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杜甫
- 蒋勋说文学之美(套装全4册)
- 蒋勋
- 19540字
- 2018-11-08 14:28:10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杜甫曾经梦到李白,他觉得有点不祥,不知道李白是不是死了。李白那个时候因为小人诬陷被放逐到夜郎,大概是今天的贵州、云南一带,很久都没有消息。那个地方瘴疠横行,所以杜甫有些担心,有些难过,也有些害怕。《梦李白》的两首诗里面可以看到杜甫对李白的情感之深。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如果人有一天要面临死别,大概只有哭泣了。可是他与李白不是死别,而是活生生两个人告别,非常难过。“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李白被贬到南方去,非常容易生病,那么危险的地方,一点消息都没有。“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老朋友到我的梦里来,大概是知道我非常想念,来让我见一下。
他又担心李白到底是不是还活着,不然为什么会到他的梦里来,所以说“恐非平生魂”。这里面有杜甫对李白的深情厚谊,我自己写诗,也不敢随便写一个朋友的时候用到这么重的句子。“路远不可测”,道路这么遥远,也没有机会可以打探到消息。“魂来枫林青”,魂从南方来的时候,会看到一片青色的枫林。“魂返关塞黑”,到我的梦里来了之后,不是还要回去吗?你的梦魂回去的时候大概又要经过黑暗的关塞。这些都是在写李白的魂进入他的梦之后的超现实状态。第一首就讲到这里,下面我们看第二首。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这里非常有趣,杜甫用到李白也曾经用过的典故——浮云与游子。李白是一个不断流浪的人,总是跑来跑去,有时候也写信说要来,可是又不来。“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连着三个晚上梦到你,所以也知道你非常想念我。杜甫很有意思,这么深的情感,就是不用第一人称。“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好像在梦里听到李白对他说过得很不好,生活困顿。下面就是杜甫的回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江湖”是讲李白的魂好像在流浪,或者李白在被放逐的路上很危险,所以提醒他有很多小人,要小心一点。也是担心李白往南走的时候坐的船会不会出事。杜甫就是那种老在担心的人,他真是很像处女座,也许有一部分又是天秤座,老是想来想去。
“出门搔白首”,李白出门去的时候,摸了摸满头白发。“若负平生志”,好像违反了平生的一个志愿,这是讲李白,也是讲杜甫。他们都有一种潇洒与豁达的志愿,又常常陷在人世的困顿当中。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看看这个繁华的城市,为什么只有李白这么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网恢恢”就是法网恢恢,因为这个时候李白触犯了法律,在安史之乱的时候,李白与永王李璘在一起。杜甫的命还不错,投靠的皇子后来当了皇帝,就是唐肃宗。永王最后被当成反叛,李白也被流放夜郎。杜甫认为李白不用担心这些事情,不管现在是不是阶下囚,总会“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非常确认李白在历史上会留下声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肯定与赞美。这么重要的判断竟然是在李白流放期间做出的,也就更为特别,可以看出杜甫对李白的情感之深,他甚至不从现世的法律去衡量,而是将文学创作的成就放在更高的层次上。
杜甫还给李白写过一首《不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好久没有见到李白了,想想这个人真是疯疯癫癫的。“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可见当时很多人讨厌李白,其实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人,我们大概也很怕——为什么他可以活得这么潇洒?杜甫说好像只有我觉得他的才华真是值得怜爱。杜甫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李白“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多么漂亮的对仗,“诗千首”与“酒一杯”,“敏捷”与“飘零”,好像敏捷与飘零就可以概括李白的全部,落魄、流浪,又聪明到才华盖世。杜甫好像永远有一种写格言的意图,永远想劝勉别人,所以他又写道:“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匡山”是李白少年时读书的地方,杜甫觉得其实在那边终老是很好的,为什么不回到匡山去呢?在这首诗里可以看到杜甫对李白的深深怀念。
社会意识的觉醒
《丽人行》是杜甫很重要的诗歌作品。这首诗是歌行体,同李白的《长干行》一样都来源于民谣系统。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筯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丽人行》描绘的是女性在春天盛装出游的景象。杜甫写过很多“仿乐府”,他已经离开了贵游文学,开始追求比较平铺直叙的歌谣体。李白的诗里面有很多形式上的创造,对贵族的华丽生活多有涉及,杜甫这方面的因素相对比较少。越到后期,杜甫越是返璞归真,几乎不卖弄文字,华丽的东西都拿掉,非常平实。杜甫是写实文学的代表,李白则是浪漫文学的代表。
