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尊重心灵
- 尊重:为了赢得一份和谐
- 李菊编著
- 19878字
- 2018-10-30 16:35:18
别让污水流进心灵
面对别人恶语相向,我们只需轻轻抹去,千万别让它流入心灵里发酵,那滋味会折腾得你坐立不安,这其实还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
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遇到一些正常的批评,这并不是坏事,说不定会给我们自己带来很多纠正错误的机会。至于那些纯属个人攻击、诽谤、中伤和诋毁,我们如果不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批评伤害,就不要去搭理它才对,如果让恶意批评的污水流进心灵的话,那就太不值当了,而且这样还帮助了敌人,伤害了自己。这时,我们应当表示出自己的不屑一顾,像抹蛛丝一样,不露声色地将其轻轻抹去。
据说,佛陀在一次旅行途中,遇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旅途中那人竟用各种办法侮辱他,这种侮辱持续了好几天,伴随着一段很长的旅途,如果换作任何一个普通人,都会和那个诬蔑他的人打一架,可佛陀却毫不理会。
等那个人骂够了,正想悻悻而去时,佛陀转身回问:“如果有人想送给你一份礼物,但你一直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应该是谁的?”
“很简单嘛!礼物应该属于那个送礼的人。”
佛陀听了,笑了笑说:“我本来没有过错,这如同礼物一样,如果我一连几天不接受你的辱骂,那就等于你一直都是在骂自己。”
那人无言以对,碰了一鼻子灰走了。
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我们对外来的情绪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只要我们自己心灵健康,别人怎么都不会影响到我们。如果自己一味地沉溺于别人的想法或说法,就会陷入被动,甚至会被对方所累。
面对敌人的非议,有智慧的人都很能“忍”,他们都是深明大义的人,能以极大的意志力来抑住自己将要如火山一样喷发的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尽可能地平静下来,使自己的精力集中到自己所从事的事情上面。特别是那些身居领导职位的人,遭受别人的非议是正常的。所以居于其位者一定要是一个有修养和怀有盛德的人,才能不受外界的侵扰。
一次,有一个不速之客突然闯入洛克菲勒的办公室,直奔洛克菲勒办公桌的对面,他用拳头直击桌面,咆哮着:“洛克菲勒,我恨你,我有绝对的理由恨你!”接下来,这位暴跳如雷的家伙谩骂洛克菲勒达10分钟之久。
所有的人都为自己的老板愤愤不平,以为洛克菲勒一定会拿起墨水瓶向来人身上掷去,或者吩咐保安把他给赶出去。
但让大家想不到的是,洛克菲勒没有任何回击和反抗的行为,他停下手头的活,用一种温和的眼神注视着这位不识趣的攻击者。对方越是急不可耐,他越显得和善。
那个狂妄之徒被洛克菲勒的大度搞得莫名其妙,嚣张的气焰慢慢平息下来,甚至竟有些手足无措了。
最后,他又在洛克菲勒的桌面上狠狠地敲了几下,但得不到任何“回响”,感觉自讨没趣,便离去了。而洛克菲勒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重新拿起了笔,认真地继续工作下去。
当一个人发怒时,如果遇不到反击,他不会坚持多长时间,或许这个不速之客已经想好了洛克菲勒会怎么对待他的无礼。但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就是不开口,无理取闹的那个家伙反而不知如何是好了。
我们在行走的途中,一定要记着自己上哪里去,一定要记着自己的目标在哪里,然后把心态放平,将外界所有的冷嘲热讽和各种不平与侮辱,当做自己前进途中必须跨过的一摊污水,如果太在意的话,我们就会陷入这个本不深的污水里溺死。对于人生的路来说,永恒的平坦是没有的,当我们碰着阻碍的时候,不如自己绕开走,实在绕不过去,最好能快速跳过去。如果你真要跟这些坡坡坎坎“认真”起来,不仅自己会陷入无穷的苦恼,而且最后连自己人生的追求都无时间和精力去顾及了,那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呢。
学会克制自己
学会克制自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每天几乎都是在理智和感情的较量中度过的。不能克制自己的人,容易成为被别人利用的对象,反之,能克制自己的人,才能行得正和走得端。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情绪,都有着自己的脾气,即使是一个愚人傻瓜也有自己的脾气。如果你一遇事情就很长时间不能平静下来,这对你的身体或者精神绝不会有好处。被气死的人屡见不鲜。
在人的一生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必须面对各种困难而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自我的满足感,是在不断地努力中获得。人生的真正报酬决定于贡献的质与量。无论长期或短期,我们都会因自己所播的种子而得到收成。
当一个愤怒的人开始辱骂及嘲笑你时,不管是不是公正,你必须记住,如果你也以相同的态度报复,那么你的情绪将变得与这个人相同,因此,那个人实际上已经控制了你。
相反地,如果你拒绝生气,保持冷静与沉着,那么,你会让对方大吃一惊。你所用来报复的武器是他所不熟悉的,因此,你很容易地就能控制他。
约翰·洛克菲勒常常遭人辱骂,而这些辱骂洛克菲勒的人,大部分都纯粹出于嫉妒,因为他们渴望拥有洛克菲勒的财富,但却忘记了他之所以能爬到巨富地位,完全是因为他有能力指挥智力与能力比他差的其他人。洛克菲勒先生在尚未成功之前也常常要买25分钱一加仑的煤油,而且必须扛着大铁桶在大太阳底下步行回家。现在,洛克菲勒的车子却可以把煤油送到世界上任何一家的后门口,不管是在城内,还是在城外的农场。
洛克菲勒懂得自制,不会用浅薄的报复来对待别的人。许许多多成功的企业家心中装着的是大大的世界而不是狭隘的个人荣辱。
愤怒是一种很伤自己身体的负面情绪,它来自于外在的刺激和自我认知之间的矛盾,它将伴随我们一生。这个矛盾滋生的恶果会使人际关系变得紧张起来,或许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导致自己久久不快乐,甚至会引发像失眠和胃溃疡这样的疾病。
俗话说:“壶小易热,量小易怒。”动辄发脾气、动肝火是胸襟狭窄、气量太小的表现。这往往是不明智的。
有一个十分任性和性格暴躁的孩子,他因说话粗野,遭人厌恶,身边没有了朋友和好伙伴,他常常为此而感到苦恼。这时,他的父亲告诉他:“当你发脾气将要克制不住自己时,就在门前的那棵树上钉一枚钉子。”
那个小男孩照着父亲的话认真地去做了。时间一长,他发现,如果克服自己的愤怒情绪,会为自己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能遇事不慌,能控制了局面,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开始的时候,钉钉子的次数很多,后来,次数越来越少了,因为他已经学会克制自己。
有一天,他兴奋地问父亲:“我已经有好长时间不钉钉子了,我知道了自己如何克制自己。对于那些不讲道理的人也有办法应对了,和别人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父亲说:“你学会了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别人,这正是我想要得到的结果。以后,每当你解决了和别人的矛盾时,就从树上拔掉一枚钉子。”
