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二 婚恋与幻想

“我当初怎么就看上了你?!”

这是很多经历了婚恋不幸的人在痛苦挣扎中反复追问对方或自己的话,这话的意思是我痛苦是因为找错了人,我们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反过来说,如果那个人是对的,这一切痛苦就都不会发生了。痛苦和不幸的原因是外在的。

只要遇到对的人,就能拥有美好的爱情。这是一种潜藏在很多人内心的婚恋幻想,而且往往很难被意识到,并因其隐秘而成为一种推动个体进入婚恋关系却不自知的力量。有一种现象或许可以从一个角度证明其存在的普遍性。喜欢看热播都市言情剧的人,多多少少会留意过弹出现在网络视频中的评论。,有些人对弹幕的兴趣更甚于剧情。弹幕有一个热词是“渣男”,其出现频率非常高,受关注度也很高。以各种攻击性、污辱性的语言痛骂渣男是言情剧弹幕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情、怜悯受害女主的弹幕。屏幕上正上演男人女人的悲欢离合,弹幕里同时在上演另一个剧情——一个坏蛋伤害了一个好人。

好人受伤的原因是外在的,因为那个坏蛋。发弹幕的人通过文字向外界传递着自己的一种重要情感体验:渣男可恶至极,女主无辜可怜。一般情况下,发弹幕的大多是成年人,但这样的思维与表达却完全是儿童式的,成人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也没有无辜的女主,只有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对方的人。在弹幕里骂坏蛋很容易、很过瘾,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渣男而完全不被吸引可能就没那么容易了,因为渣男似乎总是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越是骂渣男的人也越容易碰到渣男,因为喜欢用骂人来表达情绪、处理问题的人通常不大关注自己,特别是自己内心的情感需要。痛快是一时的,这种心理状态在当事人内心埋下定时炸弹,那些从未被看到、被了解的,对亲密、对爱的隐秘幻想可能在未来某个猝不及防的时刻暴露出来——当某个人出现时。

恋爱中,没有所谓对的人,只有诱发、暴露我们内心隐秘欲望的人。也就是说,婚恋的痛苦与不幸的原因从来不是外在的,而是在我们自己身上。

实际上,当爱恋的情感发生时,“我”遇上的那个“你”,是我们内心隐秘幻想的两个部分——一个是强烈渴望被满足的需要,另一个是满足这些需要的他人,它们都是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感觉,而不是眼前那个真实的人。

伤害我们的不是别人。真正带来伤害的不是渣男,不是那个让人恨得咬牙切齿的恋爱对象,而是“受害者”内心的幻想,来自于童年。恋爱中我们碰到的第一个关系不是成年的我和你的关系,而是幼年的我和我父母的关系。

当我们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每个人都十分脆弱、无助,内心充满各种恐惧。能够让这些痛苦折磨得到回应、抚慰的那个人,就是我们人生第一个热恋对象,通常是妈妈。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认为,我们都是被关系决定的,生命初期和妈妈的互动关系决定了我们一生的爱与恨,是所有强烈情感的发源地。对于婴儿来说,这种互动的品质生死攸关,没有妈妈的回应,婴儿无法独自存活,婴儿对妈妈回应的需要和对食物的需要一样强烈,甚至更强。妈妈积极、细腻、温柔的回应是我们人生爱的初体验,如果这种爱的体验总是可以被满足的话,我们可能就永远不会感受到痛苦,那是不是就是我们幻想的天堂呢?

但在真实的世界里,这样的生存环境根本不存在。现实情况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残缺的,妈妈也是不完美的。在我们最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有时候会不在,或者即使妈妈在的时候,也可能会由于自己的疲劳、精力不足或者情绪不良而没能对婴儿的需求进行积极回应。更极端的情况是,有些妈妈因为自身的人格问题而少有或完全没有回应婴儿的能力,处于这种生存环境里的婴儿会因为需求不被回应而体验到强烈的无助、愤怒、恐惧、绝望……

这些情绪情感往往是淹没性的,是内心无比脆弱的婴儿难以承受的,远离这些痛苦的本能会使婴儿发展出各种自我保护方式,比如把无回应的妈妈感觉为坏蛋,就是婴儿原始的自我保护方式之一。各种童话里总是在讲述好人与坏蛋、仙女与巫婆的故事,这正是婴幼儿内心情感世界的一种生动呈现。随着慢慢长大成熟,当我们有能力渐渐发展出越来越多的能力应对这些痛苦时,我们就不再需要用这种极端分裂的方式看世界、看别人了,就像终于可以从育儿袋里钻出来的小袋鼠,能够接触和探索外面的世界。慢慢地,我们看到的人和事是好坏参半的、复杂多样的、不完美的,我们会不舒服但不至于被这些不舒服压垮。我们可以承受,同时也会看到身处其中的我们自己也有出现各种问题的可能,因为我们自己也时好时坏,也是不完美的,我们也可以接受这样的自己。这既是成人的世界,也是真实的世界。带着这种心理状态进入婚恋关系的人,也可能同样会经历最初热恋的痴迷,但他们通常有能力在关系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当痴迷不再、彼此越来越熟悉、越来越真实的时候,看到并接受彼此不那么好的一面,并依然可以感受到爱,这样的亲密关系是有韧性的,是可以接受各种现实考验的,也更能够长久维持。