读过中国美术史的朋友对《丽人行》应该非常熟,唐代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讲的是同一个故事。可能画家张萱与诗人杜甫都在农历三月三日这一天,在长安的曲江边,看到贵族妇人盛装到水边游春。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用“新”去形容天气,是因为沉闷的、寒冷的冬天过去了,天气终于转暖,长安城的曲江旁边有很多美丽的女子。“态浓意远淑且真”,“态浓”是化妆非常浓艳,唐朝女性涂的胭脂、贴的花黄,非常华丽,会在整个额头上画一只凤凰。“态浓”必须要“意远”,也就是精神层面上要够高远,才能平衡,才能美。美常常是两个相反事物之间的平衡。“态浓”、“意远”、“淑且真”,然后是“肌理细腻骨肉匀”,只有在唐代对女性的身体才会如此直接地描述,对于骨肉的均匀,用最直接的字。宋代以后很少看到这样的语言能力,可以看到唐诗对于人的身体的观察与描述多么健康。现代诗都很少用“肌理”去写女性的身体,无法像唐诗那样坦然地去面对。
下面开始讲衣服。“绣罗衣裳照暮春”,绣着非常美的纹样的罗衣,与暮春景致相映照。“蹙金孔雀银麒麟”,这是讲金子做的孔雀与银子做的麒麟形状的首饰。“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鬓唇。”用翡翠做的?叶从鬓角垂下来。“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腰衱上镶有珍珠,走起路来特别稳,风吹不动。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所有漂亮的女子当中,最重要的是“皇后”(此处指杨贵妃)的亲姐妹,即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皇宫里面开始送菜出来:“紫驼之峰出翠釜”,用一个翡翠小锅,装了一个驼峰;“水精之盘行素鳞”,清蒸的鱼放在水晶盘子里。“犀箸餍饫久未下”,持犀牛角做的筷子,已经不想吃了,因为每天都在吃东西,多么没有意思。李白《行路难》中的“投箸”是心茫然,这里的“餍饫”是厌烦,对华丽的厌烦、对富贵的厌烦。“鸾刀缕切空纷纶”,贵妇人已经吃到厌了,皇宫中的御厨还在绞尽脑汁想做最好的菜来给这些夫人们吃。杜甫在做对比,贵族富贵到这么好的菜都不想吃了,用人在那边忙着做让他们可以吃的菜。杜甫的社会意识慢慢出来了。
“黄门飞鞚不动尘”,“黄门”是管马的太监,为了让夫人们吃的东西安全卫生,所有的食物都从皇宫中送来,为了送到的时候保持热度和干净,特地选用训练有素的太监,马跑得很快,依然“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一道一道菜送过来。旁边有人在演奏音乐,“箫管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津”是什么?就是曲江的渡口,他们要上船去玩,党政军要员全部到了。“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来晚的人顾盼一番之后,下马走上锦缎的铺毯。
“杨花雪落覆白,青鸟飞去衔红巾”,这两句诗影射杨家兄妹的不伦关系。“炙手可热势绝伦”,这个家族炙手可热,声势到了最高点。然后杜甫开始与他最关心的人讲话,他最关心的人是谁?小老百姓。“慎莫近前丞相嗔”,你们不要随便走到前面,小心丞相骂你。丞相是谁?杨国忠。杜甫描述华丽之后,最后还是落脚到对老百姓的同情,在这样一个富贵权势被垄断的社会中,百姓是最卑微的角色。杜甫与李白的不同,就是这种社会意识的觉醒。
记录时代的悲剧
李白的作品与他所处的历史与时间的关系不是那么大,我们在读李白的《将进酒》或《蜀道难》时,不会感觉到李白的诗与历史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当然他会有一个现实环境的背景,比如说我们猜测《蜀道难》可能是以唐玄宗到四川去为背景。可是李白在创作过程中,会把事件抽离掉。杜甫与李白个性极其不同,杜甫的每一首诗都有非常具体的事件,我觉得杜甫可以说是我们的诗人当中最具备纪录片导演个性的,他的诗有纪录片的功能,是见证历史的资料。纪录片最大的特征是不能加入自己太多的主观感受,这就是为什么李白的诗里面有很多“我”,杜甫诗里几乎很少出现“我”——他总是用绝对客观的角度。
《兵车行》讲的是抓兵。古代不断发生战争,需要有人去打仗,因为战争会导致很多人的死亡,所以人们会逃兵,政府就去抓兵。杜甫看到了这个现象,就去描述这样一个画面。为什么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因为他的诗写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也许我们在读唐朝历史的时候,读不到《兵车行》所描述的画面,可是杜甫替我们保留了下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车子在赶路,马也在那边叫,一开始就带出街头的混乱局面。这首诗中的杜甫是一个旁观者,他挤在人群当中,描述自己看到的现象。他一定在现场,他的角度不是贵族的角度,而是老百姓的角度,他采取的视角永远是最卑微的老百姓的角度。“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点出了军队,下面讲“耶娘妻子走相送”。李白的诗里读不到“耶娘妻子”这样的字词,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因为他在群体的家族文化当中,最关心人的亲情。“尘埃不见咸阳桥”,人仰马翻,灰尘都起来了,灰尘大到连咸阳的桥都看不见了。
杜甫在一群小市民当中跑来跑去,有点像纪录片的拍摄者,拿着镜头拍了这些场景。“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李白也从来不会说“牵衣顿足”,因为他不像杜甫那样活在人间,对杜甫来说人间的一切都是牵扯不断的。“牵衣顿足”,因为分别后大概这一辈子都见不到了。战争引发的恐惧感一下突显出来,一片哭声,简直都冲到天上去了。杜甫作为一个优秀的社会诗人,用纪录片的方法描述了一个时代开疆拓土的战争背后悲惨的事件。