从此,每当这个孩子想要发泄一通自己坏脾气的时候,就想想父亲说的话,努力克制着自己,调整好心态后,就从树上拔掉一颗钉子,渐渐地,树上的钉子被拔光了,他完全掌握了面对自己周围的人和物的正确方法。
他高高兴兴地向父亲汇报,父亲很平静地带他来到了大树旁,指着那些密密麻麻的钉子眼说:“孩子,每当你脾气暴躁伤害了别人以后,留在人们心上的伤疤就像这些钉子眼,很难消除,伤害一个人很容易,恢复美好的情感却是相当困难的。”孩子羞愧地低下头,对自己以往的过失懊悔不已,密密麻麻的钉子眼就像钉在自己心上一样让他痛苦不堪。
父亲用最有效的方法成功地使儿子改掉了自己的坏脾气。其实,愤怒是我们普通人在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它是情绪的一种反应,但也不能让它无限制地蔓延,我们应当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而不是被它所主宰。
对恶意批评一笑了之
有些人不是为自己而活,倒像是活给别人看的。如果一直受到别人的赞美还好,而一旦受到别人的恶意批评,自己就不自信起来,变得耿耿于怀,甚至无端地怀疑起自己,本来该做好的事情反而做不好了。
在人类的行为中,有一条基本的原则,如果你遵循它,就会为自己带来快乐,而如果你违反了它,就会陷入无止境的挫折中,这条法则就是:“尊重他人,满足对方的自我成就感。”正如杜威教授曾说的:人们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能受到别人的重视。就是这股力量促使人类创造了文明。如果你希望别人喜欢你,就要抓住其中的诀窍:了解对方的兴趣,针对他所喜欢的话题与他聊天。你希望周围的人喜欢你,你希望自己的观点被人采纳,你渴望听到真正的赞美,你希望别人重视你……然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让我们自己先来遵守这条法则:你希望别人怎么待你,你就要先怎么对待别人。
千万不要想等你事业有成,干了大事业后再开始奉行这条法则,因为那样你永远不会成功。相反,只要你随时随地遵循它,它就会为你带来神奇的效果。
王晓平是国际企业战略网调研部的一位员工,有一次,她受部门经理的安排要给一家大型公司做市场报告,她在接到部门经理的安排后,就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她知道,她所要的资料只有从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哪儿才能获得,于是她就前去拜访这位董事长。当她走进办公室时,一位女秘书从另一扇门中探出头来对董事长说:“董事长,今天音乐会的票已经售光了。”
“我儿子很想听明天晚上七点国家大剧院的音乐会,我正在想办法为我儿子买票呢!”董事长对王晓平解释道。
那次谈话很不成功,董事长不愿意提供任何资料。王晓平回来后,感到无比沮丧。然而幸运的是,她记住了女秘书和董事长所说的话,于是就到了国际企业战略网公关部,问他们是否能搞到明天晚上七点国家大剧院音乐会的门票。出乎意料的是,公关部的一位员工满足了她的要求。
第二天王晓平又去了那家公司,她到了前台,给董事长打电话说,她要送给董事长的儿子一张今天晚上七点国家大剧院演出的音乐会门票。董事长高兴极了,他紧紧地握住王晓平的手,满脸笑容地说:“噢,王小姐!谢谢你,我儿子一定高兴极了,我相信,当他知道我已经找到了这张门票的时候,一定会非常的兴奋”,董事长不断地说着类似的话,兴奋地把门票放在自己的嘴上亲了又亲。
整整十分钟,他们都在谈论着这张门票。然后,奇迹出现了:没等王晓平提醒,董事长就把她需要的资料全都提供给了她。不仅如此,董事长还打电话找人来,把其他的一些相关资料、数据、报告、信件全部提供给了王晓平。
我国明代文学家屠隆在《续娑罗馆清言》中说:情尘既尽,心镜遂明,外影何如内照;幻泡一消,性珠自朗,世瑶原是家珍。意思是说,只要放下对尘世的眷恋之情,那么心灵之镜就会明亮澄澈,从外部关注自己的形象,不如从内部进行自我省察,驱除庸俗的念头;只要看破实质,打消对如梦幻泡影一样的世事的执着之念,那么自身天性就会像明珠一样晶莹剔透,熠熠生辉,要做世间少有的通达超脱之人,最关键的还是要保护好自己内心的那一份淡然。
人人都有发表批评意见的权利,不管是对还是错,这是你不能阻止的。有时“旁观者未必清”,他们的批评和立场是以他们自己的观点来说事,要排除这些不公正的恶意批评对自己的心情的影响。
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曾经这样告诉成人教育家卡耐基:她在白宫里一直奉行的做事准则就是“只做你心里认为是对的事”,反正是要受到批评的,做也该死,不做也该死,那就尽可能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对一切非议一笑了之,再也不去想它。这才是做事情成功的关键。
给自己来一个大盘点
当一个人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非议和批评时,与其烦恼不堪,不如该反思的就反思,该批评的就自我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大部分人产生和你不同意见的时候,则是你检点自己行为的时候了。
人生路上,遇到责难是常有的事,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修养、气度、胸怀和魄力。谁又没有犯过错误呢?而且世人的观点又千差万别。所以,听到对自己的批评不要烦恼,很多时候,别人提出的建议往往有助于自己获得突破,自古以来,哪一个成功的人没有遇到过责难?但他们没有为此烦恼。原因在于,他们都是善于管理自己情绪的人,不会让心灵受到外界指责和批评的侵扰。他们深深懂得讪笑、批评、毁谤的石头,恰恰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
或许别人不经意间一句蔑视和尖刻的话,会像一把尖刀扎在你的心上,让你苦恼,让你痛苦,甚至成为你一生都挥之不去的阴影。但往往就是这句话,会成为你人生最大的动力,你会勉励自己做得更好。维克多·格林尼亚教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897年,维克多·格林尼亚出生在法国瑟堡一个资本家家庭。他的父亲拥有庞大的产业和巨额财富。
俗话说:纨绔子弟少伟男。用在青年时代的维克多·格林尼亚的身上也同样适合,家境的优越,加上父母的溺爱,使得他成天游荡在瑟堡的大街上,盛气凌人。他没有自己的事业追求,根本不把学业放在眼里,成天混迹于上流社会,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在一次午宴上,刚从巴黎来瑟堡的波多丽女伯爵竟然毫不客气地对他说:“请给我站远一点,我最讨厌花花公子挡住视线。”他强烈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要知道瑟堡年轻漂亮的姑娘都愿意和他谈恋爱,波多丽女伯爵的话竟把他一下子击倒了,于是偏执、疯狂和自卑袭上他的心头,但过了不久,他就醒悟了,开始反省过去,后悔浪费的光阴,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苦涩和羞愧之感。
从此他开始发愤学习,追赶自己过去曾经挥霍掉的宝贵时间。每当灵魂和肉体变得麻木的时候,他就用女伯爵的这句话来激励自己,使自己感觉到痛楚。后来,他为了摆脱优越生活对自己的影响,主动离开了家庭,走前给家里留下一封信,上面写着:“请不要找我,我要刻苦学习来弥补过去荒废的学业,相信自己会有一番成就的。”
