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英国人矜持的自相矛盾之处。它夸大礼仪、掩饰情感,似乎是专门为了将实践者与他们自身的动物性相疏离,或许也是为了与他们认为不如自己的、更野蛮的阶层和种族分开。可是,它也与基本的动物本能联系在一起,与沉潜下来、从一切事物中躲开的冲动有关。在英国儿童文学经典中,这一主题经常重复出现,如彼得·潘(Peter Pan)彼得·潘(Peter Pan)是苏格兰小说家詹姆斯·巴利小说《彼得·潘与温迪》中的人物,彼得·潘是一个不肯长大的男孩,已成为西方世界无人不知的人物。在英语大字典中,“彼得·潘”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被收录。的梦幻岛(Neverland)中的“地下之家”, “地板下的小矮人”(Borrowers)“地板下的小矮人”,出自英国作家玛丽·诺顿的一部儿童奇幻小说,它们是一群居住在房屋的墙壁和地板下的小精灵。居住的房屋地板下的空间,好心的尖鼻怪旺布尔(Wombles)尖鼻怪旺布尔是1970年代英国儿童文学中虚构的一种动物,长着尖尖的鼻子,住在洞穴中,它们致力于以创造性的方式回收和循环利用垃圾以保护环境。在当时受到极其热烈的欢迎。居住的温布尔登公地(Wimbledon Common)下的地洞。这说明它代表了一种共同的愿望。害羞可能植根于人类的自我意识,但是它又让我们听凭我们的动物性情感的摆布——让我们在最紧要的关头心惊胆战,逃离并躲藏起来。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人看来,有一种动物似乎体现了与人类相似的害羞。1830年代晚期,当第一批红毛猩猩被运至位于摄政公园(Regent's Park)的伦敦动物园时,许多人包括达尔文都被这些动物迷住了,它们看上去与人类如此近似,而且还如此的高深莫测。它们那无毛的、像人一样的脸上带着一成不变的悲伤表情,像极了我们人类抑郁的样子。阿尔弗雷德·罗素·华莱士1854年去婆罗洲(Borneo)沙捞越(Sarawak)旅行时遇到过红毛猩猩,当他射杀了一只母猩猩后,他甚至打算收养一只她的幼崽。他认为,红毛猩猩与人类诡异地相似,它们加剧了他的感觉——类人猿与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

红毛猩猩很少在荒野中被发现,成群出现的情形甚至更为少见。两个或三个红毛猩猩可以联合起来,去摘特别丰富的水果,但是,它们不会表现出友善的问候,也没有相互间帮忙梳理毛发的习惯,而更好交际的类人猿是会这么做的。合作完成后,它们会重新回到它们各自的孤独之中,既不会与同伴告别,也没有任何抱歉的迹象。公红毛猩猩像没有社交技巧的矜持的英国绅士一样,经常会激起它们试图吸引的那些母红毛猩猩的恐惧和厌恶。除了交配季节,它们都过着孤独的生活,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折断树枝,在树木高处为自己搭建平台上。

实际上,红毛猩猩的害羞可以从进化上得到很好的解释。在红毛猩猩居住的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岛(Sumatran)的热带雨林中,主要树种是被称为“龙脑香树”的高大硬木树,它们的果实不能食用,因此红毛猩猩不得不分散居住,在广泛散布的果树中独自觅食,而那些果树一次只能承受一只笨重的红毛猩猩的重量。然而,居住在雨林边缘的部落居民常常会把红毛猩猩隐居这种行为人格化,就像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所做的那样。居民们创造出的一个神话即是,红毛猩猩都是一个部落民的后代,这个先民因一些不端行为而感到羞愧,从村子中逃到了森林里,再也不回来了。约翰·麦金农:《寻找红毛猩猩》,伦敦:柯林斯出版社,1974年版,第16页。

在动物园看到红毛猩猩的人们也都谈论着它们的害羞,认为这种性情似乎特别具有英国式的古怪特性。1880年代,在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的皇家水族馆(Royal Aquarium)展出的一只红毛猩猩据说是:

 

喜欢退隐,当机会来临时,它就把自己从头到脚裹到毛毯里。如果有人试图把毛毯拿走,会引起它迅速地逃避。……尽管有些害羞,但是它并不是绝对躲避公众的凝视,不过,它通常会直视前方,视线越过观众的头顶,仿佛是在寻找自己熟悉的某个目标。《威斯敏斯特的猩猩》,载《邓迪信使及百眼巨人报》,1880年9月7日。

 

与红毛猩猩形成对照的是,和红毛猩猩差不多同时来到伦敦动物园的黑猩猩似乎集中了我们人类喋喋不休的癖好。通常的看法是,黑猩猩是作为我们人类表亲的猿类之中最爱交际的,这让它们在动物园最受欢迎的项目——黑猩猩茶话会中成为了领衔主演,它们身着盛装,粗略近似地表演着餐桌礼仪。不过,这是欺骗性的:黑猩猩是反复无常的,特别是母黑猩猩可能会如红毛猩猩一样害羞和孤僻。对黑猩猩的研究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人们甚至要尝试破解它们的咕噜声和尖叫声,或者是教给它们手语,但我们在进化上最亲近的这些表亲在物种上仍然和我们相距遥远,差不多和红毛猩猩一样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