唐代历史上我们看到的都是帝王的功业,帝王的功业背后却是人仰马翻、妻离子散的悲剧。杜甫记下了这些悲剧,让文学成为另外一种历史。他让我们看到帝王将相的功业以外,人民被战争所牵连的悲哀与痛苦。“道旁过者问行人”,这句诗很简单,一个过路的人,去问旁边的人。李白的诗总是“我我我”,杜甫的诗都是这种路边的人,“过者”与“行人”,都是过路的人。纪录片的特点就是高度的客观性。纪录片最好的拍摄方法,就是创作者始终没有出来。这句话变得很重要,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行人但云点行频”,“点行”就是征兵、抓兵,政府抓兵抓得太频繁了,所以民间不堪其苦。《石壕吏》是另外一部纪录片。大哥刚抓完,二哥又被抓走了,第三个男孩接着又被抓走了。“频”才是关键,所以后面引发的问题很严重,为了开疆拓土,为了发展帝王的功业,已经忽略了民间生存的基本稳定性。
杜甫的客观性一直延续下去,下面的话可能都是行人讲的。“或从十五北防河”,路边的人说,你知道有的人十五岁就被抓到北边的河西去御敌,“便至四十西营田”,四十岁了还要到西边去从事屯垦,这完全是纪录片中的举证。杜甫不会从个人角度说,我不喜欢战争,而是用客观描述的方式揭露残酷的现实。“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走的时候里长要替他们绑一个头巾,表示说要从军了;回来的时候头发都已经白了。
杜甫用了一个非常惊人的手法,把历史里面的悲惨事件一一做了记录,没有他的记录;我们会说唐朝是一个伟大辉煌的时代;读了他的诗,会看到辉煌灿烂的背后,有这样的悲剧在发生。杜甫的反战,是站在关心人民老百姓生死的角度,而不是站在帝王功业的角度。
下面直接描写战争的悲惨,“边庭流血成海水”,因边疆的战争而流淌的血像海水一样四处漫延,“武皇开边意未已”,这里的武皇好像是讲汉朝的汉武帝,唐朝很多诗都不讲唐,而是讲汉,所以指的还是唐朝的皇帝。这是非常大胆的发言,相信唐朝的皇帝也不会看不出来,可是这些诗歌就在民间流传,变成对抗当时朝廷的巨大力量。
武皇不断开疆拓土,可是接下来的结果是,“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山东(华山以东)州县的农家村落已经没有人种田,男人都被抓去打仗,村落里面长满了野草荆棘。“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这是非常写实的句子,即使有身体强健的女人可以接替男人去做锄田、犁田的工作,因为农业人口不够,稻禾乱长,也没有阡陌了。“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被抓去当兵,简直是被奴役到像狗、像鸡。李白永远在完全超越于现实之上的个人心灵世界行走,杜甫则落脚于实在的土地,让我们看到人世间最大的悲痛和具体的悲剧。
下面一句,杜甫从七言转到五言。他不像李白的变奏那么大,可是也有变化。“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作者问有没有人虐待,服兵役的人哪里敢讲一句话!人民的恐惧到了一定程度,即使有可以疏通的管道,下情也还是不能上达。然后开始举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像今年冬天,关西这边还是没有停止征兵。“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当地的县官还要分派租税,可是人已经被抓去当兵了,根本就没人种田,怎么交租税呢?这里谈到了大唐帝国内部体制的败坏。
这里杜甫用这么白的句子,当然有特别用意。“租税从何出?”这种句子已经不像诗了。我在年轻的时候不喜欢杜甫,那个年龄很容易“为赋新词强说愁”,总是希望句子要像诗,所以不太容易懂杜甫。到某一个年龄,会感觉到有杜甫这样的诗人,真是非常惊人。他关心人远胜过关心诗,这个句子才可以这样大胆地出来,他根本觉得诗好不好不是那么重要。“租税从何出?”是直接的问话,直接的抗议,直接的控诉——到底你要老百姓从哪里来交租税?要了解杜甫,就要了解历史,了解社会,要从个人对文艺文学的爱好,转到对社会的关怀,这不是年轻的时候可以懂的。当年喜欢文学的朋友们,曾经在酒楼喝了酒一起唱李白诗,今天多多少少都会喜欢杜甫,因为经历了生命中别的内容,会开始觉得杜甫伟大,也开始知道一个诗人要写出这样的句子,要有更大的关怀。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这是非常民间的语言,大家彼此劝说,不要再生男孩子了,生男孩子真是遭殃。生个女孩子,还可以在身边。这已经讲到民间最大的悲哀了。
杜甫用自己的文学为时代留下的见证非常惊人。大概是一九八〇年代,我在美国,有一段时间一直在读杜诗,我称它为我的“忏悔期”,因为年轻的时候没有读懂杜甫,或者读懂了,可是没有深切的感受。在体会到一个社会中个人可以被政策体制压迫到那种状况的时候,我才开始发现杜甫的重要性。他可以把时代的悲剧全部阐述出来。
《兵车行》最后的结尾非常特别。“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你没有看到青海,打仗打得最厉害的地方,历来战争剩下的那些骨头,到现在也没有人收。新死掉的,心里面对生命充满没有完成的怨恨,旧的灵魂则在哭泣。“天阴雨湿声啾啾”,在下雨的天气里,鬼魂的悲怨似乎扑面而来。我一再希望大家能够用比较接近纪录片的方法,进入杜甫的世界。这里面有非常清楚的事件,这个事件不是官方记录,也不是官方报告,你会感觉到杜甫真正以民间立场去看待老百姓对抓兵这件事的反应。
《石壕吏》是我看过的所有类似纪录片的诗歌当中最让我感动的一首,杜甫完全采用了客观的角度。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暮投石壕村”,纪录片一定要有时间、地点、事件。时间是“暮”,黄昏的时候,“投”是投宿的意思。这个时候杜甫也在逃难,安史之乱发生了,他也是难民,他逃难的时候走到石壕村,然后拜托一个老百姓说:“我今天没有地方住,可不可以投宿在你家里面?”然后那一天他碰到了一个事件,“有吏夜捉人”,晚上官吏来抓兵。他用十个字就已经把纪录片的主题说清楚了。纪录片的画面是:“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家有一个老头,翻墙跑掉了,这个画面非常荒谬,因为年轻人都抓完了,抓兵要抓老人了。老太太就打开门去看,这么晚是谁来了。