维克多·格林尼亚来到里昂,拜路易·波韦尔为老师,通过两年扎实而勤奋的学习,他进入了里昂大学插班就读。大学里,他以刻苦勤奋赢得了化学权威菲利普·巴尔的器重,在这位权威的指导下,他把所有著名的化学实验重新做了一遍,并纠正了一些错误和不完善的地方。终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格林试剂在这些大量的平凡实验中诞生了。
一旦开启了成功的大门,他的成果就像决堤的潮水一般滚滚而来,他在化学领域有了很多重要的发现,为此,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1912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此间,他又收到了波多丽女伯爵的贺信,信中只有一句话:“我永远敬爱你。”
一个人受到别人的责难时,也许他仍旧默默无闻,泄气到底,依旧我行我素,但一旦他认识到自己的缺陷时,则会爆发一种惊人的力量。
“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亨利和另外一名战士同时和部队失去了联络。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十多天过去了,仍未与部队联络上。这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度过了几天,可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亨利的身上。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人相遇,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他们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亨利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亨利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他们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鹿肉。天知道他们是怎么过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队救出了他们。
事隔30年,亨利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就是我的战友。当时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但当晚我就宽恕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他的母亲而活下来。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未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家,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我宽恕了他。”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于是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因为一时冲动而对你造成伤害的人。面对这些,我们应该怎样做?你的宽容会让那个人最终明白自己的错误。
忘掉消失的过去
那些已经过去的没有价值的东西,我们根本没有必要把它再留在大脑里,否则,时间久了,它们像池塘中的污水那样发馊、发臭。与其让尘封的记忆腐烂发臭,不如像对待垃圾一样,及时把它们清理出去。
人生在世,时而忧虑,时而烦恼,有短暂的负面情绪是正常的。但如果一个人总把那些陈旧之物存在头脑中任其发酵,那么,他就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因之人生得不到发展,一味沉湎于失望和悲观之中不可自拔,生活就没有快乐可言了。
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经历或过让自己刻骨铭心,或不堪回首的往事。它们虽然过去了,但有如毒蛇一般,死死地缠住当事人的神经。豁达、乐观的人都能够正确地应对过去。而相当一部分人则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被过去困扰着。
俗话说,人生失意之事十之八九。我们要常思“快乐”的一二,而不去想“失意”的八九,因为这样你才能真正得到生活的快乐。所以,我们要将那些没有任何价值和只会给我们带来烦恼的东西及时清理掉,换取快乐而洒脱的生活岂不更好。
在社会中,如果我们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承认,首先,自己要懂得先尊重别人,懂得对事不对人,忘掉别人的过错。另外还要学会忘记自己的辉煌。不幸或者成绩都只是过去的结果,以后幸福快乐与否则取决于自己现在的努力程度。不管不幸还是辉煌,它们只代表着过去,我们需要端正心态,从零开始。唯有这样才能使我们跨入人生新的境界。对于给予别人的帮助,我们也要善于遗忘,不要总想着将来某一天,得到别人数倍甚至更高的回报,带有功利心的帮助往往会使我们心灵扭曲,后来的失望和不快是肯定的。
英格丽·褒曼说过:“健康的身体加上美好的记忆,会让我们活得更快乐。”忘掉过去,并不是不要反思,我们的人生是需要不断总结教训的。用理智过滤自己思想上的杂质,这样有助于我们陶冶情操,更好地留下人生最美好的记忆。
当然,对某些往事,我们有必要怀念、值得珍藏、值得寻味。但并不是所有的往事都是这样。那些令我们不快,或毫无价值的事情,我们要毫不犹豫地舍弃,留下健康奋发的雄心去开拓未来。
忘却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忘却不幸的人不会为无谓的事情而耽误去欣赏前方的良辰美景。即便你眼下有诉不完的幽怨愁结,疏不尽的沉郁低迷,它们对于整个人生也是微不足道的。
事实上,许多往事不是那么容易“拿得起,放得下”的,它们常常会浮出水面撩拨你。每当此时,专心地工作,或者外出旅游,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情。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过往的尘埃,对于短短的人生来说,一切的烦恼和不快只不过是已经消逝了的过去,有眼泪你可以尽情地去流,只要不把它带入心里就行,否则,妨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则是最大的罪过。
当然,忘记过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只要生活在世上一天,就会有很多的关系需要处理,而每个人的立场和期望值不同,做事就会有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出发点导致各人的感受不同。但相同的是,一旦认为有损于自己的名誉、尊严和得失的时候,人们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只是一个善于忘记烦恼的人则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本身,他做事的方式是灵活的,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生活中的我们,要学会遗忘,不要钻牛角尖,不要钻进烦恼预设的圈套,这才能真正使自己快乐起来!
