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阶段,目的是建设一个保持百年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中国共产党,建设一个站在建党百年新起点上的中国共产党。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两个先锋队”属性

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属性,是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中实现的,是在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实现的。离开发展,离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到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就是要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中,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到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加灿灿生辉,首要在于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中,实现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更加先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向。中国的工人阶级,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代表者。1840年近代中国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侵入和中国沿海经济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在我国沿海地区产生了第一代工人阶级队伍,有5万—6万工人。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通过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的创立与发展,产生了第二代工人阶级队伍,约50万—60万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各国因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遏制,中国的民营经济有了一定的快速发展,产业工人达到了230多万人,手工业工人和服务业人员达到1200万人。中国工人阶级因为工厂矿山等现代生产方式,不但具有组织性纪律性,而且因为身受三座大山的压迫,比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更加具有革命性。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因为起步晚,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利于结成工农联盟。这第三代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便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时的阶级基础。中国的工人阶级队伍,和传统的农业经济造就的农民阶级相比较,是中国先进生产方式的产物,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在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翻身这三大问题后,努力发展生产力,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核心在于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科学理论进行武装。工人阶级内部有各种各样的先进组织,但只要没有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武装,没有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科学建设,没有铁的纪律严格约束与规范,终究成为不了一个国家层面的先锋队。马克思、恩格斯从无产阶级政党建立那天起,就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武装无产阶级政党。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深刻的剖析,研究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两个必然”的论断,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们认为经过家庭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这三个发展阶段,随着工业产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而无产阶级面对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榨,必须尽快建立起自己的政党和政治组织,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用暴力革命夺取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在理论上对无产阶级的先进性进行了科学的阐述,而且还在实践上进行了尝试和探索。1847年6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伦敦建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及其之后的斗争,继续着马克思主义武装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探索。列宁领导建立的俄国布尔什维克政党,继承和创新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武装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方式。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1921年开始,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核心是用马克思主义造就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关键在于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先锋队。运用马克思主义,推动工人阶级队伍的发展、先锋队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是成为先锋队的根本标准。先锋队是在发展实践中实现的。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党的队伍获得了发展,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在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化体系。工人阶级队伍从新中国成立初的300多万人发展到彼时的8000万。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今天的工人阶级队伍,有国有企业工人、私民营企业工人、外资企业工人、合资企业工人、小微企业工人、服务业工人、知识分子队伍(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在一起超过两个亿。外加正在形成中的两亿多工人阶级队伍(指进城就业的农民工队伍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现代农业工人),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总人数,超过了5个亿。5亿多工人阶级队伍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文化知识和科技创新,推动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就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壮大,推动党的队伍发展。党的先进性,就是在推动这三个发展中实现的。

到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使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更加优秀、更加先进。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到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使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更加先进,而且要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更加优秀。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键看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本权益和具体利益的程度,说到底需要用实践标准来衡量。

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十几年里,中国的社会上涌现出了300多个政党和政团。主要有:同盟会、民权监督党、平民党、进步党、政群社、中华进步党、公民急进党、公民党、工商勇进党、工党、统一党、中国社会党、自由党、中华革命党、民主党、仁党、共和党、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等。1913年国会选举,国民党在参、众两院获392席,共和党获175席,统一党、民主党各获24席。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各政党围绕着中央集权、各省自治、地方自治、革命、改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各政党都为解决中国的主题而探索、而奋斗,面对的国情是一样的,国家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社会风雨飘摇,民众贫苦交加、孤苦无依。对各个政党来说,就看谁能解决中国的国家独立问题,谁能解决中国四亿贫苦大众的翻身解放问题。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以解决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切入点,以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彻底性为毕生追求,与人民群众“生死与共、共赴国难”,深入人民群众之中,动员和组织群众,掀起工农革命风暴。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其他政党,面对工农大众,没有能够赢得民心。历史和人民群众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如一地为实现人民群众的福祉而奋斗。

在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中,始终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品行情操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二者齐头并进与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当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根本保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信仰,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无私品行,在任何环境和任何条件下都矢志不渝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是中国共产党人当好先锋队的品行保证。党在90多年的伟大奋斗中,正是林祥谦、萧楚女、向警予、夏明翰、邓中夏、赵世炎、恽代英、方志敏、彭湃、杨靖宇、赵一曼、刘胡兰等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付出了生命,使老百姓看到了共产党没有私心私利,一心一意为了中华民族,才历史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才与我们党结成了生死友谊:“生死寻常事,奋斗与君同”。新中国建立后的60多年来,仍然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无私”和先锋模范行为,忠诚地践行党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是践行宗旨和当好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先锋队的能力保证。党的90多年的历史证明,我们党能够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与拥护,原因是我们党始终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操守和本领能力的历史统一。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品行“无私”和“本领”,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人民群众最喜欢和支持大公无私的政党,最反感有私心和私心重的干部,不跟“有私心”的政党走;另一方面,人民群众也不跟“没本领”的政党与干部走;必须是德才兼备,即“无私+本领”二者兼备。这种践行宗旨的“无私+本领”,是我们党当好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永恒追求,也正是我们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体现。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创造性运用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始终抓好文化育人、方向引领、舆论引导,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力,是当好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先锋队的重要武器。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和创新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从1921年成立时起,就深入工农群众,通过举办工人夜校、农民夜校,进行宣传和发动群众。90多年来,一方面,亲力亲为教给千万人民群众文化知识,以凝聚群众力量,提高群众素质,开阔群众视野,提高群众思想觉悟,提高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另一方面,一直坚持宣传群众、动员群众、鼓舞群众和引导群众,把方向引领和舆论引导成功地融入其中,使亿万人民大众自觉地走上了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实践证明,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运用先进文化启迪民智、提升群众素质、开拓群众视野,答疑解惑,引导舆论,引领社会风气,引领前进方向,不断创造性吸收和运用古今中外优秀的文明成果,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促进人民群众成长进步,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当好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一条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伟大的革命事业,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新中国。只要我们努力奋斗,到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全国人民都过上政治清明、经济殷实、文化繁荣、社会平安、生态文明的全面小康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一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会更加优秀。

