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战奇法(中华兵书经典丛书)
- 刘永海评注
- 1715字
- 2021-03-27 12:46:48
11.众战
《司马法·用众》对军事上的“用众”和“用寡”已有精辟论述。它强调,在我军势力强大时,应该做到:力求阵型严整不乱;力争正规作战;要能进能止,稳重如山;争取以优势兵力与敌人交战;从远处形成包围并留个缺口让他溃逃;分批轮番攻击敌人,等等。这些都是我众敌寡背景下,指挥官要坚持的原则。本篇以《众战》为题,旨在阐述我众敌寡情况下的作战原则。它指出,我众敌寡时,不能在险狭之地与敌决战,而须选择开阔平坦地域作战,这样才便于兵力展开,进退开合,灵活机动。显而易见,本篇很好地继承了《司马法·用众》的军事思想并有所发展,除了坚持《司马法》提出的基本原则外,又非常敏锐地抓住了地形条件的好坏利弊,也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客观因素,这是非常可贵的。在中国古代战争中,没能坚持这一原则,不能根据兵力情况选择适宜地形条件而导致作战失败的案例,并不少见。淝水之战的惨败,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例。前秦号称百万之师,终究败给仅八万人的东晋军,与苻坚没有选择有利地形,把大军队置于狭窄地段而难于机动,有直接关系。史例出于《晋书·谢安传附谢玄传》。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1〕。”
晋太元时〔2〕,秦苻坚进屯寿阳〔3〕,列阵临淝水〔4〕,与晋将谢玄相拒〔5〕。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稍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6〕,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7〕,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8〕,
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9〕。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10〕,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石军拒张蚝〔11〕,小退。玄、琰仍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注释】
〔1〕用众进止:语出《司马法·用众第五》。
〔2〕晋:东晋(317—420),由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政权。太元:原本脱“太”字,据《晋书·谢安传》补。太元(376—396),东晋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共计21年。
〔3〕秦:即前秦(350—394),十六国之一。苻坚(338—385):字永固,又字文玉,氐族,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寿阳:今安徽淮南寿县。
〔4〕淝水:又作肥水,位于今安徽寿县东南。
〔5〕谢玄(343—388):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时期军事家。玄,原书因避宋太祖赵匡胤始祖赵玄朗讳作“元”,《解说》本据《晋书·谢安传》改,今取其说。
〔6〕辔(pèi):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7〕军:弘治、万历诸本作“无”,语义不通,今据《晋书·谢安传》改。
〔8〕数十万:弘治、万历诸本脱“十”字,今据《晋书·谢安传》改。
〔9〕融:苻融,字博休,苻坚季弟。
〔10〕谢琰(352—400):字瑗度,东晋后期重要将领,谢安次子,谢玄从弟。桓伊:东晋将领、名士、著名音乐家,字叔夏,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人。
〔11〕石:弘治、万历诸本误作“右”,今据《晋书·谢安传》改。即谢石(327—389),字石奴,谢安之弟。张蚝:本姓弓,生卒年不详,上党泫氏(今山西高平)人,十六国时期前秦将军。蚝,弘治、万历诸本作“耗”,今据《晋书·谢安传》改。
【译文】
大凡作战,如果我众敌寡,不可在险狭之地交战,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地域为战场。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锣响就收兵,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兵力强大要能进能止。”
东晋武帝太元年间,前秦苻坚率领大军进驻寿阳,临淝水一岸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大王率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境,却临水列阵,是不想同我速战。请大王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周旋交战,我与诸位将军骑马慢行而观战,不也是件乐事吗?”苻坚部将都说:“应当凭据淝水阻击晋军,不让其渡河冲上岸来。我军兵多,对方兵少,有万全把握取胜。”苻坚说:“只管退军,让他们渡河,(乘其渡河之中)我们以数十万重骑兵冲向河中,进逼而歼灭之。”苻融也认为这样正确。于是,苻坚下令秦军后撤,部队因此大乱而不能停止。于是,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精兵八千渡过淝水,谢石率部抵抗秦军张蚝所部,不利稍退。谢玄和谢琰依然挥军奋击,与敌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部队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