不要斤斤计较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匆匆几十年的人生一晃而过,我们应当对世间的一切宽宏大度些,如果凡事斤斤计较的话,只会给他人、自己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甚至导致朋友反目,亲人疏远。没有亲友的生活哪还有什么情趣可言。
幽默大师威尔·罗吉士说过:“我从来没遇见过不喜欢的人。”在1898年,他继承了一个牧场,下面就有一则关于他的轶事。
有一天,威尔·罗吉士养的一头牛闯入了附近一个农户的田里偷吃玉米,被农户杀死了。依据当时牧场和农户发生纠纷时习惯的做法,农夫应当通知罗吉士并说明原因。但是不知为什么,农夫却没有这样做。
威尔·罗吉士听说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尽管当天正赶上一股强烈的寒流,他还是怒冲冲地带着仆人去找农夫理论。当他们走到一半路程的时候,他和仆人都快被冻僵了,人和马车都挂满了寒霜。
最后,他们两个人艰难地到达农夫居住的小木屋,可惜农夫却不在家,农夫的妻子热情地招待他们进屋等待。罗吉士在屋里看清了农妇消瘦憔悴的面庞。在屋角还有五个像瘦猴一样的孩子。
没过多长时间,农夫就回来了,农妇指着罗吉士告诉他:“他们两个是冒着寒风来找你的。”这时的罗吉士本想说明来意和农夫理论一番,不知为什么,他停住了,伸出了自己的手。农夫却完全不知道他俩的来意,他热情地与他们握手和拥抱,并热情地邀请他们共进晚餐。
在用餐的时候,农夫充满歉意地说:“真不好意思,委屈你们只能吃些豆子了,本来可以有牛肉吃的,但是遇着了这样的鬼天气,没有准备好。”五个在一边的孩子听说有牛肉吃,眼里顿时有了神采,兴奋得问个不停。
罗吉士却好像全忘了此行的目的,与农夫的家人一起开心地说笑。
饭毕,天气依然恶劣,热情的农夫一家要求他们两个人一定要住下,等天气好了再回去,罗吉士和仆人盛情难却,在农夫家里住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用了一顿丰盛的早餐之后,他们就告辞了。
罗吉士自始至终对此行的目的闭口不言,在回家的路上,仆人忍不住说:“我以为,你会为了那头牛去讨个公道呢!”
罗吉士微笑着说:“开始本来是有这个念头的,后来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再追究。其实,我虽丢一头牛,却得到了一点人情味,毕竟牛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得到,而人情味却不是这样。”
本来想去和农夫理论一番的罗吉士,由于受到农夫一家的热情招待,便改变了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
生活中的我们应该像罗吉士那样,不要过分计较,也不要用自己的标尺去衡量别人,多想一想别人的好,忘掉不好的,你会发现他人的可爱。也会认识到事情原本不是你我所想象的那样。
在广阔的大自然中,事物都是有差异性的,没有两样东西是相同的,人和人就更不相似了,即使是双胞胎也是如此。由于各人的观点、立场和人生经历的不同,总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即使听到批评,也不要过于愤慨。
在我们生活的宇宙里,本来就允许差异的存在,凡事一刀切是不可能的。既然宇宙是这样,而作为沧海一粟的人类,对于一些小事根本不必斤斤计较,只需把人生关键的和大的方面把握住足矣!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做事不拘小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鲍叔牙,起初二人合伙做点买卖,因为管仲家境贫寒,就出资少些,鲍叔牙出资多些。生意做得还不错,可是有人发现管仲挣了钱先还了自己欠的一些债,这钱还没入账就给花了,现在会计学上的名词叫:“坐支”,离贪污公款罪也不远了。更可气的是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他一半红利,他也就接受了。
有个人对鲍叔牙说,管仲出资少,平时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您平分效益,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话,我一定不会厚着脸皮接受这些钱的。鲍叔牙斥责他道:你们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钱,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吗?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
在我们与同事天天工作相处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对别人太过认真仔细,对一些鸡毛蒜皮斤斤计较,而一旦自己犯错误,自认为可以“原谅”,久而久之,和同事们的关系就会越来越紧张,越来越不好处,就会陷入困境。
其实,有着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爱好兴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聚到一块儿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天大的缘分和福分。大家本来就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公司的发展而走到一起的,如果自己不珍惜,只想着挑剔别人、提防别人、处处给别人使绊子、处处给别人穿小鞋,就会为自己四面树敌,天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那还会有快乐可言吗?
在工作中,有一些人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比天还重,他什么亏也不想吃,什么便宜都想占,待遇优厚了再优厚,永远得不到满足,而把别人的利益看得轻如鸿毛,对别人的工作则高标准,严要求,吹毛求疵,同时对自己,则是放任自流,对于自己的错误“网开一面”。这样的人在哪里都不会受欢迎的。我们应该积极地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与他人积极配合,以宽阔和磊落的胸怀去面对一切。在同事们一块儿工作的环境中,我们不妨“宽以待人”,胸怀大度些,尽可能地避免争抢那些琐碎的小利益。只有“目光远大,宽容大度”,才能在工作中过得幸福快乐一些。
别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不要为别人犯下的错误而烦恼,细想一下,别人对自己都不负责任了,你再天天寝食难安,让忧虑和烦恼缠身,而别人却不生气,甚至还对你的好意和关心却不领情,这样做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况且很多事情又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不如驱走心头的乌云,让自己看开些,多给自己留下一分快乐的心情。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师徒二人是一对绝好的搭档:老和尚知识渊博,将自己的全部学问倾心相授给小和尚。小和尚十分聪明,从不辜负师父的教诲,准备将来好继承师傅的衣钵。
一次,小和尚下山去化缘,被凡尘的世俗吸引住了,结果没有回到寺庙。二十年的光阴一晃而过,小和尚功成名就。
一天,他看着窗外的流水,天上的阴云,一下子醒悟了。终于,他又回到庙里,双膝跪在老和尚面前乞求原谅。
老和尚原以为小和尚被人拐卖,伤心欲绝,曾辛辛苦苦地找了他很久。现在,小和尚自己回来了,请他原谅,老和尚愤怒了,看也不看小和尚,一边采着蘑菇,一边指着胸前的佛珠,气愤地说道:“我可以原谅,可佛祖会原谅你吗?要我原谅你也可以,除非这佛珠上长出蘑菇来!”说完,老和尚拂袖而去。
小和尚望着紧闭的庙门,知道师父已经不能原谅自己,失望之余又回到尘世。
第二天早晨,老和尚起来一睁眼,就发觉胸前的佛珠上长满了蘑菇,老和尚顿然醒悟,回头去找小和尚,可寂静的山路上哪里还有踪迹?