第二节 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先锋队。马克思主义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与纯洁性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协调推进中,必须努力发展马克思主义,用更加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武装中国共产党。具体地说,应当从党的性质、党的信仰、党的理想信念、党的宗旨、党的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民主集中制等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坚定的信仰——马克思主义

用更加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武装中国共产党,首先是到建党一百周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更加坚定。

一本《共产党宣言》,不仅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而且也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等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就是当时读了《共产党宣言》,才确立自己的信仰的,才决定组建中国共产党的。从此,坚信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观察世界和改造中国,就成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信仰。夏明翰烈士在就义时真情告别:“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开始,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着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而执着追求,为着自己的信仰而英勇献身。也有人经不起考验而背叛马克思主义信仰,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然而,终究是靠马克思主义建设起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了中国问题,推动了中国发展,获得了一天天的胜利,并揭示了远大的发展前程。近百年的中国社会发展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科学地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与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每一个历史发展时代,都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新的经验、新的科学技术与新的文化,都需要依据时代要求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这种发展,既要立足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实践新经验,也要科学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在社会主义中国,每个时期和每个阶段,都需要向前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大之后,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发展理论,不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就会枯萎,就会失去生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发展、改造世界的理论。从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人类社会就处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马克思主义推进了人类社会发展,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今天,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要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协调推进,就是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解决共产党人世界观问题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进程中,遇到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的混淆与挑战。这种挑战,严重影响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不迎接挑战,不赢得挑战,共产党人世界观就会扭曲,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会动摇,甚至放弃与背叛。因此,必须勇于迎接挑战,不断纠正党内各种错误思想和不正确思想,不断战胜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不断战胜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袭。在当代中国,还需要不断战胜全盘西化的思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始终抓好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阶段,在深入持久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尤其要抓好思想建党工作。

二、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以来,经过近百年的实践,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就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精神支柱。到建党一百年,就是要使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展示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建立在遵循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产品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在共产主义阶段,人类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中国共产党人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为此矢志不渝地奋斗。

社会主义是奔向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而且是一个极其复杂曲折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战争与和平的条件下并存,资本主义的优势,社会主义的暂时挫折,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不平衡,是其复杂曲折的基本特征。在中国,由于没有经历一个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社会准备,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好,然后进入社会主义中高级阶段,逐步向共产主义社会挺进。

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扎根在心底的,是坚定不移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正是有了这样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追求,共产党人才能够从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走出来,从枪林弹雨的生死极限考验中活下来,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一座座伟岸高大、令人敬仰的丰碑。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中国共产党仍然坚定不移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而奋斗,我国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改变,经济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文化上实现了大发展大繁荣,并且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对共产主义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才带领人民取得了这么辉煌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主义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不去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革命理想高于天。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在任何时候,共产党员心中都要装着共产主义这盏明灯。

三、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近两个世纪的社会发展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统一使然。

首先,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就一步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之后的80年时间里,中国人几乎用尽了所有“招式”,从反侵略、反压迫的革命斗争,到农民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从为期35年的“办军工求强、办企业求富”的“洋务运动”,到追求“君主立宪”的“维新变法”,再到“民主共和”的政治革新。所有这些探索,都解决不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翻身”问题,只有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为中国共产党人所创造性地运用之后,才逐步地解决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这一正确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1840年到今天170多年的社会发展证明,只有这一发展道路,才能把中国人民带上光明的前途。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是为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所指导的历史统一。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道路的探索中,创造了“为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所指导的、立足现实、着眼中期目标、奔向共产主义远大前程”的“三点一线”的理论探索模式。1922年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对外打倒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对内推翻军阀政府的专制统治,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渐次达到共产主义,是这一模式的最早探索。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更加清晰地论述了这一模式:即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必然趋势,而两者都为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所指导。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入探索,亦是如此。再到今天,立足到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眼于走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奔向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统一。中国的文明进程,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从五千年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曲折复杂、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发展的递进过程。一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把落后的农村变成伟大先进农村的积极探索。依照当时的社会发展方式,党在农村根据地实施土地改革,兴办农村合作社,兴办根据地内的商业和企业,兴办各种夜校、扫盲班提高农民素质,是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先期探索。二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化三改”,到改革开放后对“九大模式”[1]的扬弃,是中国文明进程的曲折复杂的历史统一。新中国建立后,党在1952年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认真组织实施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文明,奠定了道路基础。之后,党中央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路线及贯彻实施,既表现了文明进程探索的复杂和曲折,也折射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曲折。从党的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整整22年时间,党和人民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终于大彻大悟,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道路。

第四,改革开放后的新实践新探索,实质还是中国如何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探索。这种历史的逻辑统一,具体表现为:前30年(1949—1979年)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后30年(1979—2009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前期实验”,而“后30年”则是“前30年”的发展归宿。文明也是一样,在否定之否定中前进。“前30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后30年”,“收入差距过大也不是社会主义”。这种否定,都不否定历史给定的大前提——“社会主义道路”;这种否定之否定,是希望、期盼与开拓中国新的文明进程,即改革开放新的30年(2009—2039年)。这一文明进程探索的历史统一,是建立在“人间正道是沧桑”基础上的、人们心灵认知的历史统一。

