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论:江河保护利用、国家安全与中国发展

江河保护、江河利用是国家安全与中国发展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二章明确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具体任务。第二十一条指出:国家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能源,有效管控战略资源能源的开发,加强战略资源能源储备,完善资源能源运输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加强国际资源能源合作,全面提升应急保障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能源持续、可靠和有效供给。第二十二条提到:国家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储备制度、流通体系和市场调控机制,健全粮食安全预警制度,保障粮食供给和质量安全。作为粮食生产大国和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永远是重大问题。据相关研究预测,温度升高、农业用水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将使中国2050年的粮食总生产水平比2005年下降14%~23%。受气候变化影响,温度升高将加剧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情况更为严重。干旱将使得农作物的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造成歉收甚至绝收。

第三十条提到:国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生态风险的预警和防控,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保护红线的实质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目的是建立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对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安全和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监管要求,从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生态保护红线具有系统完整性、强制约束性、协同增效性、动态平衡性、操作可达性等特征。系统完整性是指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遵守与监管需要在国家层面统筹考虑,有序实施;强制约束性要求生态保护红线一旦划定,必须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与环境准入制度,增强约束力;协同增效性要求红线划定与重大区划规划相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前监管能力相适应,与生态保护现状以及管理制度有机结合,增强保护效果;动态平衡性是指在保证空间数量不减少、保护性质不改变、生态功能不退化、管理要求不降低的情况下可以对生态保护红线进行适当调整,从而更好地使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统一;操作可达性要求设定的红线目标具备可实现性,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来说,生态保护红线可划分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只有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和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理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才能构建结构完整、功能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从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有助于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各类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对于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持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水资源利用红线是建设节水型社会、保障水资源安全的基本要求,包括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等。土地资源利用红线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土地资源有序利用与保护的用地配置要求,使耕地、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水安全问题通常指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与水有关的危害问题,例如洪涝、溃坝、水量短缺、水质污染等,并由此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害,例如人类财产损失、人口死亡、健康状况恶化、生存环境舒适度降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等。水安全状况与经济社会和人类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随着全球性资源危机的加剧,国家安全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水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可以看出,江河保护和利用与战略资源安全、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红线保护密切关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近三十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江河问题突出:水资源匮乏、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湖泊干涸、航道断流、水质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江河保护与开发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区域的问题,而是和整个社会经济与民生息息相关,它关系到整个国家安全战略,对中国经济民生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书内容分为9章,第2~8章分别为江河源保护、农田水利与农业发展、航运与航道法、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长江经济带、淮河流域和黑龙江流域。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江河保护利用与中国发展间的关系,第9章为结论与思考。在各章中,作者以实地调研为基础,论述概况,总结我国在江河保护及流域发展各个方面中取得的成绩,继而提出现阶段我国在这些方面依然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迫切性,最后结合我国国情和调研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加强江河保护、促进流域经济发展的建议,为国家宏观管理献计献策。

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基本屏障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第2章江河源保护中,重点论述了我国湿地作为水源涵养重要区域的生态功能、保护现状及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加强湿地保护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甘肃和东北黑土区作为典型,论述了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现状、主要成绩、存在的困难和改善建议。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蒙新高原、青藏高原交汇地带,位于黄河上游,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经济通道和战略走廊。甘肃省以流域为单元,以梯田建设为重点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成功路子,为山丘区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是一项一举多得、利国利民的好事,当地干部群众积极性高,应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严重的水土流失已成为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制约因素,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亟须加快治理步伐。环首都水源涵养区地处我国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的农牧交错带,既是生态敏感地区,又是首都的生态屏障,其生态保护和功能维护对于涵养首都水资源、阻止沙尘暴、维护首都乃至东亚国家的生态安全极为重要。但由于这一区域经济发展落后,无力支撑长期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投资,生态保护的成效难以巩固,亟须建立长效生态补偿机制缓解这一矛盾,以确保该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服务功能长期稳定发挥。在本章中,详细分析了环首都水资源涵养区现状和协同发展条件,对水源涵养区的保护提出对策和建议。