佛家有言: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这世间有什么不能谅解呢?最宝贵的,其实是一颗真诚悔改的心呀!可是,已经下了山的小和尚还会回来吗?
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本来气是从别人那里吐出,而自己却把它接到嘴里咀嚼,然后便吞下去,其中的滋味可想而知。对于别人的错误,自己不如不管它,它自会烟消云散了。我们作为别人的旁观者,何必借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在这个世上能够对自己负责的人不是别人,只有你自己才是最爱自己和最关心自己的。就好像身在一间充满温馨快乐的大房子里,我们又何必在意屋角的那一声叹息呢?
在这个世界上,由别人制造出来的错误多得无以复加,与其纠缠其中,受它无穷尽的污染,不如尽快逃离,懂了这一点,你的境界就提高了,你一定会活得很轻松自在。
有这么一位教师,由于学生的“愚笨”而把自己给活活地气死了。原因是有几个学生没有理解他苦苦讲了四遍的课程,口干舌燥的他终于忍不住气血上涌,最后昏倒讲台上再也没有醒来。这位老师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令人钦佩,但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对于同样的课程,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为此而怒火中烧,伤了自己,是不明智的。
一个过于算计的人,不能容忍别人的过错,甚至一点小小的不经意的失误,这其实是很可悲的。
善待自己,放下心中的包袱,不要因为别人的错误言行来干扰了自身的愉快。事物自有它发展的规律,就好像我们用不着忧虑哪一天天会塌下来,对于广阔的宇宙来说,我们太渺小了,不值得为与自己不相干的事物焦虑生气。
贪婪是心灵上的一座大山
贪欲太多,人生就会变得疲惫不堪,因为心灵之舟不能承载太多的重荷。否则,这会像压在你身上的一座大山,会压得你身心崩溃,不能翻身,甚至粉身碎骨。
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这句名言是针对那些贪婪自私、欲壑难填的人来说的,它包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无度的贪婪,就像压在人们身上的一座大山而招致祸患。古今中外,那些为无休止的欲望葬送一切的人还少吗?!
罗马政治家及哲学家塞尼加说:“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细想一下,我们所拥有的整个世界不外乎是:一天三餐,一张睡觉的床,包裹我们自己的衣服,还有与自己有关系的亲朋。这其实很简单,即使一个极平常的人也会享受到这一切,哪怕是一个泥瓦匠。
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拥有的财物,像存款、车子、房子等等,还有看不见的亲情和友情,没有一件是永远属于自己的。有的是暂时使用,有的是暂时保管,到了最后,物归何处,不得而知。因此明智的人都把这些视为身外之物。
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所谓“得”,而失去了自己的多少东西呵!为了生活,很多人透支着体力,很多人殚精竭虑。为了失去的亲人,很多人透支着伤痛。为了爱情,很多人透支着感情……
不论我们得到或失去了什么,都应该把握分寸,适可而止。过度的劳累,脑力的耗尽,抑或悲痛欲绝,抑或大喜过望,像压在心灵上的一座大山,都会造成我们精神的极大损害。所以,我们对于物质和金钱的索取不要太过贪婪,身边的例子还少吗?他们又有多少人由贪而时时提心吊胆,由贪而变贫,由贪而受到法律的处罚,由贪而丢失性命呀!
当然,人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都希望自己过得幸福快乐一点,这是人之常情,只是这不能超过自己的能力,不能铤而走险或给自己徒增无穷的压力。不要有过度的索取欲望,它会使我们一步步走向崩溃,甚至毁灭。
俗话说,有得必有失。得失是相对的,这主要看你得到的是什么,丢掉的又是什么。如果有超过本身需求的物质欲望,我们不如丢弃物质来换取友谊和亲情。其实,得与失是相辅相成的,你得到多少,就会失去多少。不要过于羡慕那些富甲一方和生活奢侈的人物,他们有的用健康的代价来换取物质的享受,有的是牺牲时间的自由来换取物质财富。说不定他们还会羡慕你呢,羡慕你的轻松和快乐。
所以说,无论做什么,都应该适可而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换取我们生活所需就可以了。千万不能过于强迫自己,办不可能之事,生活本来应是快乐的,何必给自己徒增烦恼和压力呢?否则,就好像自己拿着鞭子把自己赶进了监狱或坟墓一样。
生活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人贫穷,有的人富足,有的人漂亮,有的人丑陋。贫穷有贫穷的快乐,富裕有富裕的担忧,漂亮有漂亮的烦恼,丑陋也有丑陋的满足。总之,生活总是快乐的。那些老是叫苦连天的人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呢?要多学学那些轻松主宰生活的人群,把自己从沉重的压力中释放出来,而不要把贪婪变成压在你心灵上的一座大山。你还得戒除你吝啬和贪婪的习性。曾有位哲学家指出:“对财产先入为主的观念,比其他事更能阻止人们过自由而高尚的生活。”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
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了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犹豫地就给了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穿的衣服。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又没有办法赶走它,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了——“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乳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找到了一个可怜的流浪汉,带着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乳牛。
那个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过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是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的苦行生活……
这个故事的最后结果也许你已经猜到了:整个村庄都搬到了山上。
放弃就是快乐
在人生重要的关口,要想长久地辉煌下去,有时要学会放弃一些既得利益,放弃是一种睿智和清醒,更是一种智慧和超脱。对人生来说,放弃意味着幸福和快乐!
