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代防洪工程

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掀开中华文明的第一页。相传约公元前21世纪,黄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聚居于黄河中游的部落只好登高躲避,后来在大禹的率领下用疏导的方式战胜了洪水。大禹因治水有功得以传位于其子启,中国第一个专制王朝——夏由此诞生。

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任由黄河在广袤平原上往返大幅度摆动,筑堤防洪应运而生。然而,筑堤后,大量泥沙堆积在下游河床,导致河床不断抬高,防洪条件恶化。自汉武帝开始,黄河下游频繁决溢。至西汉末年,在朝廷倡导下展开关于治河理论的辩论。其中,贾让治河三策最为著名。他认为完全靠堤防约束洪水的做法是下策;给洪水留足空间,有计划地避开洪泛区生产生活才是上策。此后直至隋唐时期,黄河安流800多年。

北宋时,黄河又开始频繁决口,危及北宋都城开封和交通命脉汴渠,埽工、堵口、护岸、河道裁弯取直、水准测量等水利技术随着朝廷对治河的重视迅速提高。这一时期,长江中游的宜昌、沙市、汉口等商业和交通重镇开始筑堤,是为荆江大堤之端绪。

1128年黄河南徙夺淮至1855年自河南铜瓦厢改道由大清河入海的700多年间,黄河、淮河和京杭运河交汇处的清口一带(今江苏淮安码头镇)成为重要的治理地区。洪泽湖大堤的建成使清口枢纽工程日趋完善,并促使黄淮分流,淮河主流越过洪泽湖高家堰,下经高邮、宝应诸湖归入长江,部分穿过淮南运河大堤经里下河地区入海。尽管里下河地区由此洪涝渍灾害频发,但确定了后代淮河下游治理和防洪工程的基础。束水攻沙,以堤治水的黄河大堤和蓄清刷黄的高家堰,以及持续400多年的引清刷黄、导淮归海、导淮入江工程体系和防洪调度,标志着古代防洪治河工程技术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