杜甫用我们最容易了解的文字和语言,进入这个悲剧世界。“老妇出门看”以后,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抓兵的官吏发脾气骂人,说敲门敲了半天,怎么都不来开门。老太太一直在哭。这里用对仗非常清楚地表达官方与民间的立场。杜甫一句话都没有讲,只是在旁边看。下面“听妇前致词”,“听”是一个动词,如果是动词,前面应该有主词,谁在听?是杜甫听到老太太说了下面的话,从头到尾杜甫自己没有讲话,他只记录老太太说什么话。
在文学上这是非常难的技巧,一般人会忍不住要自己跳出来说话,说你看这些官吏多坏,或者骂他们。可是杜甫却让老太太说话,像一个录音机录下来。“三男邺城戍”,我有三个男孩,都在山西省的邺城防守边疆。老太太的叙述完全是平铺直叙地交代事实,是一个母亲讲三个男孩被抓走当兵的事实。然后下面是非常惨的悲剧,“一男附书至”,最近有一个男孩写信了,“二男新战死”,说两个男孩已经在战争里死掉了。这是母亲在讲孩子的死亡。
读到这个地方会有很大的不忍,杜甫什么也没有讲,只是让母亲来讲。我最惊讶的是,“二男新战死”之后,老太太安慰自己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就好好活着吧,死掉的已经死了,没有办法追究了。她在安慰自己,因为她没有别的办法,这个时候我们感觉到了强烈的悲剧性。这个人应该要呐喊、要控诉,可是没有,只是安慰自己说死了就死了,活着的好好活,大概只能祈祷剩下那个不要死吧。第一次读的时候非常震动,会有很大的感动,如果慢慢去分析,会发现杜甫写诗的手法非常惊人,他的诗里面有一种力量。一个好的艺术家,在最悲惨的事件上是不准自己流泪的。当你流泪的时候,会看不清楚事实,而看不清楚事实,作品就不会感动人。著名摄影家尤金·史密斯在日本拍工业污染造成的人的病变的时候,就告诉自己,你不能流泪。他说一个摄影家流泪的时候,他的镜头是模糊的,他其实是要求自己有高度的节制。
老太太又开始讲,“室中更无人”,老太太开始说谎了,她隐瞒了一个事实,就是已经逃走的老翁。因为她知道三个男孩被抓完后,现在要抓她的丈夫了。真的要进来查吗?“惟有乳下孙”,还有一个在吃奶的孙子,总不能把他抓去当兵吧。这里面透露了民间的悲痛,不能够违抗官吏,可是又必须想办法躲过灾难,只能用这样的方法。“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我觉得这里面有老太太的狡猾,这个孙子有妈妈,这个妈妈可能是死去的二男的太太,因为她还没有改嫁,还在他们家里面。为什么我说她狡猾?因为她说家里太穷了,儿媳已经没有裙子穿,没有办法出来。这样一来,大概这个官吏就不好意思进去查了。这首诗透露出唐代的繁华背后,人民疾苦到了非常惊人的地步。那个时候在美国读到这首诗,我非常震动,好几次读不下去,因为忽然感觉到这个诗人在描述现象的过程里面用心这么重,可是又完全不动声色,大概只有最好的纪录片可以这样去面对如此残忍的事实。
接下来我们看到更大的悲剧,这个老太太必须要有建议,因为官吏来抓兵抓不到总要有一个交代。她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意思是“我已经是老太婆了,已经没有力气了,可是我跟你去军队里服兵役吧”。她想救她的先生,就想出了这个主意。大概官吏觉得抓一个老太太回去干什么,她就开始说服他:“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意思是“我知道河阳仗打得很急,需要人工,我还可以帮军队煮早饭”。
杜甫的“三吏”、“三别”,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沉重的悲剧,《石壕吏》我觉得是里面最令人痛的一首诗。看到这首诗,才可以看到大部分的老百姓在历史当中过着什么样的日子。杜甫用这种方法,带出一个民间妇人的语言。“夜久语声绝,惟闻泣幽咽。”夜已经很深了,讲话的声音慢慢没有了,低声哭泣的声音慢慢远去。杜甫觉得对于一个历史的悲剧,已经没有话可以讲。“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天亮了,要继续赶路,老太太已经走了,告别的时候只有老翁。
在这首诗里,杜甫一句话都没有讲,只是叙述事件。可是读完这首诗,心里面会有一种很大的悲痛,觉得民间怎么会是这个样子。文学带来的压力,留在整个历史当中,会变成一种良心。一个搞政治的人,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要想想看,为什么民间的诗会是这样?《石壕吏》是很惊人的一首诗,大概是杜甫诗里的极致。它的力量其实比《兵车行》大,因为《兵车行》还有很多有关战争的叙述,《石壕吏》连战争都没有碰到,只讲抓兵,讲战争让民间一个家庭破碎的过程,这个家庭里男孩子都不在了,老父亲逃走,老母亲最后也被抓去当兵。他只是在讲一个现象,所以张力更强。
在杜甫诗里面,如果要我选,我通常第一首就会选《石壕吏》。有这样一首诗在那边,真应该向杜甫好好鞠一个躬,历史上太少人去做这样的记录,太少人有这样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这首诗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一九七〇年代美国反越战的时候,这首诗常常被提出来证明战争的可怕。现在的战争也许与那时不完全相同,但杜甫诗中描述的悲剧今天依然可以发生,翻译成任何语言,都会让人感动。