古时候,有一个辛勤耕作的农夫,一天到晚忙于田地间,日子虽说算不上富足,倒也美满和快乐。
在一天晚上,农夫做了一个美梦,梦见自己在田野里挖出了18个金身罗汉。说来奇怪,第二天,农夫拿着锄头,果然在田地里挖出了一个金身罗汉。他的亲朋好友都非常高兴。但农夫却闷闷不乐,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成天心事重重。别人就问他:“有了这个金身罗汉,你就成了百万富翁,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农夫忧伤地回答说:“我只是在想,自己本来梦见了18个金身罗汉,另外的17个到哪里去了呢?”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贪婪者常悲。对知足者来说,即使一无所有也有生活的乐趣;对于贪婪者来说,即使得到了一个金身罗汉,也失去了生活的快乐。
我们的人生其实是一个不断选择和放下的过程,但有时鱼与熊掌往往不可兼得,如果你看见什么就想索取什么,想什么就要得到什么,而成了物质的奴隶。这种以财为重的人生观不是我们人生本身的意义,更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那些见什么都要抓的人活得又累而又可悲。事实上,他们不但抓不到所期望的东西,而且还会失去既有的东西。得不到,会加重心灵的负担,一个守财奴般的心态是不会有什么快乐和自由可言的,他们常常会身不由己地陷入形形色色的诱惑之中。所以,放弃是一种智慧,它可以给你带来生活的快乐,让你深刻体会到有失必有得的人生真谛。
对于我们来说,短短的一生有如一场旅行,如果我们像蜗牛般负重,压力会容不得我们去欣赏沿途美丽的风光。但如果我们放下身上的一些不必要的重负,人生是不是会变得轻松快乐一些呢?放弃是一种高明的智慧,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放弃身上的一切浮华虚荣,人生才能得到升华。
我们生活在这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总会遇到太多太多的诱惑,当你对目前的所有觉得不满足,当你得到更多时,也不见得会快乐。对于平凡的人们来说,快乐的法宝不是增加财富,而是减低欲望,知足常乐。功名利禄,只能带给我们短暂的快乐,唯有以平静的心灵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工作中去,才会带给我们永恒的快乐。快乐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仅只能坐等享用,更多的时候是要亲手去发掘。当快乐的气息传递到别人身上时,总有几分也会传递给自己。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过:“世界如一座花园,展开在我们的面前。”大自然以丰富的物质世界馈赠给我们,我们手上拿着的各种欲望,眼睛又看着不属于自己的各种追求,如果不学会放弃自己无度的欲求的话,我们就会与别人争个头破血流,去争那个自己本不需要的累赘。从而走入一种误区,坠入直通痛苦的深渊。
罗曼·罗兰说:“人生对我们来说是不可再生资源,犹如一块煤、一桶汽油,燃过即完。”短短数十年的人生,对于广阔浩潮的宇宙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我们何不快快乐乐地度过短暂的一生,让美丽的世界多一份欢乐和美好呢?一切的恩怨情仇只不过是过眼烟云,为了一点得失而刀光剑影实在没有必要,不如拥有一颗平常心,万事自有定数,只有顺其自然,干自己该干的事,爱自己所爱的人,才会感受到人生的快乐。
在现在这个物质文明发达的社会里,我们拥有的已经太多了,人们往往不会满足已有的东西,以为自己拥有的越多,就越幸福,自己就会越快乐。
有时,我们会为了一丁点儿利益没有得到而闷闷不乐,自己有一天终会发现,自身的一切无奈、忧虑、伤心、困惑都与我们的无休止的欲望有关。有了自己的拥有,又害怕从自己手中失去,而且还会渴望一些没有得到的东西。这些“害怕失去”和“渴望得到”像一个沉重的包袱一样,使我们活得格外劳累。
上帝赋予我们一双勤劳的双手和一颗智慧的脑袋,我们必须学会正确对待手里抓着的和脑袋里想着的。有时松开你的双手,让大脑得到自由和快乐,才会使我们真正过得幸福快乐。
富有的人并不一定快乐
满足不在多加燃料,而在于减少火苗;不在于累积财富,而在于减少欲念。
——汤玛斯·富勒
人们常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可能的。”而现在的人们都在拼命地追逐财富,拼命地往赚钱的大道上挤跑,跑得心力交瘁而不自知,跑得焦虑重重而不放弃,唯恐自己被时代抛弃。
其实金钱和快乐不能画等号,即使是富甲天下的帝王也并不一定过得愉快。
据说古代有一个国王,拥有大片的国土却快乐不起来,成天心事很重的样子,烦恼极了。他极想改变这种状态,便让大臣去寻找世上最快乐的人,给自己解开快乐之谜。
于是,大臣们便四处寻找世上最快乐的人,他们走了一段长长的旅程,首先他们调查了很多当官的人,结果发现他们过得并不快乐,成天和公务打交道,烦恼不堪。他们又去访问了做工的人,发现这些人,成天早出晚归,脸上净是疲惫的神色,同样也不快乐。他们后来去访问农民,农民同样有很多的烦恼。通过对各阶层的人的调查,他们一致认为:世界上没有活得快乐的人。
正当他们在复旨的归途中,看到路边的一个流浪汉,肮脏邋遢的衣服掩饰不住他快乐的表情,他们上前询问发现,这个流浪汉自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他没有什么烦恼,走累了,他就躺在地上休息到自然醒,早晨躺在暖烘烘的阳光下晒太阳。渴了、饿了,到街头的人家门口把碗一递,整天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自在得很。
这个发现让官员们很惊奇,把这些天的调查翻来覆去地研究了几天,终于得出结论:活在世上本来就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人们所有的痛苦和不快都是由其内心产生的。
有人这样说过:宫殿里有哭声,茅屋里也有笑声。在这个琳琅满目的世界,每一件东西都有各自的属性,它们并不是直接导致我们不快乐的原因。
人们大概都听说过,金钱买不到快乐。但对于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的人来说,他们并不认可,如果生活中多一两成的金钱,他们认为自己会过得更加快活。但人们一旦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后,快乐的源泉就主要建立在一些有意义的娱乐活动和丰富的人际关系等因素上。而这些因素与金钱没有直接的关系。国外的一些心理学权威教授曾说过:那些无形的财富比有形的财富更能让人得到快乐,快乐并不是拥有更多的物质享受,而是懂得享受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
大家都知道美国著名的慈善家洛克菲勒,其前半生为了追求财富,尽心竭力,但生意带来的巨大财富并没有使他快乐起来,相反,他变得忧虑,疾病缠身。医生劝说他,如果不能改变这个状态的话,恐怕他活不了多长时间。最后他接受了医生的劝告,从生意中解脱了出来,成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把他毕生积累的财富慢慢散发出去。他的基金对各项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为人类做出了极大贡献,他成了人们心目中公认的慈善家。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只有快乐才是人生幸福的唯一标准。他还说:如果我们因为赚钱而使别人遭受了痛苦,那么,这钱就不如不赚。当社会上的许多人积累了万贯家财之后,他们发现那么多钱是个累赘。一家人也只能住一套房子,再大的屁股也只能坐一辆车,再大的消费量也只能是自己的一日三餐。所以,快乐是人生的最高生活准则。茅于轼的观点是,赚钱要开心,花钱要高兴,如果仅仅把赚钱作为人生的最终追求的话,势必会沦为金钱的奴隶,会变成一个忠实的守财奴,有如巴尔扎克笔下的那个欧也尼·葛朗台。
在笔者居住的小区有一位老太太,她有两个富有的儿子,都是较为成功的商人,两个儿子天天奔波在生意场上,根本无暇顾及她。儿媳和孙子孙女并不孝顺她,有时甚至责骂她,嫌她脏,爱唠叨,根本不去照顾她。她为了儿子们的家庭幸福,不和儿媳争执,独自搬离儿子们的家,一个人居住。虽然生活简单清苦了一些,但她感到了真正的快乐,她常常得到热情的邻居们的帮助,换煤气、捎东西、买米、买面,还有上上下下的邻居们的孩子时常过来看望她,逗她开心。
现在,她天天过得非常开心,只是提到她的儿子们时,她才有了一些忧郁,之后,迅速地将不快乐的事情忘掉了。很明显,大家都能感到这个老太太现在的快乐心情,同时,也让人明白金钱是换不来快乐的。
这样一个老太太生活在大家的关怀下,天天过得很开心快乐。可在自家富有的儿子身边却得不到温暖。
经常会听到一些朋友说:“郁闷啊,郁闷。”为什么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反而有更多的人陷入精神苦闷之中去了呢?
