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叶与杨花:中国禅学的诗性精神(中华文史新刊)
- 张勇
- 1292字
- 2021-03-27 13:35:19
一
禅,本是梵文“禅那”(Dhyana)的简称,鸠摩罗什意译作“思维修”,即运用思维活动的修持;玄奘意译为“静虑”,即止息妄念,安详地深思。音译为“禅”,意译为“定”,梵汉合称为“禅定”。禅的起源可远溯到印度古《奥义书》时代。由于气候与环境的原因,古印度圣者常在深山老林中静坐冥想,这种功夫即称为“禅那”。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婆罗门教、耆那教等教派都以“禅那”作为修持方法,而佛教更是以之作为统一心境、断除烦恼、求达涅槃的首要法门,其“八正道”之一的“正定”、“三学”之一的“定学”都是“禅那”之意。
禅宗为中国大乘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据《五灯会元》卷一载,当年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聚众说法,拈花示众,摩诃迦叶勘破其中秘密,破颜微笑,遂得“正法眼藏”,而成为禅宗的开山祖师。在印度,自摩诃迦叶至菩提达摩,师资相承共二十八代,此所谓“西天二十八代”祖师。在中国,自达摩至惠能,师资相承共六代,此所谓“东土六代”祖师。这种说法,只不过是一种宗教传说,核实而论,中国佛教的禅宗,是由惠能正式创立的。该派奉菩提达摩为初祖,以“直探心源、见性成佛”为宗旨。据《坛经》记载,惠能弟子多达三五千人,直接受法者有十大弟子,最知名者为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曹溪法海。他们得法后,各自弘化一方,其中以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家最盛。后来,南岳一系衍化出临济、沩仰二宗,青原一系发展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从而迎来后期禅宗“一花开五叶”的全盛局面。
禅学是关于修习禅定的学说。中国早期佛教中就有大量禅学经典,如东汉安世高译的《大安般守意经》,东晋佛陀跋陀罗译的《达磨多罗禅经》,后秦鸠摩罗什译的《坐禅三昧经》等。《楞伽师资记·达摩传》所载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是比较可信的达摩著述,其“二入四行”教旨对后世禅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达摩以后,中国禅学继续发展,中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传至五祖弘忍,遂开禅学之“东山法门”。惠能南宗禅创立之后,很快从其他教派之中脱颖而出,发展势头如此迅猛,以至成为宋代以后佛教的代名词。与此同时,有关禅宗义理、法门的学说、著作大量涌现,这些学说、著作都被称为禅学。
在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惠能是位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他既融会发展了涅槃佛性学说和般若性空理论,又融摄了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以《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起点,围绕着“心”这一范畴,发挥“东山法门”中“心佛不离”的思想和南朝竺道生的“顿悟”论,从而形成了以非有非无的遮诠方法、舍离文字义解而直彻心源的禅法特点。惠能对中国佛教的改造是革命性的。他把传统佛教作为抽象本体的“心”变成更为具体、现实之“人心”,把传统佛教对“佛”的崇拜变成对“心”的崇拜,把一个“外在”的宗教变成了一种“内在”的宗教。这使得中国禅学焕发出更加灿烂的诗性光辉。
要说明的是,即便是在禅宗全盛时期,“禅”与“禅学”也不为禅宗所独有,其他教派也依其教理而习禅,其他教派的高僧,如华严宗五祖宗密,也有禅学著作。因此,本书研究对象虽为“中国禅学”,但并不仅限于禅宗一派,也会涉及其他教派,如第五章第一节中的孤山智圆即为天台宗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