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教战

众所周知,抓好平时的教育与训练,是提高部队军事素质的基本途径。平时训练按实战化要求去做,在训练中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否则,就要吃败仗。孔子所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古代军事著作《六韬·犬韬》设《教战篇》,专门讨论军队的指挥训练问题,足见“教战”思想是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本篇以《教战》为题,旨在阐述加强部队教育与训练的重要性。著者认为,只有平时搞好训练,使全军掌握战术方法,熟悉作战号令,才能使部队在实战中步调一致,进退自如,进而取得胜利。史例出于《吴子·治兵第三》。著者所引吴起关于教育训练问题的种种论述,与今天的军事训练未必十分契合,但他强调的“教戒为先”的训练原则及“一人学战,教成十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的训练方法,对于今天的部队教育训练而言,仍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

 

凡欲兴师,必先教战。三军之士〔1〕,素习离、合、聚、散之法,备谙坐、作、进、退之令〔2〕,使之遇敌,视旌麾以应变〔3〕,听金鼓而进退〔4〕。如此,则战无不胜。法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5〕。”

战国时〔6〕,魏将吴起曰〔7〕:“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8〕,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教习,乃授其兵,是谓将事〔9〕。”

 

【注释】

〔1〕三军:军队的统称。

〔2〕谙(ān):熟悉,精通。

〔3〕旌麾(jīng huī):帅旗,指挥军队的旗帜。

〔4〕金鼓:金鼓即四金和六鼓,四金指﹑镯﹑铙﹑铎。六鼓指雷鼓﹑灵鼓﹑路鼓﹑鼖鼓﹑鼛鼓﹑晋鼓。古代军队行军作战时离不开金鼓,命令军队行动与进攻就打鼓,即鸣鼓而攻;而命令军队停止或退回就击钲,即鸣金收兵。金鼓即代表行军与战斗的信号。

〔5〕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语出《论语·子路》。

〔6〕战国:诸本皆作“春秋”,以今人标准,吴起当为战国时人。

〔7〕吴起(前440—前381):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一说山东曹县东北)人,其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吴子兵法》。

〔8〕起:弘治、万历本皆作“进”,据今本《吴子》改。

〔9〕事:弘治、万历本皆作“军”,据今本《吴子》改。

【译文】

大凡要起兵,必须首先训练部队怎样作战。全军将士平时掌握撤离、合拢、聚集、分散的战法,熟悉停止、行动、前进、后退的号令,使用这样的部队对敌作战,看到军旗挥动而应变自如,听见鸣金击鼓的声响而进退得当。这样,就能战无不胜。《论语》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而让他们去作战,这就叫抛弃他们。”

战国时期,魏国将领吴起说:“人们常常由于缺乏作战的技能而战死,由于战法不熟练而失败。所以用兵的方法,首先是训练。一人学会战斗本领了,可以教会十人;十人学会,可以教会百人;百人学会,可以教会千人;千人学会,可以教会万人;万人学会,可以教会全军。在战法上,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在阵法上,圆阵变方阵,坐阵变立阵,前进变停止,向左变向右,向前变向后,分散变集结,集结变分散。各种变化都熟悉了,才授以兵器。这些都是将领应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