挪威和丹麦分会将资助60%,另外40%来自汇丰银行。根据其项目概念框架,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来源于低碳发展的政策研究与实施、节能及可再生能源能力建设及示范项目建设、低碳技术转让与合作、节能及可再生能源产业中的新型投资工具应用及贸易促进、公众宣传及意识提高等。薛冰:《中国低碳城市试点计划评述与发展展望》,《经济地理》2012年第1期。

(三)中美低碳智慧城市峰会

中国和美国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40%,其低碳政策举措对推进全球气候治理意义非凡。为了携手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合作,2015年9月15日,第一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简称“中美气候领导峰会”)在洛杉矶召开,为促进两国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进低碳发展行动搭建了重要的平台。会上,北京、洛杉矶等14个中美城市(省、州)的政府领导就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进展、成效和经验做了主题发言,联合签署了《中美气候领导宣言》,郑重宣布各自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以及将在各自所在城市和地区采取的行动,例如设定富有雄心的目标、报告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建立气候行动方案以及加强双边伙伴关系与合作等。尤为瞩目的是,中国北京、深圳、广州、四川等11个省市共同发起成立“率先达峰城市联盟”,北京、广州等地更承诺将提前10年达峰,支持中国在2030年前后达峰目标的落实。峰会还围绕低碳城市规划、碳市场、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能源和适应气候变化等主题组织举办了6个分论坛,探讨低碳实现路径,推动了中美在低碳城市发展领域的务实交流与合作。《第一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成功召开》,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子站,http://www.sdpc.gov.cn/gzdt/201509/t20150922_751764.html, 2015年9月22日。

2016年6月7日,第二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在北京召开。中美地方政府、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等在开幕式期间签署了27项低碳发展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峰会围绕城市达峰和减排最佳实践、绿色金融与低碳城市投融资、构建气候韧性城市、碳排放权交易等主题举办了多场分论坛,邀请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社会各界人士深入探讨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建设相关问题。中方还举办了“低碳城市成就展”和“低碳技术与产品展”,全面展示了中国在低碳城市建设和技术领域的突出成果,标志着两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机制逐步走向常态化,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推动两国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多边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暨佩娟、倪涛:《推动低碳城市发展领域务实合作——第二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综述》,《人民日报》2016年6月10日。

(四)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

欧盟历来是全球气候治理舞台上的积极倡导者,在低碳经济、清洁能源等方面积累了众多先进经验。2012年11月20日,“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Europe-China Eco-Cities Link, EC-LINK)正式启动招标程序。该项目是“中欧低碳、城镇化和环境可持续项目”的子项目《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启动招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http://www.mohurd.gov.cn/zxydt/201211/t20121126_212100.html, 2012年11月26日。,通过建立低碳生态城市工具箱、搭建知识平台、选取城市试点示范、完善投融资机制、制定低碳城市规划等内容,实现中欧低碳城市政策、技术和经验的共享,为相关领域从业者提供专业化培训,从而全面提高中国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能力。

迄今,珠海和洛阳被列为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综合试点城市,常州、合肥、青岛、威海、株洲、柳州、桂林和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等被列为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专项试点城市。试点城市将借助该项目支持,围绕城市紧凑发展、清洁能源利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水资源和水系统、垃圾处理、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绿色产业等领域,进行试点项目的规划与建设,推广低碳技术应用,为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树立典范。《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城市试点启动》,《建设科技》2015年第7期。

三 低碳城市创新发展的依据和内涵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实际上起的是“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顶层设计为中国城市的低碳转型确立了框架,更需要各城市结合自身发展条件,创新发展模式,寻求适合的低碳发展路径。低碳城市要求城市的发展彻底打破传统的高碳锁定路径,将城市建设为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生态、低碳文化和低碳政治的包络体,其转型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既包括生产方式的创新,还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治理模式的创新。