第五,把“民生第一”的要求与解决“民生”的无私精神、能力本事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命所在。近代以来,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如何拯救民族于水火,拯救天下云云众生于苦海,是一个历史大课题。辛亥革命之后,当时中国的80多个政党和200多个政治团体,都认识到了中国的“民生”使命,都曾努力为之奋斗,但最后都解决不了中国人民的民生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人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既坚持了“民生第一”,又走进了“民生”,在与中国人民大众为“民生”而共同奋斗中,不怕抛头颅、洒热血,而且一步步取得了“民生”的成就。老百姓正是因为“民生第一”的旗帜,为解决“民生”而甘愿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真能解决“民生”的能力本领,才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计划经济年代的曲折探索之后,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民生”的骄人成就。可以说,在中国,还没有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制度、任何一种社会实践,能让中国人民在短短的一个世纪内,全面地过上如此好的社会生活,取得全面的文明进步,并且看到明天更加美好的未来。

把“创造历史”和“享受成果”有机结合,从“享受成果”的实践做起,展示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国家的执政者很少给“创造历史的大众”以应得的“文明成果”去享受。只有社会主义才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彻底性。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就给出比国民党政府给老百姓更好的“民生”,而且公平公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创造历史”和“享受成果”有机结合,让人民群众在“享受成果”中组织起来,从事更加广阔深入伟大的社会主义新实践,彰显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与创造力。

四、以科学的纲领推进事业

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纲领推进事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解决的时代主题。

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分四个层面,即最高纲领、最低纲领(也称基本纲领)、执政纲领和具体行动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党的最低纲领,也称基本纲领,是一个发展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党的最低纲领之后,往往用某具体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或总路线)来集中表述,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阶段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党的执政纲领,指改革开放后每五年一个党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党的具体行动纲领,主要以中央全会作出的决定为标志,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全面从严治党做出重大部署,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审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党推进事业发展,主要依据这四个层面的纲领来创造性推进。

党的四个层面的纲领,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发展内容。因此,我们党的常规性表述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

以党的四个层面科学纲领为基本支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前程,是我们党推进事业的基本武器。

贯彻党的四个层面科学纲领,第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既坚持实践第一的基本立场,立足中国的实际,又要求解放思想,反对本本主义,深入持续不断地调查研究,持续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对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的经典解读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具体操作流程是: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研究中国历史,深入研究现状,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周密翔实地调查研究,使研究理论、历史、现状三者有机结合,一方面,“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另一方面,“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

邓小平理论向前发展了党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观,强调“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即“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世纪之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了“与时俱进”,追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科学发展观继续向前推进党的哲学世界观,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内涵里,增加了“求真务实”的新内容,要求全党同志要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总书记指出:“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协调推进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要注意研究和把握两个着力点。

其一是必须学习、实践、调查研究三者有机结合,通过实践、认识、调查研究、再实践、再调查研究、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认识发展过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四个全面”协调推进的伟大实践中,一次比一次深刻,一次比一次鲜活,一次比一次更能动地指导实践。

其二是必须善于发掘、总结和运用第一线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创造的绚丽新“火花”,并使之不断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协调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一场深入持久的有组织有领导的群体实践行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四个全面”协调推进的主体实践者。奋斗在第一线的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每年每月每天都会创造出数以万计的色彩斑斓的实践新“火花”。作为组织这一伟大实践活动的领导者,各级党组织必须时时刻刻关注第一线的新举动、新经验、新创造,给予总结、提高和推广。这样,通过及时汲取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一方面,实施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抓住典型,推动一般,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日益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滚滚洪流。另一方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操作规则,循环往复,使之不断升华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制度法规建设的新内容,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第三方面,通过发掘、总结第一线广大党员和群众创造的绚丽新“火花”,使之结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内涵,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贯彻党的四个层面科学纲领,坚持“四个全面”协调推进,第二要实现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传承,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旗帜,把传承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神圣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的本色和方向不变。创新,就是要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有机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新经验,不断给予新的概括和新的结晶,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就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断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传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又不断创造新鲜经验。既通过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创新,又能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法治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既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又善于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是传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精华,在经过“合理内核”的再创新之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飞跃。列宁在20世纪初,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精髓,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论证了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时代新特征,在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环节处给予创新,作出了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首先胜利”的新突破,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新阶段。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精华,赋予中国特殊国情,创新开拓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需要与时俱进,继续追求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进行了科学合理的传承与扬弃,在创新中走上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新回答,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新飞跃。20世纪末,当苏联、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解体,社会主义“低潮”向中国漫天袭来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课题,一方面,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色;另一方面,和21世纪的时代潮流相顺应,创新了理论,结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果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1世纪初,面对着过去30年粗放型发展带来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环境恶化、生态退化、资源日渐短缺的现实,围绕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历史课题,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并向前推进了理论创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今天,围绕着怎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坚持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贯彻党的四个层面科学纲领,坚持“四个全面”协调推进,第三要坚持立足实践与借鉴吸收古今中外文明成果的辩证统一。

借鉴吸收古今中外文明成果,生动地、创造性地运用于共产党人的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是在立足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的精华,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列宁主义的诞生,也是列宁在广泛阅读与研究了俄罗斯的文学、史学与哲学等名著之后,才使得列宁主义的经典篇章文情并茂、博大精深。毛泽东思想的诞生,也是在毛泽东阅读了中国古代大量经典作品之后,一方面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广泛而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如农民起义上山建立根据地的借鉴,如中国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战例的借鉴,如对中国古代屯田借鉴与大生产运动的创造,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命题的提出,等等,这些借鉴吸收,创造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另一方面,把革命实践、文化的借鉴吸收、革命经验教训的升华与结晶,反映到理论创新上,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博大精深,毛泽东著作、文章的才华横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就是一部共产党人丰富多彩的伟大实践和灿烂古今中外文明成果有机结合的结晶。没有借鉴吸收文化精华,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新实践、新经验就难以升华为生动的新理论,没有党和群众的新实践新经验,借鉴吸收也是空话,二者必须实现辩证的统一。

21世纪的世界发展,一端在资本主义的美国,另一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为使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博弈里日益胜出,必须更为广泛地借鉴吸收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科学,更加博大精深。

注释

[1]“九大模式”,即1969年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对“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方式的理论总结。