杜甫就是直接陈述事实,后来我用这个方法写了一个五百行的长诗叫《母亲》。那个时候在美国碰到了一个“文革”时期出来的女性,她给我讲了她母亲的故事,我就仿照杜甫的手法写了这首诗。可是我那个时候真的没有办法像杜甫那样沉得住气。听到一个悲惨的故事,你会动怒,会动情,可是这种诗要非常安静,才能够写好。从“暮投石壕村”一直到“独与老翁别”,如果把一个个画面连起来,可以看到从黄昏到天亮这个时间段里所发生的一个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完全是一部纪录片。杜甫的诗散发出来的力量非常强,杜甫可以和李白分庭抗礼,正是因为他的诗中有这种特别的力量。他的力量非常沧桑,也非常苍凉,会让你看到一个诗人在介入现实之后的巨大痛苦。
杜甫自己也是难民,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在李白的诗里看不到“耶娘妻子”,看不到“牵衣顿足”,可是杜甫的诗最动人的部分就是“耶娘妻子”与“牵衣顿足”。这些是中国文化中隐藏在深层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中国人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其实就是很平凡、很卑微的生活,如果连这个要求都得不到满足,就会有巨大的控诉产生。杜甫的诗,反映了这些中国文化中最深的东西,他的作品(如“三吏”、“三别”)被称为“诗史”,就是诗歌记录了历史。从这些作品中,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杜甫对人的关心。
下面想和大家分享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我常常选这首诗,是因为这样才可以表达我对杜甫的一个忏悔。这是我读大学时最烦的一首杜甫的诗。这首诗叙述的情节很简单。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来到四川成都,盖了几间破茅草房。八月时江边的风很大,上面的茅草被吹走了,吹走以后到处飘,南村的小孩们就跑来抢这个茅草。杜甫当时年纪很大了,就在那边骂他们,追着打他们,要他们把茅草还给自己。
那时候我觉得为了几根茅草这样吵,杜甫实在是很滑稽的一个样子,口干舌燥,一路去追这些小孩子,小孩子又跑得特别快,他也追不回那个茅草,就站在那里,痛恨“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后面一转,好像很八股地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个时候我就觉得杜甫有一种天真,他的人道主义最后天真地直接在诗里写出来了。
我很喜欢的日本导演黑泽明,年轻的时候拍过《七武士》、《罗生门》,对人性剖析很深。他到晚年的时候,大家都很“讨厌”他,觉得曾经的大师怎么变得这么简单,在电影《梦》里面讲环保、反战,让人觉得简直有点幼稚。其实一个人到了七八十岁,大概就觉得该讲的话干脆就直接讲,不想再绕弯了。今天看来,杜甫的这首诗,贯穿其中的还是他一向坚持的那种精神,就是讲民间最卑微的生活。我不会想象自己去跟几个小孩子抢茅草,因为我没有在那个处境当中。可是杜甫真的有这样的经历,他体会到了生存的卑微与生命的苍凉。李白不会写这样的诗,李白的世界是长风几万里吹过去,他怎么会去讲那几根茅草?他们两个人看到的东西完全不同。杜甫让我感动的地方刚好在这里。他看到了像蚂蚁一样的生存,卑微地、肮脏地、污秽地、邋遢地活着的生命状态,他觉得那么多人这样活着,怎么可以不去看这样的生活?既然有老百姓这样过日子,他就去描述这样的日子。
这首诗里他用了很接近民歌的叙事方式,“八月秋高风怒号”,八月的风吹起来,里面没有用难字。“卷我屋上三重茅”,把他屋子上一层一层的茅草全部吹走了,“茅飞渡江洒江郊”,茅草飞起来,有的飘到江水当中,有的停在江边。“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有的是挂在树上,有的飘到了池塘当中。写诗的朋友很少会想到有一天要去写茅草,写屋子上的茅草被吹走,被吹到哪里,这样的题材简直太不诗意了。我们没有办法想象这样的题材可以写到这么动人。杜甫很耐心地告诉我们,茅草怎么被吹走,挂在哪里。如果不是一个真的有所关怀的人,不可能注意到这些细节。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南村跑来的一群顽童,欺负他年纪大没有力气。这里又有他的主观,你会觉得杜甫一定是一个小孩子很讨厌的人。我记得我们小时候每一次去偷芭乐,一个缠小脚的老太太就拿一个棍子跑出来打我们,我们一看到她撒腿就跑。童年的时候有很多这种记忆。杜甫是从他自己的角度出发写儿童,他觉得这些小孩子很坏,直接写这些小孩子很坏,像纪录片一样真实地写下来。“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我就在你们面前,风把我屋顶的茅草吹下来,你们竟然就敢抢我的茅草。你可以感觉到杜甫真的很生气,简直不能忍受了,觉得小孩子这么坏,竟然当着面就抢他的东西,抱起一堆茅草就躲到竹林当中去。这句诗勾画出了非常生动的画面,只是这个画面与李白的画面实在太不一样,李白是又和月亮喝酒,又和影子喝酒,杜甫呈现的却是最琐碎、最卑微的生活细节。
“唇焦口燥呼不得”,你看他骂了很久,口也干了,唇也焦了,用的都是非常民间的字。最后也没有办法,骂了半天,小孩子还是跑了,所以“归来倚杖自叹息”。这是农村里面被小孩子欺负的老先生最常见的下场,靠着竹子,自己哀叹自己。哀叹之后,他开始描述当时看到的风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秋天已经来了,天已经黑了。“布衾多年冷似铁”,身上盖的那床被子,因为太旧,再加上也没有好好地洗,已经冷得像铁一样。“娇儿恶卧踏里裂”,这里又开始埋怨他的孩子,孩子不好好睡觉,乱蹬,所以里子都裂了。他好像把生活里所有不快乐的琐碎小事全部想了起来。我记得小时候常常站在一个眷村门口,听到一个太太在那边骂小孩,会一下骂出好几年间发生的事情。我觉得杜甫很有趣,他描述的悲哀是小市民才有的悲哀,一件衣服也要讲一下。“床头屋漏无干处”,又想到自己家里面的屋子,都已经漏雨了,一下雨就会漏水,衣服也常常会被淋湿。“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丧乱”是讲安史之乱,自那之后,睡觉一直不安稳,好像老是会被惊醒,这是一个逃过难的人的焦虑不安。“长夜沾湿何由彻”,没有办法一整夜睡得踏实,一觉到天明。
