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推动丛书·物理系列:大宇之形
- (美)丘成桐 史蒂夫·纳迪斯
- 2362字
- 2021-03-28 09:29:22
非线性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differential equation)要研究的,是在极微小尺度下发生或变化的几乎一切事物,包括物理定律在内。微分方程中某些最有用也最困难的部分,称为“偏微分方程”(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它们所描述的是涉及多个变数的变化。借由偏微分方程,我们不但可以探究某一事物如何随着单一变数(例如时间)而变化,而且还可以探究它如何随其他变数而变化,比方说,如何在空间中沿着x, y, z轴移动。这些方程式提供了一窥未来,以及观察系统如何演变的手段。没有微分方程,物理学将会失去预测的能力。
图3.2 考虑一个沿着某路径移动的物体。其速度反映的是物体随时间的位移变化,这可以借由对位移曲线求导数而得。导数显示的是在某一时间点上的曲线斜率,同时也表示了速度。加速度反映的是物体的速度变化,这可以借由对速度曲线求导数而得。速度曲线在某一时间点上的斜率,即是其加速度值
同样的,几何学也需要微分方程,我们用它来计算物体的曲率及其变化,这让几何学在物理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颗球在滚动时是否会加速(速度是否会随时间而改变),完全是由滚动轨迹的曲率所决定的。这是曲率何以和物理学密切相关的原因之一,也是几何学这门曲率就是一切的“空间科学”为何对于物理的众多领域都是至关重要的原因。
物理学的基本定律有个特性,它们是“局部的”(local),意思是它们可以描述特定(亦即局部)区域的行为,但不能描述同一瞬间所有地方的行为。对于试图描述所有时空的曲率的广义相对论,这一点尤其成立。毕竟,描述曲率的微分方程,是对个别的点求导数。这就对物理学家造成了难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数学家罗勃·格林恩(Robert Greene)说:“你会想从曲率这样的局部讯息描绘出整体结构,问题在于该怎么做。”[1]
让我们先从地球的曲率思考起。虽然我们无法一次测量整个地球,但格林恩建议下列的情景:假想有只狗用铁链拴在庭院的短木桩上。如果留给狗儿一点活动空间,它就能知道它所在的那一小块地方的曲率。在此,我们假设那块地的曲率是正的。假如全世界的每一块地都有狗拴在木桩上,而且每根木桩附近的地都有正曲率,那么根据这些局部曲率的测量值,就拓扑而言,就可推论出地球必定是球形的。
当然,比起依靠小狗的感觉,我们还有更严格的方式来计算一小块地的曲率。例如,假设链长为r,如果地面是完全平坦的,当狗儿拉直了铁链沿木桩绕一圈,它画出的是周长为2πr的圆。如果是在球形曲面(正曲率)上,因为任何方向都是“向下弯”的,所以周长会比2πr小。而如果木桩是在鞍面(负曲率)的鞍点上,某些方向的斜坡是向上,某些方向是向下,因此周长会比2πr大。所以,借由测量每只狗绕圈时其中最大圈的周长,我们即可得到每一块地的曲率。
微分几何学家所做的,大致上也就是这些。我们在个别点上测量其局部曲率,试图借此来理解整个空间。“曲率支配拓扑”是几何学家拥戴的基本信条,而达成此目的的工具则是微分方程。
我们接下来就会提到的几何分析,是比较晚近才出现的,它将“曲率支配拓扑”这个信条更加发扬光大。虽说如此,把微分方程纳入几何学研究的一般想法,事实上却已有数世纪的历史,几乎可以追溯到微积分刚发明之时。18世纪的瑞士大数学家欧拉,是这个领域最早的开拓者之一。在他的众多成就之中,有一项就是利用偏微分方程有系统地研究三维空间中的曲面。二百多年之后,我们在许多方面仍然遵循着欧拉的脚步。事实上,欧拉是最早开始研究非线性方程的数学家之一,这些方程式正是今日几何分析的核心。
非线性方程以难解出名,部分原因在于这些方程所描述的状况更为复杂。首先,非线性系统天生就比线性系统难以预测,因为初始状态下的微小改变,造成的结果可能差异极大,天气就是最好的例子。关于这点,最有名的说法大概是混沌理论里所谓的蝴蝶效应:某个地方的一只蝴蝶拍翅所产生的气流,可能造成地球上遥远的另一处发生龙卷风。
相较之下,线性系统里没有太多意外,因而容易理解得多。我们把y=2x这样的代数方程式称为线性的,因为当画在坐标平面时,方程式图形是一条直线。选定任何x值都自动对应一个y值。把x值加倍,对应的y值也加倍,反之亦然。当发生变化时,变化永远是等比例的;一个参数上的小改变,绝不会在另一参数上造成出乎意料的巨变。如果大自然的运作遵循线性系统,我们的世界就会很容易理解,但也会变得很无趣。可是大自然并非如此,所以我们离不开非线性方程。
非线性方程虽然难解,但是有一些方法可以让它变得稍微容易处理。首先,当面对非线性问题时,我们尽可能援用线性理论。例如,要分析一条弯弯曲曲(非线性)的曲线,我们可以在曲线上任一点,对曲线(或定义它的函数)求导数以得到其切线,这基本上就是曲线在该指定点的“线性逼近”。
用线性数学来逼近非线性世界是常用的策略,然而宇宙毕竟是非线性的,这一事实当然不会有所改变。要追寻宇宙的真理,我们需要能把几何和非线性微分方程结合起来的技巧。这就是几何分析所做的,而它也对弦论和最近的数学发展极有裨益。
我不希望给大家一种几何分析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也就是我投入时才崛起的印象。在数学里,没有人可以宣称他是从无到有,全凭个人创造的。就某种观点来看,几何分析的源流可以上溯到19世纪,来自法国数学家庞加莱(Henri Poincaré)的研究,而庞加莱的成就又是建立在黎曼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上。
随后,许多数学界前辈又进一步地做出各种重大贡献,所以当我起步时,其实非线性分析的领域已经算是成熟了。二维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理论(主要是椭圆型方程,将在第5章讨论)早先已由莫瑞、波戈列洛夫(Aleksei Pogorelov)等人奠立。在20世纪50年代,狄乔吉(Ennio De Giorgi)和纳什(John Nash)对处理更高维度(甚至“任何”维度)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开拓了解决之道。其后,莫瑞和尼伦柏格(Louis Nirenberg)等人更进一步推动了高维理论方面的进展。所以当我进入这个领域时,正是运用这些技巧处理几何问题的最佳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