第三节 以民主集中制为内核的中国特色政治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现代政治文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设学贯中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民主集中制是学贯中西的文明成果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认真研究与历史地审视当代中国的民主集中制,这是一个学贯中西的文明成果。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按科学社会主义构建中国的现代政治。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提出了民主制度,并没有提出民主集中制。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首次提出了民主的集中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第一次明确了党的一切组织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1922年共产国际出台了各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的“二十一条”标准,其中有“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应该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条件。1922年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中国共产党参加共产国际,作为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二大通过的决议承认共产国际的章程,宣布中国共产党完全承认第三国际的“二十一条”。从此,民主集中制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1927年中央政治局为准备党的五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议案》,明确写道“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此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民主集中制”写进党章,后来历届党章都重申了这一原则。

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但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设共产党,而且对民主集中制进行了两大创造。

其一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把民主集中制创造性运用于自己的全部领导工作中,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这一领导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有机结合后的伟大创造。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的实践进行了理论创造,把自己在长期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理论升华,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运用党的群众路线,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民主集中制同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机结合。在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一切实际工作时,为取得正确的领导意见,始终如一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又到人民群众中坚持下去,在群众的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如此的认识与实践、民主与集中的循环往复,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特色的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

其二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把民主集中制创造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开始研究与思考新中国的政治制度。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的文化方针。中国传统政治的精华是集中制,糟粕是集权专制。对传统政治文化不一概排斥,集中制的精华应当吸收。西方国家的政治精华是民主制,我们也应当借鉴吸收。1938年到1940年,毛泽东不仅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政治,而且也认真研究了苏联、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亚非拉国家的政治制度,对西方民主制的精华进行了科学的吸收。这种研究借鉴与吸收,集中地体现到1940年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名著《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政治”一节中,设计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进一步确立为“工人阶级领导(通过共产党)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的“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我国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是“国体”,即国家的性质。第三条是“政体”,即我国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可以说,从清末以来的关于新中国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的争论与探索,中国共产党给出了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答案。但要真正吸收中国传统政治和西方国家政治中的精华,立足中国实际,建设出世界一流的、学贯中西的民主集中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贯中西的民主集中制,要把东方的政治精华和西方的政治精华兼容性创造,是一个十分艰巨复杂的伟大政治工程。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特征,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核心是把民主集中制建设好。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是民主制国家,古代中国(秦代之后)是中央集权制国家,社会主义中国是民主集中制国家。当代中国是民主集中制国家,怎样建设也不能离开民主集中制,既不能跑到西方民主制的道路上去,也不能退回到封建中央集权制的道路上去。按民主集中制建设好当代中国,是现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建设方向。

在当代中国,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领导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坚持党的领导,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民主集中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让民主集中制既展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色,又使其在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光辉灿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首先要按民主集中制建设好中国共产党。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所以在运用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建设和实施党的领导时,必须充分发扬两个民主,即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尊重党员和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保障党员和人民民主权利,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在两个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实现全党的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实现党的执政基础稳固,确保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必须坚持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通过不断加强党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国家法治建设,形成执政党必须遵守的法治规矩。必须通过民主集中制,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并日益构建严密的国家法治监督体系。党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要积极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党的建设中,要努力造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党的领导工作中,要善于科学运用民主集中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二要善于解决民主集中制建设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因为当代中国的民主集中制是吸收中国传统政治集中制精华、吸收西方民主制精华和对马克思主义民主集中制运用的集成创新,属于再创造的一个全新的政治制度。所以在实践中时时要遇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西方民主制文化的影响和当代中国民主集中制建设的新实践新经验怎么办的三个基本问题。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要始终坚持借鉴吸收其精华,不断解决和剔除其糟粕。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秦代以来两千年的中央集权制政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血脉源流,精华与糟粕并存,而且综合发挥作用,有时很难分辨清楚。在当代,一把手独断专行现象,裙带关系、朋党政治、买官卖官、贪赃枉法、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权钱交易、官黑勾结等现象,都属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糟粕部分的沉渣泛起。因此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坚决反对腐败,在反腐败中吸收清官政治的精华,剔除其历代兴亡周期率中的腐败糟粕,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

对待西方民主制文化的影响,也必须坚持借鉴吸收其精华,不断解决和剔除其糟粕。民主集中制和西方民主制不是一回事。西方欧美民主制是西方两千年民主思想文化发展的产物,中国的民主集中制有中国两千年中央集权政治的文化底蕴,这是否认不了的事实;有西方民主制的精华,有马克思主义民主集中制的中国再创造。有些人不买这一制度的账,说西方的民主制好,西方也有些势力对中国极力输出西式民主,于是“西化”、“分化”、“宪政”、“倒共”与“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连绵不断。对于这些思潮,一方面要善于论战,不断澄清错误思想和错误认识;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因为有对手在,才能不断激发我们的进取心和斗志,对手是锻炼我们成长进步的助力,要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当代中国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必须勇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地把新实践新经验升华为新理论和新的制度文明。马克思主义的民主集中制进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创造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这一制度要贯彻执行维护好,小平同志指出:“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干部可以变质,个人也可以变质。”在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原则下,发展党内和人民民主都需要有新实践新经验与新创造。只要我们顺应时代潮流,从建党一百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世界顶级的政治文明——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特色的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什么是民主集中制?如何理解民主集中制?