据国外的一份调查报告揭示:很多人比过去过得更加郁闷和不快。虽然现在的科技水平比数10年前大大提高,但却有90%的人比40年前与其境遇相似的人更忧伤。现在的人生活是富裕了,但由于人们过分追逐财富,并为财富所累,反而不快乐。可见金钱是买不到快乐的。
名利于我如浮云
我们的生活本应平淡,平淡地做自己的事情,平淡地处世,平淡地对待一切,哪一个成功人物在没有成功之前不是在平淡中度过呢?他们的成功只是过平淡的生活所取得的成果而已,他们的成功来自他们平常的生活。
美国好莱坞影星利奥·罗斯顿,是好莱坞历史上最胖的演员。一次在英国演出时,他突患心力衰竭而被送进汤普森急救中心。医生们使用了一切能使用的治疗手段,终归回天乏术,利奥·罗斯顿的生命还是过早地凋谢了。
罗斯顿在临终之际,喃喃自语:“你的身躯很庞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站在一旁的哈登院长被深深打动了,让人把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刻在了医院大楼的墙上。
后来,工作繁忙的美国石油大亨默尔也因心力衰竭住进了这个急救中心。由于其放不下公司诸多的事务,他在汤普森医院包下了一层楼,增设了用于联系事务的五部电话和两部传真机。有媒体戏称,这里是美洲的石油中心。
医院的精心护理和高超的心脏外科手术,终于保住了默尔的一条命。但他在出院以后,没有再回到美国,也没有继续亲自打理他的石油帝国,而是卖掉了他的公司,在英国苏格兰一个乡村置办了一栋别墅。
在生意上大获成功的默尔,为什么会这样做?因为他被医院大楼上的那句“你的身躯很庞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打动了,在他的自传中,他这样写道:“富裕和肥胖没有区别,它们只不过是超过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罢了。”
默尔的做法是明智的,他的明智在于能够及时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人生应该过得轻松和快乐一点,再显赫的名利不过是束缚自身的枷锁,生命之舟又能承载多少负荷呢?在面临生死抉择时,什么又能比得上鲜活的生命重要,什么能比得上幸福快乐的生活重要?
散文家丁谦说过:崇高的荣誉像开在山顶的一朵花,有的人看见了艰难的路,有的人只看见美丽的花。人们所热衷的名利只不过是自己的热烈渴望,热切渴望名利所带来的荣耀和生活享受。人人都想过得舒服和快乐一点,但也要采取正确而适当的方式才行,它是建立在艰难生活之上的,名利往往会赋予那些能够经受住风风雨雨、对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们。而不去做臧克家笔下的那种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嗬,我多伟大。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有的人为了自己的一己之利,丧心病狂,做事不择手段,像历史上的那些昏聩帝王和乱臣贼子,哪一个有很好的下场,哪一个又不被后人戳脊梁骨。就像明朝的那个奸相严嵩,老奸巨猾,玩弄权术,陷害忠良,仗势欺人,无恶不作,最后遭到群起攻击,朝野恨之入骨,和恶贯满盈的儿子终落得个早死的下场。
功名利禄是非常诱人的,但它有如空中飘忽不定的云彩一样,绚丽而不会在天空中停留多长时间。对于普通的人们来说,真实的事物总不能令人陶醉,但它们却是实实在在的真理,能使我们信服。那种动不动就以官阶、出身、资历和职务评价一个人的价值的人,往往是浅薄无知。那些权势熏天和呼风唤雨的人,过得愉快、轻松吗?一点也不。过于追逐名利会导致自己绞尽脑汁,忧虑缠身,甚至是良心丧失,于人于己都划不来。
现实中的人们,能甘愿放弃名利的人不多,生活中还有很多人把名利看得比生命都重要。一旦自己的身价地位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会陷入“生不如死”的怪圈之中。无穷无尽的名利心使他们疯狂。宁静而悠然,像清澈的小溪蜿蜒流过得平淡日子不是更有诗意吗?毕竟人生短暂,我们的生命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面对这个大千世界,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信条的人不少,但为了名扬天下而发狂的人也不少。
唐代有一个叫宋之问的诗人,他有一个外甥叫刘希夷,是一个年轻有为的诗人。一天,他刚写了一首叫作《代白头吟》的诗,就到舅舅家寻求舅舅指点,当看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之问不禁拍手叫好,忙问外甥:“此诗有没有外人看过?”外甥说:“还不曾有人看过。”宋之问便对外甥说:“诗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刘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
到了晚上,宋之问一直对这两句诗念念不忘,为此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心里合计,此诗一经面世,就会成为千古绝句,立刻就会名扬天下,一定要据为己有才好。于是,一个罪恶的念头在宋之问的心里扎下了根。他让手下的人把刘希夷活活害死了。