(一)低碳城市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生态文明”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指出应当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因而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和重要的实现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将“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作为低碳发展的主要内容。低碳城市作为低碳发展的承载体,城市向低碳化转型实质上是发展模式的全面创新,具有深刻的理论根源和现实必要性。

1.低碳经济

“低碳”这一概念最早源于2003年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中提到的“低碳经济”,号召英国在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排60%,转变为低碳经济国家。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2003,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此后,“低碳经济”作为一项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在国际社会上受到广泛关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呼吁全球低碳经济转型。潘家华、庄贵阳、朱守先:《低碳城市:经济学方法、应用与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目前学界对“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大致可归结为以下两大类。

从狭义上讲,“低碳经济”是指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率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刘志林将“低碳经济”的定义归结为以低碳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强调产出效率,以最少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换取最大化的社会产出,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刘志林:《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6期。潘家华、庄贵阳等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一定碳排放的约束下,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碳排放”、“高碳生产力”和“阶段性”三个核心特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Shared Global Vision);评价一个经济体低碳转型的基础则要综合考虑资源禀赋、技术进步、消费模式和发展阶段等四个核心要素。潘家华、庄贵阳、郑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4期。

从广义上讲,“低碳经济”是一种包含生产、生活、生态多个维度的发展模式或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道路。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低碳经济”代表的是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发展模式,改善能源开发、生产、输送、转化、利用过程中的效率并减少能源消耗,从而降低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碳排放。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科学出版社,2009。罗勇也指出,低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低碳正是符合可持续原则的经济发展道路,从经济效率、社会和谐和生态保护三方面,从社会各要素配置的角度,取得综合发展效益,为城市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做出贡献。罗勇:《低碳创新——我国可持续城市化的新契机》,《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1期。王洁则从低碳推动社会文明形态演进的角度,提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推动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更高级的生态文明。王洁:《我国低碳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投资研究》2012年第3期。

此外,还有学者将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联系起来,认为低碳经济不仅要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型,并且还需要改变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念,促进整个社会向可持续的低碳消费方式转型。日本国家环境研究院倡导利用先进能源技术将日本打造为全球首个低碳社会,认为低碳社会的基本理念是争取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能被自然吸收的范围之内,为此需要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又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 Japan Scenarios and Actions towards Low-Carbon Societies, http://2050.nies.go.jp/report/file/lcs_japan/2050_LCS_Scenarios_Actions_English_080715.pdf,2008.刘志林指明了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的融合性,低碳经济强调生产方式转变以及新技术和新产品带来的巨大商机,低碳社会更强调生活和消费范式的转变,低碳转型需要二者的双重转变。刘志林:《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6期。

2.低碳城市

气候组织早在2009年就提出要推动城市在低碳经济中发挥领导作用,并指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内推行低碳经济,实现城市的低碳排放甚至零排放,需要从经济发展、能源结构、消费方式、碳强度四个方面的转型入手。气候组织:《中国低碳领导力:城市》,http://www.doc88.com/p-256204322581.html, 2009年1月。该组织在2010年的研究报告中进一步提出,需要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使用可再生等替代能源、提高建筑能效和交通现代化、建立以高能效和低排放为特征的产业布局使城市的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使用脱钩。气候组织:《国际视角的城市低碳发展——国际城市气候变化行动综述》,2010年8月。