检测题

一、填空题

1.中国共产党是_______的领导核心。

2.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_______。

3.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_______。

二、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的先锋队。

A.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

B.中国农民和中华民族

C.中国人民和知识分子

2.坚持(),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A.实事求是

B.改革开放

C.四项基本原则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A.科学发展观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政党

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宗旨是无产阶级政党性质的直接体现,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在新的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求我们党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穿于党的一切活动中。党的一切方针和政策都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为最大标准。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宗旨,就是指主要的思想和意图。一个政党具有什么样的宗旨,在行动中就会具有什么样的目标任务和采取什么样的领导方式。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因而党在各个历史阶段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都体现着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这个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结果,也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决定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属性的一种内在的规定性。在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党的活动方式可以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党的宗旨却始终具有稳定不变的性质。正是由于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才使得我们党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成长和发展,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革命党成为执政党,最终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历史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党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的事业就会取得伟大成功。什么时候我们背离了党的宗旨,那么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首先要做到权为民所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为执政党,原因在于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党对权力的来源有着深刻的认识。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延安一次演讲中就说过这么一段话:“有个美国记者问我:‘你们办事,是谁给的权力?’我说:‘人民给的。’……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个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这段话鲜明地指出了我们党包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内,一切权力都来源于人民。因此,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当好人民的公仆,严于律己,把手中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福利,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其次,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做到情为民所系。我们党从人民群众中产生,又因为人民群众的支持而发展和成熟。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党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建立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在新的形势下,保持和发挥党的这种政治优势,要求党必须同人民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党的领导干部要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深入群众、团结群众,做好群众工作,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开展工作,要善于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最后,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还必须做到利为民所谋。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在为人民谋利益的过程中,我们党要保持与时俱进和始终如一的精神状态,不断了解和满足人民群众新的利益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新的利益愿望。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从入党那一刻起,就必须始终坚持把为人民谋利益看作检验自己行为的第一标准。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无数个个体的利益所组成的,为人民谋利益要求共产党员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件件小事做起,要真正做到群众利益面前无小事、无难事,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始终密切联系群众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实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基础。一切革命的政党,其生命力的根本源泉都在于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得民心者兴,失民心者亡。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新的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求党必须始终处理好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联系群众要求我们党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处处关心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满足群众的要求,维护群众的利益。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无不胜、以弱胜强,关键就在于党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同人民群众结成了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党所处的外在环境发生了变化,在客观上增加了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因此,在深化改革、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党要更加自觉地继承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取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首先,在思想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刘少奇同志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习近平同志指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这些论述概括了党的群众观点的精神实质,表明了我们党要求每个党员都要首先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身的最高宗旨,为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断奋斗。

其次,在工作上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对人民负责。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以外,没有任何自身的私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在工作中要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对党和人民负责,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责任感,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误的,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以实际行动密切同群众的联系。

最后,在方法上坚持依靠、教育和引导群众相结合,提高群众的觉悟。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既要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又要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方针。通过发挥我们党在教育、引导群众方面的优势作用,不断坚定群众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立足于宣传教育群众、组织发动群众。坚持既教育引导群众,又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既坚定依靠群众,又服务维护群众。把教育和引导群众作为密切党同群众之间联系的有效途径,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全党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场教育实践活动是我们党在新的形势下,为了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而开展的一项重大举措。通过群众路线活动,着力解决了目前群众反映的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的突出的作风问题,得到了群众的强烈拥护,极大的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三、不断解决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权益问题

贯彻和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我们关心并解决人民群众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具体的利益和权益出发,努力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阶段性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对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的各项困难,必须尽最大努力去解决。

目前在我们国家,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安全生产、食品安全、法治公平等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也是人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具体的利益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这就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和权益问题作为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切入点。

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要时刻关心群众疾苦,做到群众面前无小事,尽全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特别关心那些在生活上和工作上遇到苦难的群众,重点考虑和解决好他们的问题,切实安排好他们的生活和就业。广大党员一定要以最大的热情,重视为群众的切身利益而奋斗,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绝不能对他们的困难漠不关心,要常怀为民服务之心,常思为民解忧之策,常兴为民谋利之举,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在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党要坚持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相结合,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之间的关系。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善于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以及教育、协商等手段,及时合理地处理关系到群众切身的具体利益和权益问题,解决好利益冲突和利益矛盾。广大党员在解决人民群众具体利益权益问题时要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每个党员都要同各行各业的群众交朋友,及时了解民情民意,要自觉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利益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的地方去,到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地方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及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紧迫的问题。

第二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

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政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以人民为本,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们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不断实现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在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过程中,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和检验党的一切决策和决策执行成效的标准。

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首先,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全部责任和义务,就是实现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从建党的那一刻起,我们党就自觉地把自己看作是人民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党成立九十多年来的一切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的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还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又或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明确指出:我们党“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成为了执政党,明确地指出:“党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这些论述,系统地阐明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党在任何时候都要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其次,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所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利益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相一致的。工人阶级的最高目标是废除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工人阶级在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过程中,也带动了劳动人民实现了自身的解放。这个过程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为谋求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存在的,它没有也不可能有自己的私利。

最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奋斗的历史。在鸦片战争后的近百年间,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群众饱受腐朽统治者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面临着存亡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中华儿女开始上下求索,进行了一系列不屈不挠的反压迫、反奴役、反侵略的英勇斗争,但无论是农民、小资产阶级还是民族资产阶级,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妥协性,都没能够提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主张,唯有最具革命性的中国共产党,才能代表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战争年代,数以万计的共产党员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和平建设年代,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在各条战线上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不断改革创新,为推动祖国的繁荣富强献计献策。这些情况表明,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贯彻以人为本,谋求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活动的最高标准。”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努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也体现了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另一方面,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是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基本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其目的是以人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让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手段,服务于人的需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

其次,以人为本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体现,是衡量党的执政活动的重要标准,也是检验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党在执政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切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保证人民的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得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以人为本是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的实践证明,一个政党的前途和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谋求人的全面发展,把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开展一切活动的中心任务来对待,才能使党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党能够领导人民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三、不断创造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全国人民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迈进。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把执政为民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和各项部署中,坚持立足于基本国情,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导向,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创造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在经济建设方面,加快中西部地区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步伐,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同时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城市的医疗卫生条件,在穿衣、吃饭、住房、交通、医疗等各个方面,提高人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在政治建设方面,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保证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在文化建设方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提高全社会的受教育水平,使每个人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大力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人民的文化和日常娱乐需求。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