下面忽然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的人道主义就在这里发生。他从自己的悲哀、自己的卑微与自己的穷困中走了出来,忽然了解到,刚才那些小孩抢我的茅草,不是跟我一样,都是因为贫穷吗?好像没有人错,他贫穷,小孩子也贫穷,如果不贫穷,怎么会去抢人家的茅草?这个时候他的视野开始扩大,最后想到的是人能不能有一个富有的环境,谁能够使老百姓过上比较安乐的日子,房子能不能多一点,让大家都有屋子住。“风雨不动安如山”,有什么样的风雨来,都不会摧毁这样的房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你觉得杜甫似乎已经有一点疯了,这个人在贫穷当中,好像忽然出现幻象,眼前真的有了很多房子,穷人都可以进去住,好像一下变成住在理想国里面一样。
黑泽明一直拍黑白片,《罗生门》、《七武士》、《生之欲》、《天堂与地狱》,后来他自杀过一次,被救活以后,拍了第一部彩色片《电车狂》。讲一个白痴的小孩子,每天幻想自己开电车,开到贫民窟。里面一段一段讲贫民窟的故事,其中有一个穷乞丐后来疯了,忽然发现他眼前出现一片巴洛克的皇宫。这与杜甫描述的感觉非常像,人在高度贫穷以及巨大绝望当中,会出现幻境。“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中的“呜呼”是非常绝望的叫声。“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那时候我的房子是破烂的,只能挨饿受冻死掉,都觉得没有关系。这个时候我们明白了杜甫为什么被称为“圣”。杜甫的确有一个大的觉悟,他忽然觉得他骂的那些小孩子其实是无辜的。他希望如果这是因为贫穷,那么就只让他自己贫穷吧,不要这么多人贫穷。“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个结尾转得非常奇特。他一下觉得房子破不破没有关系了,这是从大的人道关怀的角度开始对前面进行反省。如果没有前面那种一个老翁骂小孩子的场景,后面不会这么感人。
在诗歌的创作手法上,杜甫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对比。前面他就是一个让人讨厌的老头子,在那边骂来骂去。记得我在大学的时候不喜欢这首诗,就是因为觉得前面那个杜甫很讨厌,没有耐心仔细读下去,也就没有机会看到后面的杜甫。后面他忽然转调,开始觉得自己刚才那种表现是因为不了解什么叫贫穷,他开始意识到整个民间穷苦到了何种程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因为其人道主义的角度,后来非常受中国文人的喜爱,很多书法家都写过,最著名的是元朝一个大书法家鲜于枢写的,以书法来讲非常漂亮。鲜于枢不是汉人,他喜欢汉文化,他写杜甫诗的时候,线条拉出去的感觉,可以看出有宋朝黄庭坚的书法基础,又发展出很开阔的一种力量。台北故宫收藏了这件作品,里面的笔法很类似魏碑。
《兵车行》与《石壕吏》是两首最能够体现杜甫“诗圣”与“诗史”位置的代表之作,从中你可以看到他的社会关怀。当然杜甫绝对不止于此。作为一名优秀的诗人,李白可以在技巧上有很大的跌宕与变化,同时又很懂艺术的规则,杜甫也是一样。我们对今天看到的所有一切穷困受苦,都有很大的关怀与悲悯,并不说明我们一定会变成诗人。什么是诗人?是能掌握文字与语言的人。诗人必须用文字和语言来表现出自身所看到和感受到的,并且能感动他人。
在文学史上,希望大家注意到这些诗人的基础定位是对文字语言惊人的掌握能力。通常讲杜甫的律诗,《登高》会被当作格律最严的例证。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开始就是对仗,“风急”与“渚清”,“风急天高”都是往上面发展,好像是高音,之后的“渚清沙白”都是往低回。前一句是垂直线,后一句是水平线。这边是“猿啸哀”,猿很尖锐的凄厉叫声;这边是“鸟飞回”,鸟飞回来。一个是上升的力量,一个是下降的力量,美学上的对仗非常明显。下面的句子大家都很熟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是对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还是对仗。整首诗八个句子全部是对仗,这不能不说是律诗的极致。非常惊人,比李白还惊人。
人世间不可解的忧愁
谈到杜甫晚年的诗歌,请大家看一下《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公孙大娘是当时一个以舞剑器闻名的舞蹈家。杜甫看到公孙大娘舞剑时七岁,他回忆起当时看到的舞剑过程,并做了一些形容。这其中有艺术性的描述,“观者如山色沮丧”,就是大家在看她舞剑的时候,都被剑气逼到好像抬不起头来一样。“天地为之久低昂”,好像天地都发生了变化。“如羿射九日落”,“”是讲光线,就是公孙大娘在舞剑的时候发出的亮光,好像神话里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这里杜甫用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神话典故,把光线的感觉描述出来。接下来说舞剑的线条很美。“矫如群帝骖龙翔”,好像天上的诸神驾着龙拉的车在飞翔,是在讲线条的飞扬感觉。
看舞蹈的时候也有声音方面的感受,“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两个句子是非常明显的对仗,力量来的时候好像雷霆,停下来的时候好像“江海凝清光”,仿佛江与海上只剩下一道光。仅仅看这四句:“?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已经是对于抽象行为的非常精致的描述,用来形容贝多芬的音乐也很恰当。杜甫在这里讲的是感觉上的动与静、大与小、明亮与黑暗之间的对比,可以看到杜甫诗中很强烈的意象感。