国内对“低碳城市”内涵的界定主要基于转型过程和发展特征两个视角。诸大建综合了两个视角的观点,提出从发展特征来看,低碳城市是最终达到经济增长及能源消耗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从具体过程来看,低碳城市转型体现为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同时凭借碳捕捉和碳储存等技术手段吸收经济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诸大建:《低碳经济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吗》,《解放日报》2009年6月22日。夏堃堡将低碳城市的目标定义为通过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2008年第2期。郝文升则从转型过程的角度,将低碳城市视为自然环境生态化、经济发展低碳化、社会生活幸福化的协同可持续发展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以低碳发展为中轴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郝文升:《低碳生态城市过程创新与评价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关于低碳城市转型的手段,谭志雄、陈德敏认为低碳城市建设应注意控制碳源,注重能源替代和提高能源效率;同时要增加碳汇,增加绿化面积,加强碳吸收和碳冲抵。谭志雄、陈德敏:《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与行动策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9期。卢婧强调低碳城市要以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和低碳社会等理念为指导,通过低碳生产、低碳生活、低碳管理等途径,减少碳排放,培养健康、节约、低碳、和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卢婧:《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经济学探索》,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关于低碳城市的实践模式,仇保兴将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归纳为技术创新型、适用宜居型、逐步演进式、灾后重建改造型四类。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发展的总体思路》,《建设科技》2009年第15期。林姚宇和吴佳明经过梳理世界大城市气候领导联盟的低碳城市建设案例,总结出五种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基底低碳,强调的是城市能源的低碳化;结构低碳,依靠循环经济产业和低碳生产方式的推广实现低碳经济结构转型;形态低碳,通过低碳城市空间规划来塑造紧凑的城市形态、促进适度混合的土地利用,提高交通效率,降低机动车交通需求,优化微气候促进街区和建筑的被动调节与节能,形成合理布局的城市生态网络;支撑固碳,即通过绿色交通体系和低碳技术应用等手段控制碳排放源;行为低碳,主张宣传低碳理念,形成低碳行为方式。林姚宇、吴佳明:《低碳城市的国际实践解析》,《国际城市规划》2010年第25期。崔博等从低碳产业布局、低碳公共交通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碳汇系统布局、低碳城市空间结构和低碳空间管制六个方面提出厦门的低碳城市规划,构筑了厦门低碳城市空间布局的框架。崔博、李金卫、郑仰阳、钟杨燕:《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与实践——以厦门市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11期。

3.区域低碳创新系统

区域低碳创新能力是促进区域低碳转型的动力,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则是培养区域创新能力的源泉。梁中等指出区域低碳创新能力包括区域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区域低碳科技开发能力、区域低碳经济产出能力和区域低碳政策环境支撑能力。梁中、李小胜:《欠发达地区区域低碳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第2期。陆小成和刘立较早提出低碳创新系统的概念,指出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由低碳创新主体、低碳创新资源和低碳创新环境三大要素组成,分为政府低碳创新和企业低碳创新两类网络结构,系统的要素特征和结构方式作用于系统功能的发挥,系统功能也反作用于结构的变化。陆小成、刘立:《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结构-功能模型研究》,《科学学研究》2009年第7期。随后,陆小成进一步指出低碳创新发展主要体现为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制度创新。陆小成:《低碳创新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国情国力》2013年第5期。杨洁单独研究了区域低碳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形成机理,在宏观创新体系中,政府结合市场需求对区域低碳产业创新起引导作用;在微观创新体系中,企业是区域低碳产业创新的依托者和主导者,科研机构则推动着低碳产业的创新发展。杨洁:《区域低碳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形成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4期。

霍明连、李知渊等不同于以往单纯地研究低碳创新系统的组成结构和运行机制,而是深入探究了创新系统的动态演化特征。他们认为,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是在各种与低碳创新相关联的主体要素和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下,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低碳创新技术、产品、工艺和服务提供平台,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为目标的复杂适应系统。低碳创新系统在孕育、成长、成熟和衰退不同阶段演化的特征和发展模式,需要创新主体及时调整策略与之相适应。霍明连、李知渊、王新澄:《区域低碳创新系统自组织演化过程研究》,《科技与管理》2017年第4期。

(二)低碳城市创新发展的现实依据

1.低碳城市创新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客观要求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其他人为驱动因子已成为自20世纪中期以来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IPCC:《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14综合报告》,http://www.ipcc.ch/report/ar5/syr/, 2014。而城市既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地,又是承载产业、交通、建筑等经济发展的主体,消耗了大部分的能源和资源,排放了全球约80%的温室气体,因此,城市肩负着应对气候变化、减排温室气体的重大责任。