在社会建设方面,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推动建设服务型政府,满足人民群众的各项要求。

在生态建设方面,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好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和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格局。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当好“三个代表”为人民谋福祉

在新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们党所要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要完成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的根本要求。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了广阔的道路。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进行改革开放,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也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们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我们党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的方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我们党必须牢牢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敏锐地分析和把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成就,但是我国目前依旧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因此,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依然是我们党和国家所要长期坚持的中心任务。我们党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对于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脱离实际地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广阔的通途。

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我们党必须全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党要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潮流,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这也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民主法治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进一步普及教育,提高教育素质和全社会的教育水平;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性。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党还要努力掌握和发展各种现代传播手段,积极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努力推进全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奢靡之风等腐朽思想,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虽然社会主义文化在当前的中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具有迷信、愚昧、庸俗等特点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因此,我们党必须通过加强教育和管理,移风易俗,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以具有世界性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感召力。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建党以来所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以及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党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对于传统中华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三、落脚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益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收益作为党组织开展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党自建党90多年来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落脚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益。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就号召全党同志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地为革命的胜利而英勇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党告诫全党同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党要求全党同志必须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勤奋工作。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我们党所有的方针、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这始终关系到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共产党员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所有党员和干部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在逐步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必须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后富、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所有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首先要支持和帮助群众富起来,而不能只考虑自己如何富,更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坚持把群众放在心上,把群众当作亲人,要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在同人民群众的朝夕相处中增进和人民群众的感情,以实际行动为人民谋取利益,把党的全部工作的重心都落脚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益。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2.在新时期如何坚持群众路线?

检测题

一、填空题

1.党的宗旨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_______。

3._______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二、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A.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2.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A.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必须尊重党员()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

A.主人翁

B.客体

C.主体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政党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阶段,高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新旗帜,铸就建党百年的历史辉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

第一节 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新旗帜

2012年11月29日,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同志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举起了引领中国人民奋斗的时代新旗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人举起的引领中国人民奋斗的21世纪的时代新旗帜。

中国近代以来,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举起的第一个时代旗帜是“民族的解放”的旗帜。历史的看,从1840年到1949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时代,为中国人民反帝和反封的“百年革命战争”时期。[1]内容是:争取“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中国共产党建立后,高高地举起了“民族解放”的时代旗帜,在前人奋斗的基础上,领导中国人民经历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群众翻身成为国家、社会和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伟大的历史新纪元。

新中国建立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举起了第二个时代旗帜——新中国建立后,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国解放后,经过7年的努力,党和人民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又经过20多年的奋斗,在艰难曲折中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元年的1979年12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小康之家”四个字来描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宏伟蓝图。从此,“小康社会”就成了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奋斗的第三个时代旗帜。从1979年到2002年23年,为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到2021年建党100周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

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后,迅速得到了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赞同和积极响应。人民群众纷纷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热议中国梦、讨论中国梦、研究中国梦和讴歌中国梦。中国梦的新旗帜凝聚起了强大的正能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探索。中国梦——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每个人的梦,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富裕、社会文明”的中国梦[2],成为引领21世纪中国人民奋斗的时代新旗帜。

二、在“四个全面”中逐梦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一体推进的战略部署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四个全面”一体推进中逐梦,是2021年之前逐梦的具体道路。

党中央判定: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更好地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党不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综合能力,使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党更加充满勃勃生机和战斗力。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好实现中国梦“关键一步”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全面从严治党”,则是要求塑造能够科学使用两个基本武器、团结和带领亿万人民大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勇于冲锋陷阵的先进战士。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四大发展战略。

第一,必须认真地贯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强国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从主要依靠传统比较优势向更多发挥综合竞争优势转换,从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从城乡区域不平衡向均衡协调迈进,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技素质、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应用能力为支撑点,气势磅礴地推进万众创新、草根创业。

第二,必须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具有决定成败的作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034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1%。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探索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全面贯彻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必须传承创新历史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第三,必须努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改革和新一轮扶贫攻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着力培育农村新型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以适度规模经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农牧林场改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抓紧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承包地经营权合法有序流转。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程,主要是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这一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主要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等地区。

第四,必须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乎民族未来。雾霾天气、水污染等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

注释

[1]从1840年到1949年的“百年”,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24年到1927年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长达109年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应称为近代中国反帝反封的“百年战争”时期。

[2]谈到中国梦,人们自然要比较美国梦。1929年到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为摆脱美国社会大众精神上的危机,1931年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亚当斯在其《美国史诗》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美国梦”:“让我们所有阶层的公民过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国梦”。很快,“美国梦”流行,成为那一时期和之后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美国人的精神武器。1963年8月28日,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大游行中,于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反对美国种族歧视,追求自由、平等,梦想美国的“黑人与白人有一天能和平且平等共存”。马丁·路德·金给“美国梦”增加了政治内涵:“民主、自由、平等”。历史地分析比较“美国梦”和“中国梦”,二者的起点时代基本相同,美国从1860年南北战争时算起,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但内涵则大相径庭。关于“美国梦”,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时,美国西部大片广褒的土地亟待开发,于是引起了“西进的淘金梦”的历史大潮。追求幸福富裕的“淘金梦”,是“美国梦”的主旋律。二战后美国的崛起,吸引了全世界各国的“淘金者”来美国“淘金”。马丁·路德·金的讲演给“美国梦”增加了“民主、自由、平等”政治内涵。可以说,“淘金梦”和“民主、自由、平等”,是美国梦的两大特征。中国梦强调创造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自觉把个人理想和个人梦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人民的梦之中。

第二节 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在的关键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走好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一、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