唐诗的好处就在意象的处理,在叙事空间中,意象会一直交错出现。比如说,接下来杜甫开始讲公孙大娘“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从公孙大娘转到了对她弟子的描绘。“临颍美人在白帝”,就是在四川这个地方,“……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讲到当年先帝时代,很豪华,是盛世,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开始衰落。“先帝侍女八千人”,那个时候陪侍皇帝的宫女有八千人之多,“公孙剑器数第一”,公孙大娘的剑舞技艺在所有宫女中排名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梨园”就是唐玄宗的“国家歌舞团”,有上千人,因为安史之乱,皇室没落,梨园崩溃,所以“梨园弟子散如烟”,到民间自己想办法求生活。这是讲帝国由繁华到没落的过程。“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对于安史之乱以后的败落有更多感受,自然就写到这种乐极哀来的感觉。“老夫不知其所往”,自己年纪也大了,不知道应该到哪里去,“足茧荒山转愁疾”,在荒山里走来走去,走到脚都生茧了,还在发愁。
杜甫的愁与李白的愁很不一样,李白的愁是生命本质上的哀伤,杜甫的愁是因为他感觉到繁华盛世已经过去了,民间的疾苦时时在扰动他的心灵。我们自己也可以感受到两种不同的忧愁:有一种是觉得心情烦乱,生命有一种茫然;有一种忧愁可能是到了医院,看到有人生病,或者看到路边有人穷困。对于李白来说,忧愁是在人生现象里不可解的一种本质的忧愁;对于杜甫来讲,是在人世间跑来跑去,怎么奔忙都觉得无法解决的忧愁。“仙”的愁与“圣”的愁是两种不同的愁绪。
离乱与还乡
杜甫所处的时代,与李白所处的时代有一点不同,杜甫对安史之乱以后皇室的败落特别有感觉。《春望》是大家很熟悉的一首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我们太熟了,也许不觉得在创作上有多么了不起,一个人在战乱当中,感觉到江山还在,所谓的国,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政治上的组织,已经破掉了,可是山河还在。城市当中的春天来了,这个时候诗人看到花开,于是哭了;然后听到春天的鸟在叫,有一种惊心的感觉。因为战乱中有这么多人死去了,还有这么多人世间的生离死别。并不复杂的文字,却凝聚了时代的抽象力量。这首诗中有多么好的对仗!“花”与“鸟”,“惊”与“溅”,“泪”与“心”。
之后,杜甫又从抽象的叙事跳到白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总是给人留下一个形象,就是盛年已过,老在那边抓着越来越少的白头发的一个老人。杜甫给人的感觉,是现世当中的哀伤,与李白的潇洒很不一样。
开始被杜甫打动的时候,也就知道自己到了哪一个年龄阶段。李白与杜甫提供的生命经验真的非常不同,我很高兴杜甫会在某一个年龄那里等着,让人对很多原来不屑一顾的卑微人生产生悲悯。
台北故宫博物院印的宋版杜诗,字好大好大。我眼睛老花以后,开始喜欢读这种字很大的版本。因为杜甫的诗在历史上太有名了,很多书法家用不同的书体来写,但我觉得,杜甫的诗不适合用太漂亮的书体去书写。我喜欢用魏碑字体去写杜诗,我觉得杜诗给我的感觉就是应该用魏碑写,很笨拙、很木讷、很朴素,没有任何线条的美在里面。用不是很容易看懂的书法写杜甫的诗,会有一点遗憾。我总觉得杜甫希望他的诗可以很直接,太漂亮的书法不适合他。
《述怀》是杜甫自己的逃难记录。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嵚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去年潼关破”,安史之乱的叛军破了潼关后,杜甫开始逃难,在战乱当中,他和妻子两个人忽然分离了。“妻子隔绝久”,不知道太太与孩子到哪里去了。现在我们已经很少会有这种经验。我常常听母亲讲,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她要从洛阳逃回西安,火车上全是人,她挤不进去,就把我的哥哥姐姐从窗户丢进去,她想就算自己上不去,孩子还可以到后方去。孩子丢到人家头上,里面的人又把孩子丢出来。小时候听到妈妈讲这些,会觉得好笑,现在想起来真的是很恐怖的经验。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今年夏天草木都长起来的时候,他才得以脱身,能够往西走。杜甫这个时候从西安往甘肃逃,因为唐肃宗在甘肃继位。“麻鞋见天子”,因为在逃难,就用草与麻编了一双鞋子,见到皇帝的时候穿着麻鞋,“衣袖露两肘”,衣服已经破到两个肘都露出来。一个大臣见到皇帝的时候,还穿着麻鞋,衣服是破的。杜甫的诗里,透露的全是战乱中的悲剧,他对逃难的描写细致入微。李白也经历了安史之乱,可是李白的诗中没有这样的描写。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朝廷很悲悯,杜甫接受了一个官位,也就是“拾遗”,所以我们今天称杜甫为“杜拾遗”,他很感动,哭着接受了朝廷的恩典。在流离失所当中,皇帝对他还很有恩,“受拾遗”就表示有薪水了,虽然这个时候薪俸可能很微薄。“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日子还是很难过,过得很不好。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赶紧询问家人的消息,战乱中亲人流离,这是最要紧的事情了。“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听到大家讲到战乱中的灾祸,连鸡和狗都被杀了,何况是人呢?“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住在这个地方,山里面的茅屋都是漏雨的,哪一家还会有窗户这些东西呢?