2015年12月,第21次缔约方会议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召开,近200个缔约方达成《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安排,确定了把“全球气温控制在升高2℃以内”的目标,明确各国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立足于全球视角,在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会前中国便向大会秘书处提交《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提出将于2030年前后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2/01/c_1117309642.htm, 2015年11月30日。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社,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lh/2016-03/17/c_1118366322.htm, 2016年3月17日。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又明确要求在“十三五”时期,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8%以下。减排、达峰的国内外目标,对城市发展形成了硬性约束,倒逼城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先进产能,逐步减缓能源约束压力,增强气候适应能力。

2.低碳城市创新发展是顺应可持续发展潮流的必然趋势

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成果文件《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5P”理念(People, Planet, Prosperity, Peace, Partnership)为指导,提出包含17项目标和169项行动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其中,目标11特别指出,建设包容、安全、韧性、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聚居地,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会后,中国向联合国提交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并出台了《中国落实2030年议程行动方案》,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方面发挥了模范作用,充分展现了大国担当。

2016年10月17~20日,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人居三)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举行,会议通过了《新城市议程》,为未来二十年城市可持续发展设定了全球标准和发展路径。《新城市议程》由宣言、行动纲要和实施手段三大部分组成,突出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消除贫困的理念,强调改进城市规划、改善城市治理模式、发挥政府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从社会、环境、经济、治理结构和空间规划五个方面提出转变城市发展范式,发挥城市永续发展的潜力,最终构建起“全人类的可持续城市和住所”。其中,生态环境保护城市作为大会讨论的重点领域之一,涉及城市适应性、城市生态系统和资源管理、应对气候变化和城市危机管理等议题,提出了可持续的交通、健康的生态系统、构建绿色公共空间、制定环境友好的城市和土地规划、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等有效的治理手段。《新城市议程(New Urban Agenda)草案》,中国城市规划网,http://www.planning.org.cn/news/view?id=5270, 2016年10月13日。

中国的低碳城市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控制碳排放为突破口,解决能源消耗、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和生态安全等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有助于将可持续发展议程转化为切实行动,引领全球落实《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3.低碳城市创新发展是“五化”同步建设的集中体现

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发展空间不断被压缩,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和“先破坏后改造”的城市化发展道路难以为继,必须转而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将“绿色化”归为“五化”协同建设的重要内容,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融合,意味着使环境保护理念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让绿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新底色”。

低碳城市创新发展与绿色化所倡导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同的要求相一致,是“五化”同步建设的集中体现。一方面,低碳城市创新发展强调消除高碳理念的根植性,升级城市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另一方面,低碳城市创新发展要求打破高碳路径的依赖性,将低碳“基因”嵌入工业、农业、建筑和交通等城市发展的重点领域,激活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引领我国走出一条清洁、高效、绿色、安全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4.低碳城市创新发展有助于加快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发展

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资源环境问题严峻,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要素生产率。然而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煤炭在能源消费中占比64%,《BP世界能源展望(2016年版)》,www.bp.com。节能减排的压力重大,低碳工作的强度不能降低。

低碳城市创新发展,强调以低碳为发展方向,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这一理念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城市在低碳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逐步淘汰高碳产业,依靠清洁节能技术培育新业态,构建循环利用、生产高效、产品附加值高的低碳产业链;依靠清洁能源技术,促进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加快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能源消费结构的升级。此外,城市的低碳发展还涉及居民消费、交通、建筑和能源等领域的改革,与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息息相关。要以低碳为“纽带”将新型城镇化建设、新能源发展、环境治理工程等政策相连接,形成政策合力,加快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步伐。