距离建党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短短的四五年时间,目前已进入“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因此,我们必须发起最后的战略决战,努力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迈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从1979年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完成任务,前后42年时间。在最后的几年时间里,我们党从两个战场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决定性阶段。一个战场是全国的全面战场,发起“决战小康”战役,主体拿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第二个是重点战场,中西部地区的战略攻坚战。这是一场气势磅礴的战略大决战,我们党和人民应当坚定信心,积极进取,努力拼搏,使中国的发展面貌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开关键的一步。

具体地说,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战场是展开“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三区战役”。我国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的瓶颈在于西北、西南和老少边穷地区这“三区”能否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多位于经济发展落后的中西部山区和丘陵地区,如老少边穷地区中的东部沂蒙山区,闽西南、闽东北地区,中部的太行山区、吕梁山区、秦岭大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井冈山区和赣南地区,西部定西干旱山区、西海固地区等。

三区经济总量小,发展实力弱,发展水平远低于全国县市平均水平,农业投入不足、生产落后、效率低下,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政府投入不足,教育水平低;基础设施差、欠账多,现状依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返贫率较高;产业结构单一,贫困农民增收渠道少;少数民族贫困问题不容忽视。

在“三区战役”的战略大决战中,我们必须通过大力加强党的领导能力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与纯洁性建设,解决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老少边穷这“三区”的四个基础问题:一是加大中央政府财政投入,加大东部地区企业向“三区”投入,加大“三区”自身企业的投入,通过三个加大投入,一方面不断提高这“三区”农民群众的年人均纯收入;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社会建设,为“三区”奠定稳固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二是不断提高“三区”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通过发展国民教育、成人培训教育与成人教育,东部地区对“三区”进行文化支持,奠定“三区”的软实力基础。三是加强“三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三区”共产党人的改革发展能力、领导能力和服务能力。四是整合“三区”的资源,激活资源优势,加强“三区”的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认真组织实施“三区战役”,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收官战”,谱写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个灿烂辉煌的伟大“乐章”。

1979年小康社会建设起步时,国家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000亿美元,国家财政收入是1146亿元人民币;农民当年人均年纯收入是134元人民币,平均每月11元多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当年人均343元,平均每月29元多点。党的十八大确定,到建党一百周年,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都比2010年翻一番。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16万亿—19万亿美元,国家财政收入要达到22万亿—25万亿元人民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要达到140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性年收入要达到4万元。实现这些目标,比1979年增长100多倍,让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有更加稳定的社会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政治清明、法治社会、文化昌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文明的社会。

二、在“决战小康”中启动“逼平战役”

在“决战小康”的战略大决战中,悄悄启动“逼平”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战役,是这场战略大决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迈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一步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

从2015年到2021年建党100年,中国共产党将组织一场影响深远的“战略大决战”。这场战略大决战将由“三个战役”构成。第一个是“决战小康”战役,主体上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第二个是“三区”战役,最后完成“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第三个战役就是在2015年同时启动“悄悄逼平”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战役,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实现的目标是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接近或“逼平”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水平。

到建党100年,中国实现接近或“逼平”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是极其可能的。中国今天的国民生产总值折合10万亿美元,到建党一百年,平均每年增长7%;美国现在是15万多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2%;到2021年,中国和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基本持平。

1979年时,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是2.6万亿美元,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折合1000亿美元,相差26倍。美国制度、美国实力、美国文化把一部分中国人“压晕了”,于是“崇美”、“西化”和“愤青”、“仇美”,再加上“学美”、“抗美”、“创新”三方发生激烈“博弈”与“对冲”。这些,构成了中国思想文化战线30多年里深层次较量的主旋律和基本风采。中美的博弈在悄悄改变,20年后的1999年,新中国建国50年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1万亿美元,当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是9.6万亿美元,相差近10倍。进入21世纪,中国人以大进军的步伐前进,2011年和美国只相差1倍。2014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10万亿美元,和美国相差5万多亿美元。从当年的26倍到现在的不到1倍,只要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沉住气,经济总量超过美国迟早会实现。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中国只有600万大学毕业生、老百姓搞现代化建设的科技素质几乎是“零”起步。现在我们有6000万大学毕业生和8亿日益提高科技素质的劳动者、日益提高的技术装备水平,日益提高的产品质量和日益创新的环境,中国的前途是光明的。

第三节 全面认清和牢牢把握中国的战略机遇期

一、悄悄迎接经济社会发展中心的到来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随着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向以中国和印度为基点的东亚地区转移,当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更应当为21世纪的人类文明殿堂贡献出最壮丽最辉煌的“中国史诗”。

世界第一次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在西欧,以英、法、德三国为代表。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发展基础上,中经18世纪8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19世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在西欧形成。遍及全球的殖民侵略和西欧文化的复兴与繁荣是其基本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产生于这一时期。世界一流的经济产生了世界一流的理论、一流的文化和深远的文化影响。

世界第二次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在美国和苏联。本来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可以使整个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共同繁荣。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冲突,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开始转移。美国通过罗斯福的改革新政和利用两次世界大战发横财的机遇,成功地迎接了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向美国的转移。苏联以列宁、斯大林为代表,胜利地赢得了两次世界大战,同时创造了经济、科技与文化的辉煌。斯大林之后的后继者由于一系列的复杂因素,一步步走进了死胡同。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机遇,扬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风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经济发展规模达到了世界第二位。印度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起步发展,也呈现了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中印两国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迎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向亚洲地区转移的基础。

美国“9·11”事件之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历史地向以中国和印度为基点的亚洲地区转移。风水轮流转,西欧和美国各领风骚100年,21世纪极有可能是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大国承接世界经济中心新的100年。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能否挺立潮头,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和大政方针,成功地迎接世界经济发展中心的转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世界经济发展中心,有两个基本问题需要研究。一是经济发展是实力,是火车头,是“牵引机”,“牵引”世界经济发展。二是发生“牵引”影响的是文化。西欧当年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但真正影响世界的是文化。美国对世界的长久和深远影响,也是文化和价值观念。因此,中国迎接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就遇到了一个文化强国问题。