整首诗都在讲逃难的情形:“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嵚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有一封信可能要到十个月以后才收得到。“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收到信以后,反而很害怕知道信里到底写什么,因为很可能是报丧。大概没有这样的经历的人,很难了解这种矛盾的心情。“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杜甫就是这样描写了自己作为难民的经历与心情。
杜甫不管怎么说,还是一位官员,还可以“受拾遗”,一般的百姓可能更惨。杜甫在写《石壕吏》的时候,是在关照比他的境况还要惨的人。因为有官位,在逃难当中,多多少少还是受到保护的。可是《石壕吏》中描写到的老太太、老翁,一点屏障都没有。当杜甫特别为这些普通百姓讲话的时候,就将自身的经验扩大出去了。
五言古诗《北征》很长,我们只讲其中的几句。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维时遭艰虞,朝野无暇日。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粉黛亦解包,衾绸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谁能即嗔喝?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纥。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官军请深入,蓄锐伺俱发。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我年轻时候最不喜欢的杜甫的句子,就是下面说到的这些,像“妻子衣百结”,太太、孩子的衣服已经一个个破洞了;“垢腻脚不袜”,没有水可以洗澡,所以整个人很邋遢。这首诗里写逃难逃到最后,终于见到孩子了,“平生所娇儿”,平常最疼的这个男孩,或者这个女孩,“颜色白胜雪”,皮肤很白,漂亮得不得了,可是孩子们看到爸爸,“见爷背面啼”,不愿意叫爸爸,背过脸去哭,因为“垢腻脚不袜”,脏得一塌糊涂,脚上连袜子都没有。“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在床前的两个小女儿,身上补的一块一块的,“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旧的官服已经被拆开来做了小孩子的衣服。他做过官,现在已经完全落难。
这些部分,在年轻的时候真的没有办法懂,会觉得好烦,怎么脚上有没有袜子也讲半天。年轻的时候常常觉得诗应该很华美,经历过生命中的一些事情之后,会觉得大概生活里面最难写的就是这些细节了。在我童年的时候,也是逃难安定下来的感觉,在一个异乡落脚,家里六个小孩,真不晓得妈妈是怎么带大的。想到这些,会忽然想到杜甫诗中描写的心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常常被引用的一首诗,可以看到他的技巧,也可以了解他的心情。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以后,官军打败了安禄山的军队,收回了河北北部。“剑外”就是剑阁以南,剑阁在四川,正是当时杜甫所在的地方。“初闻涕泪满衣裳”,逃难逃了这么久,希望国家安定,知道官军已经收复了河北,不禁大哭起来,满身都是泪。“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子从逃难以来老是在发愁,现在看看她怎么样呢?忧愁无影无踪了。“漫卷诗书喜欲狂”,随手卷起书本,高兴得几乎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个句子有一点像李白的风格了,我们会发现不是杜甫写不出李白那种肆意浪漫的诗,是因为杜甫后来的遭遇,让他实在是没有心情写这样的诗。杜甫快乐的时候,也懂得人活着应该好好唱唱歌,好好喝喝酒,应该青春作伴,回到故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诗非常有名,里面用了四个地名,让时间感得到了加强,表现出他想回家的急迫心情。这很像四个蒙太奇画面,充满了速度感。可以看出杜甫惊人的诗歌技巧,他用这种方式把内心的迫不及待一下表现出来。这首诗是律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非常明显的对仗,“白”与“青”,“放歌”与“作伴”,“须纵酒”与“好还乡”,全部是对仗的关系。
晚年自伤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写了七段悲剧。
(其一)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其二)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闾里为我色惆怅!
(其三)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东飞鹅后鹙鸧,安得送我置汝旁!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其四)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
(其五)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
(其六)
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巄嵷枝相樛。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我行怪此安敢出,拨剑欲斩且复休。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
(其七)
男儿生不成名身己老,三年饥走荒山道。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有客有客字子美”,子美就是杜甫自己。“白头乱发垂过耳”,他开始描述自己“糟老头”的形象。“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因为没有收到从洛阳捎来的信,所以不能回去,冬天手脚都冻裂了。“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写的是他晚年自伤的感觉。
第二首是“长镵长镵白木柄”,每天拿着一个圆锹在那边挖地,“我生托子以为命”,他必须要种田才能够活下去。“黄精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衣服短短的在冬天连足踝都盖不住。“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闾里为我色惆怅!”悲哀的背后是贫穷,他当然是在为自己悲哀,同时也是对民间生活的讨论。
第三首诗用了歌曲形式,用到重复的方式。有家人,可是没有办法见面。“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说三个人都够瘦的,哪一个好一点呢?这是说亲人们都一样,大家都在过苦日子。“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活生生的不能在一起过日子,因为战乱彼此在不同的地方。
后面还有一首专门写妹妹的:“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妹妹嫁了人,妹妹的丈夫很早就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