5.低碳城市创新发展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拓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融合,推动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党的十九大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重大战略。因此,创新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挖掘新发展动力、打造新发展引擎、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低碳城市创新发展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城镇化建设领域的应用。低碳城市建设实质上是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制度创新作保证,以文化创新为“催化剂”,以业态创新为支撑,带动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减少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率,引导居民价值观念、消费习惯、出行方式等的全面改变。因此,将创新与低碳相结合,使低碳发展战略能够由发展理念转变为发展路径,真正渗透到城市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三)低碳城市创新发展的基本内涵

结合上述理论和实践分析可知,低碳城市创新发展是一项系统推进的工程,实质上是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由“高碳低效”向“低碳高效”转变。城市作为低碳发展的载体,以节能减排和提高能源利用率为核心内容,凭借理念、技术、制度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创新,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不断提升城镇化质量,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持城市的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新机遇。

在宏观层面上,城市应以“低碳+”战略为抓手,把低碳的“作用力”从经济延伸至环境、社会、文化、政治等领域。“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路径的核心领域,“低碳+社会”是低碳发展路径的社会基础,“低碳+文化”是低碳发展路径的内生动力,“低碳+政治”是低碳发展路径的制度保障。“低碳+”战略从多角度渗透,将掀起一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和政治制度的全面变革,一方面打造城市的低碳经济硬实力,另一方面培育城市的低碳文化软实力,同时以低碳社会为蓝图改善城市治理模式,加强政府的统筹引导作用,通过精巧的制度与政策设计,提高政策执行力,吸引企业及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自主参与,共同推动低碳目标的实现。

在微观层面上,实施“低碳细胞工程”,依托园区、单体建筑、设施和个人等能源需求单元实现减碳、低碳、近零碳乃至于负碳,单体数量虽小,但整体数量巨大,积少成多形成低碳聚合体。科学的低碳发展规划不仅包含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也要细化到城市居民、城市家庭、城市任何一个或大或小的行为主体。在城市规划设计阶段,就注重从基本的计量与管理单元做起,进行精细化的减排管理,通过建筑和交通的建设和布局,把各个低碳细胞单元有效地组合起来,使整个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构成低碳的能源消费网络,进而实施个性化的精细管理,就有望把社会上的各种资源和能源浪费通过这个精细化的管理网络消减掉。

在发展路径上,推进低碳化转型全覆盖。一是要建立低碳生产方式,强化低碳产业支撑,加快低碳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改造提升,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新兴节能环保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加快开发清洁能源、推动分布式能源发电,尽早实现城市经济增长与能耗的脱钩。二是要培养低碳生活方式,树立低碳消费观,培养节约环保意识,发挥公民在旧物改造、循环利用方面的创造力;打造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交通体系,采用新能源交通工具,倡导低碳出行;推广低碳建筑,加快旧建筑改造,应用环保材料,提高节能标准,逐步从公民个人日常起居中形成低碳生活态度。三是要打造低碳空间布局,合理优化农业、工业、居住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土地利用结构,注重建筑和交通体系的紧凑式布局,通过高密度住宅格局和以公共交通工具为主的通勤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节地;同时,建设绿色廊道,提升城市的连通性,形成城市绿色空间网络。四是完善低碳管理体系,贯彻绿色、集约、循环、低碳、智慧的发展理念,集合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等利益相关者的力量,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低碳城市治理体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全面落实低碳政策,不断提高低碳城市的治理能力。

在动力培育上,以“低碳创新”为发力点,打破高碳锁定效应,为低碳发展模式的建立开发新技术、利用新能源、培育新业态、培养新人才,使低碳成为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创新主体上,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研发机构为源泉的低碳创新体系,产学研相融合加速低碳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在创新技术上,加强低碳、循环、绿色技术创新,打造横向纵向交叉延伸的低碳产业链;加快节能技术研发,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在创新环境上,健全低碳体制机制,促进城市建设、环保、农林、交通、住房保障等部门管理的协同,为低碳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以绿色金融支撑低碳创新发展;建立低碳科技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咨询、监测和评估等一体化服务,以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要素和聚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