世界一流发展规模的经济,客观上就要求必须创造世界一流的文化。中国人民应勇于挺立潮头,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的文化新创造,为21世纪的人类文明殿堂,书写出最壮丽最辉煌的“中国史诗”。

19世纪第一次世界经济社会中心的发展中,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一个是资本主义文化,一个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两种文化都发生影响,并且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走。第一次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时,一个中心转移到了资本主义的美国,另一个中心则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的苏联。而且两种文化既相互斗争,同时又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整个20世纪,实质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两种文化的较量。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到东亚地区,必然还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两种文化的继续较量。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激烈竞争将长期伴随近代以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已经到了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接近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在过去60多年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把改革开放的新30年建设好,创造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辉煌,迎接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做出无愧于时代的社会主义灿烂文化的新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体现在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要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的传承与创新,对新中国60多年来的伟大实践进行文化结晶,对改革开放新30年的伟大新实践不断给予伟大的文化新创造,我们就一定能在改革开放的新30年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灿烂辉煌的中国梦。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30年,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伟大的“红色文化”。1949—1979年社会主义建设计划经济时期的30年,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和一个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与工业体系,在十分的艰难曲折中建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基础。1979—2009年的改革开放第一个30年,中国人民把中国的经济规模发展到世界第三位。改革开放新的30年,只要我们继续坚定地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旗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借鉴吸收的方针,科学地借鉴吸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精华,借鉴吸收美国日本资本主义文化的精华,借鉴吸收我们在发展中需要的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传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创新我们的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并把这些和中国人民新30年的每一步奋斗相结合,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创造力,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不断谱写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新篇章;坚持5年胜利实施一个执政纲领,10年迈上一个新台阶,30年迈三个台阶,我们就一定能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的新创造,就一定能成功地迎接世界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科学把握中国220年的社会转型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220年社会转型的三大转型期。

站在21世纪的历史视野分析中国,近代1839年以来的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有一个大约“220年”的转型期,这是我们判断时代发展方位的逻辑起点。

这一转型期,分为前后两个“110年”。前“110年”,即从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其基本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后“110年”,即从1949年到2059年,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是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文明富裕”的中国梦。

在这220年的社会转型期中,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进一步分析这“220年”的中国转型,实质是从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传统的中华民族到现代中华民族艰难的转型。

从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的转型,是从“中央集权政治”到“民主集中制政治”的历史转型,即从“皇帝当家作主”到“人民当家作主”的转型。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是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到现代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之文明社会的转型。从传统中华民族到现代中华民族的转型,应当是从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三纲五常”为主流价值体系的“知书达理”的民族,到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道德基础的“文明创新”的中华民族的转型。

可以说,从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反对“黄赌毒”文化开始,就揭开了中国“220年”转型的序幕。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代表了鸦片战争时期文化开始转型的主流观点。晚清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则代表了中国第一代国有企业——“求强求富”“官办企业”诞生时期的文化态度。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标志着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进一步。孙中山先生的“民主共和”和“三民主义”理论,则代表了旧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顶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期,提出了“打倒孔家店”,举起了“科学、民主、新文化”的大旗;后期,马克思主义的转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领导舞台,成为中国新文化发展的主流。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命题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对待西方外来文化,如何对待中国人民的新创造,才有了一个正确的解决途径。

新中国建立后,因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只有近70年时间,而中国传统文化5000年的博大精深,西方近现代文化300年的厚重,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外来近现代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进步与反动,腐朽与落后等各种文化力量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激烈的“对冲”。因此,从1949年以来至今,一直存在着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外来文化三者之间,进步与腐朽落后,“西化”与“中国化”的激烈的矛盾冲突。文化方面的成就与挫折,经验与教训,也主要反映在这三者之间的复杂矛盾冲突中。

在从1839年以来的岁月里,从中国男人剪掉“长辫子”,脱掉身上长袍马褂,打倒政治上的“下跪文化”,女人放弃“缠足”;从“中山装”、“旗袍裙”到当代“正装”、“休闲装”与“短裙”;从“古道西风瘦马”到当代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运输;从古代神话里的“千里眼、顺风耳”,到当代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中国人民在百折不挠的奋斗中,国家在一天天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总之,从“熟人社会”,到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人社会”,发生在每个中国人的身上,人人都在变,而且越变越好。放眼未来,我们应当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地完成后40多年的转型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走过的170余年的道路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人民的奋斗中洗尽铅华,西方外来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奋斗中大浪淘沙,中华儿女创造的新文化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破土成长。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外来文化、中华儿女的新创造,在这170余年里,始终交织在一起,缠斗在一起,相生相长相克在一起。优秀的文化在凤凰涅槃中重生,反动的、腐朽的在文化的大浪中淘沙,中国的新文化在千回百转中艰难前行。

文化必须和综合国力相适应。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规模,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位。在未来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将可能达到世界第一位。世界第一位,是历史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也必须努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因此,今后半个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既神圣又艰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放眼“220年”的中国社会转型,封建社会的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产生了与之对应的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以“忠君、爱国、仁义礼智信”为基点的传统主流文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以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为基点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需要建设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于中国人民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新的传播方式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放眼“220年”,充满了艰辛、曲折、痛苦、挫折与奋起。过去的170年,是今后50年奋斗的基础。我们中国人民应当满怀信心地迎接未来的挑战,献身于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未来的伟大新探索,胜利地完成中国两百年转型的神圣使命,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思考题

1.怎么理解中国梦?

2.两个一百年是什么关系?

检测题

一、填空题

1.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要实现的目标是______。

2.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要实现的目标是______。

3.四个全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______。

二、选择题

1.1978年召开的党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A.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B.十一届六中全会

C.十一届三中全会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A.执政能力

B.领导水平

C.人心向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