受气候特征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我国水土资源分布不匹配,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灌溉排水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在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灌排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旱涝保收”要求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均有赖于良好的灌排基础设施和强有力的水利保障措施。第3章中,分析农田水利工程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最重要基础条件,阐述抗御严重干旱能力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分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原因,从全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角度提出了加快灌区建设与改造的必要性,并对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发展献计献策。调研组赴巴中、广元等秦巴山区革命老根据地,分析认为可将巴中、广元等秦巴山区革命老根据地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发挥秦巴山区生态屏障功能、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提议建立巴中、广元秦巴山区革命老根据地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调研组赴江西后,总结江西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发展的主要经验,分析我国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潜力,并提出加快我国林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在当前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对农村经济发展非常重要,最后一节指出中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和经验,提出优化农村金融组织结构,促进三农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长江经济带已经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的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优势降低物流成本,是在内陆地区发展钢铁、汽车等产业的重要条件,更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淮河因其优良的天然条件,航运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作为重要的省际运输通道和桥梁,在协调推动流域统筹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淮河出海航道是苏北地区东西向重要的水运通道,也是区域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西江水运干线是横贯两广通向港澳以及构筑“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体系、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水上交通大动脉,是西南地区东向出海大通道。西江水运的发展对于促进西部地区扶贫开发、协调东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步伐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黑龙江航运处于对俄经济前沿,黑河至布拉戈维申斯克、逊克至波亚尔科沃、嘉荫至巴斯科沃;名山至尼科利斯克;哈尔滨—佳木斯—同江至哈巴罗夫斯克、抚远至哈巴罗夫斯克;饶河至比金等对俄国际货运、滚装和客运航线,成为对俄经贸合作的桥头堡,沿江煤、木、粮、油大宗货物及江海联运等任务,在全省经济发展、支援边疆建设、扩大对俄开放、运送国际物资等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4章中,综合大量调研工作,从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淮河流域航运、西江航运、黑龙江界河航运以及航道法五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在航运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及形成原因;并结合地区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我国航道建设和管理能力的具体建议:建立责权统一的航道流域协调管理结构,打破航运瓶颈,提高通航能力。

水能是水资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水资源的一种表现形式,水能资源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是水资源管理不可分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水能资源也是国有的稀缺性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理应有偿使用、合理分配,体现水能资源的基础性和稀缺性,体现水能资源的价值。第5章选取了四川和云南两个水电开发大省作为典型,以生态环保和移民安置两个水电开发中的突出矛盾作为出发点,并结合电力上网、区域经济发展、水能资源开发与保护等工作,宏观分析了解决现有问题的相关对策,促进水电可持续开发。借鉴国内发达水电资源开发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提出需做好水能资源规划工作,加强权属管理,探索和开展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补偿机制,加强立法工作、将水能资源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河流生态流量管理,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为水电资源开发与保护提出建议,建立统一的重大水电资源开发管理机构;科学规划、适度开发,加强执法监督力度;创新资源地补偿和移民补偿安置机制;加快修订《电力法》《电网调度条例》等法规;出台差别化产业政策,支持相关产业向西南地区转移。

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驱,长三角以全国2.1%的陆地面积、1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1.7%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47.2%的进出口总额,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综合实力强、城镇体系较为完备的区域,具有区域联动发展的坚实基础。第6章重点讨论了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促进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建议,并就上海、安徽、浙江三个省份在长三角区域开发中的不同角色(上海引领促进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浙江省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论述了促进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建议。攀西地区蕴藏的钒钛、稀土等重要金属,是关系国防安全、经济安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钒钛、稀土资源是稀缺的军工材料、工业原料,广泛运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运动器材、生物医用材料、汽车生产等高科技、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对国际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攀西地区地处西南边陲,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区,也是我国贫困人口面积相对集中的区域。我国攀西地区战略资源储备丰富,本章结合攀西战略资源综合开发与西部发展的概况、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钒钛稀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问题,提出加快攀西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和南北气候过渡带,沟通南北、连接东西,是国家重要的交通走廊,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基地,是国家重要的资源、能源保障基地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第7章淮河流域部分,重点讨论了淮河流域的基本情况、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加快淮河流域发展的对策建议。本章选取河南和江苏两个省份,具体分析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两省淮河流域政策建议。近年来,河南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将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强生态保护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努力保障生态安全,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淮河出海航道是苏北地区东西向重要的水运通道,也是区域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输出基地,粮食的商品率和商品量人均占有量和调出量都名列全国首位。黑龙江省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保护和建设好黑龙江省粮食核心产区意义重大。装备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脊梁。自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创新驱动成为引领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第8章从黑龙江流域国家粮食核心产区保护与建设、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国家粮食核心产区保护与建设方面,分析了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能力以及建立国家粮食核心产区所面临的问题,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展粮食核心产区保护与建设工程献计献策。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方面,则是通过赴黑龙江省进行调研,了解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是已进入通过创新驱动进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总结企业和地区在通过创新驱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的经验,掌握新形势下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需求,探寻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有效途径,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加快我国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