当然,这些后续健康成熟发展的前提是婴儿期我们的妈妈没那么糟糕,她基本上是有回应能力的。如果上述童年早期的恶劣关系环境是婴儿生存的常态,婴儿式的自我保护方式就极有可能被固化成一种幼稚的、幻想的看待世界和他人的基本态度——分裂的好与坏:只有在全好、无害的世界里我才能存活,如果我不舒服都是你造成的。

小时候缺乏被爱体验的孩子一样会长大,他们也会发展,只是沿着另外一些轨迹,小心地发展出各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其中通过在与人交往中讨好他人、不断努力学习和工作而感觉自己是一个可爱的人,这是相当普遍的一种方式。不幸的是,我们的文化恰恰为这种方式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通常这样的人在小时候都被夸奖为乖孩子、“别人家的孩子”。

乖孩子活在自己和他人共同构造成的一个幻想的世界里——只要我一直是乖巧的、努力的,我就一直都是被爱的。但谎言就是谎言,维持谎言的代价是惨重的,因为这种虚构的“可爱”是不真实的,必须小心避免穿帮:比如有意无意和他人保持距离,礼貌性地来往而不触及真情实感,长期压抑自己对他人的不满和不悦;比如害怕学习工作中出现任何失败而过度努力导致内心充满各种焦虑不安。

很多“别人家的孩子”长大之后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共同的感受是空洞、不真实、令人陶醉的赞美背后隐隐的恐惧。其实在内心深处,他们一直活在育儿袋里,不敢向外面的世界张望,因为太脆弱、太害怕伤害。这些人有可能会成为人群中非常积极向上的模范,小时候的好学生,长大以后的好员工,可一旦进入婚恋,这些日常有效的保护措施随时可能会轰然崩塌,里面暴露出来的,是一个被层层包裹的、从来没有长大的脆弱小孩。

因为一直活在婴幼儿时期建立起来的幼稚的幻想世界里,这些长大了的“大小孩”可能自己都不知道深藏在内心深处的对婚恋的信念和幻想:爱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所以真爱中不应该有任何伤害;爱情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真爱不应该有任何变化。带着这样的幻想进入婚恋的结果可想而知,以年轻女性为例,她们是被渣男吸引的高危人群,渣男惯用的迷魂大法——“你是我的天使”“你是我的宝贝”“你是我的全部”,这些无一不击中这些女性的“命门”——被一个人全然地、无条件宠爱的感觉就是真爱。

坠入渣男精心编织的情网的女性事后冷静回忆恋爱全过程时,都多多少少会记起当时部分或全部被忽略的关于渣男的真相,但为时已晚。深陷其中而对真相视而不见的状态不是因为傻,而是因为“爱”,因为幻想,因为儿时从未被真正满足的情感需要。被一个人全然地、无条件宠爱的感觉是我们每个人的需要,但这种需要的满足只能在婴儿期的母婴关系里存在,心理相对健康成熟的人也会偶尔被这种情感所吸引而迷醉,不过内心清醒的部分会适时提醒他们看到这种情感的虚幻不实,从而得以脱身。

如果怀抱此类幻想进入婚姻,因为这种情感经不起什么波折、承受不了现实考验的本质,心理伤害便会随时发生,梦幻会随时破灭,继而使当事人从爱的天堂坠入恨的地狱:爱情是折磨,爱情是欺骗,爱情让人受伤,爱情很痛苦。

婚恋是我们所有人际关系中最亲密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亲密关系从来不是影视剧里演绎的那般甜蜜而美好,而是一种挑战。因为亲密关系总是会触动我们生命早期的伤痛、未被满足的期待、被压抑的情感,涉及每个人生命中最深的主题——自我接纳、安全感、爱和信任,亲密关系也总是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缺失和各种“不完美”,不管你是否愿意。

本书细致分析了亲密关系中的不同阶段通常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时,我们会受伤、会痛苦、会愤怒,甚至会绝望,但这个过程也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的内心在伤过、痛过、怒过之后生出理解、包容、宽恕和爱,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完美的伴侣、完美的关系只在幻想中存在,现实生活中既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问题”。各种表面上的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的因素,只看你是否愿意接受。本书将带领你在关系中看到真实的对方,更看到真实的自己,帮你寻回那些被记忆尘封的必然轨迹,在有“问题”的关系里获得重生。

哪怕天荒地老,人类婚恋的悲喜剧都会一直上演下去。多一些思考,多做一些向内看的功课,悲剧可以避免,伤害也可以不那么致命,只要一个人真的愿意走出幻想,走向现实。


杨丽新

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

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