后来,宋之问被朝廷问罪,流放到钦州,当皇帝知道他的恶行后,又把他赐死,算是给了天下的读书人一个交代。刘禹锡对此评价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宋之问本来就已经是一个有名的诗人了,为了自己的那点虚名把外甥害死,自己最后也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实在不值。
为什么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有的人却活得很累,他们总是想抓住一切,如位子、车子、票子等等。但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孙中山曾说:古今人物之名望的高大,不是在他所做的官大,是在他所做事业的成功。
正确对待名利对自己的人生极为重要,处理好了,有助于提升自己的高尚情操,又能成为自己积极努力的目标。否则就会成为自己前进的阻力和沉重的包袱。名利于我如浮云。每一位有追求的人,都应该筑牢自己的思想防线:何不淡泊快乐一些,不过度关注成功,往往会取得成功。
知足才能常乐
为所有而喜,不为所无而忧。凡事往好的一面去想,这种心态比收入千镑还好。
一对清贫的乡村老夫妇想把家中唯一值点钱的一匹马拉到市场上去换点更有用的东西。于是老头牵着马去赶集了,他先与人换得一头母牛,又用母牛换了一只羊,再用这只羊换来一只鹅,然后又用鹅换来一只母鸡,最后用母鸡换了别人的一大袋苹果。
当他扛着大袋子来到一家小酒店歇息时,遇上两个英国人。闲聊中他谈了自己赶集的经过,两个英国人听了后哈哈大笑,说他回去准得挨老婆子一顿唠叨,老头子称绝对不会,英国人就用一袋子金币打赌,三人于是一起回到老头子家中。
老太婆见老头子回来了,非常高兴,她兴奋地听着老头子讲赶集的经过。每次听老头子讲到用一种东西换了另一种东西时,她都十分惊喜。
她嘴里不时地说着:“哦,我们有牛奶喝了!”
“哦,羊奶同样好喝。”
“哦,鹅毛多漂亮!”
“哦,我们有鸡蛋吃了!”
最后,听到老头子背回一袋已经开始腐烂的苹果时,她同样不急不恼,大声说:“哦,我们今晚就可以吃到苹果馅饼了!”
结果,英国人输掉了一袋金币。
这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讲的一个故事,故事中的老夫妇是多么和美快乐。他们不会为失去一匹马而惋惜与埋怨,虽然最后手里只有一袋开始腐烂的苹果,他们也为能吃到苹果馅饼而高兴。老夫妇看似傻呵呵的,但他们对生活随和、乐观、满足,确实容易感到快乐。
其实,想要获得快乐很简单,它只是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如果你真诚地对待生活,生活也会真诚地对待你;如果你糊弄生活,生活也会糊弄你;如果你对生活存有感激,同样生活也会给你带来欣喜。获得快乐就是如此简单。
如果你拥有生活中的一切还不感到满足,只是由于偶尔失去一点就认为上苍有愧于你,你就是在为自己制造不幸,你必然不会有快乐的时候。
有一个富翁因为实在太富有了,所以凡事都要求最好的。
有一天他喉咙发炎,这不过是一个小毛病,任何一位大夫都可以治得好,但是由于他求好心切,他一定要找到一个最好的医生来为他诊治。
于是他花费了无数的金钱,走遍各地寻找医病高手。每个地方的人们都告诉当地有名医,但他总是认为别的地方一定还有更好的医生,所以他马不停蹄地继续寻找。
直到有一天他路过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时,病情已经变得非常严重了,恶化成脓的扁桃腺需要马上开刀,否则性命难保,但是当地却没有一个能动手术的医生。结果,这个家财万贯的富翁,居然因为一个小小的扁桃腺炎而一命呜呼。
这位富翁死了,与其说他死于扁桃腺炎,还不如说他死于心理上的不知足。他在物质上是富有的,但是他在精神上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穷人。他不满意任何他已经得到的,在心理上永远不会得到满足,因此他不可能感到快乐,他的不满足就是造成他不幸的根源。与这位富翁相比,虽然从实际财产而言,那对乡村老夫妇是清贫的,但他们的精神是富有的,所以他们也是快乐的。
我们的人生仅仅数十年,像什么财富、虚名和高位等等,只不过是身外之物而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即使无时无刻不再追逐它,对于贪心的人来说,还是永不会有满足的时候,还会给你带无穷的烦恼。我们之所以活得不快乐,往往是因为我们的不知足造成的。
生活中的很多不快乐,都是由于人们的贪心造成的,都是自找的。往往欲望到达一个台阶后,还想迈向更高的台阶,这些无休止的欲望是导致我们烦恼的原因。生活其实是波浪式的,有波峰,也必有波谷。波谷中人容易沮丧,而即使在波峰的时候,也容易忘记自己所处的优越,即对幸福习以为常了,就不会感觉到快乐了。
无事做时因无聊苦恼;忙碌时因辛苦烦恼;穷了发愁,富了担心;对生活,我们经常只有吞咽而无咀嚼,只是经过而不回眸;不快乐,就是因为我们想得到的太多,从而使我们快乐不起来。其实真正的人生是一种对纷繁诱惑的超越,对生命的透彻领悟,以及一种内心坦荡明朗的境界。
沧海桑田,谁也不能逃离人生的潮起潮落,摆不脱方方面面的失意琐事,但如果能随遇而安,淡泊宁静,就可以品味出一种知足快乐的人生。知足常乐,是一种安于平凡而又随遇而安的心境,是生活的一种自然流露,是一种自然的挥洒:机遇来时,及时抓住;机遇未到时,淡然处之而不失乐趣。不管别人如何飞黄腾达,自己不妄生羡慕,粗茶淡饭照样健康美好,总之,快乐就存在于自己知足的感觉中。
学会知足,自己以一颗超然的心去面对一切,得之不惊,失之不怒。不为功利牵累,不为凡尘侵扰,不被烦恼左右。使自己不断得以升华,它可以使我们的生活不必装饰得表面上绚丽,却实实在在安然而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