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淳德全道不得病
- 黄帝内经选讲(精装)
- 钟永圣
- 2211字
- 2018-11-08 11:18:08
——《黄帝内经选讲》自序
我小时候身体多病,父母亲朋没少操心。自己三十六岁以前,也怀着一个天真的幻想:什么时候人类医学“进步”到可以“消灭”疾病,那该多好!谁知道三十六岁时,在深入研读中华传统经典特别是《黄帝内经》之后,我才明白:疾病的问题,在中华文化里,在理念上早已经解决了。
我也很清楚,这一结论在时下很多人看来,不但“不科学”、“不靠谱”,甚至是需要嗤之以鼻的狂妄无知。然而,我要强调的是,这是“我”真实的体会。
2009年之后,如果让我选一本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我就会选《黄帝内经》。最直接的理由就是它解决了人类怎样生活才能少得病乃至不得疾病的问题。当然更加“文化”的理由是:《黄帝内经》最深刻、最明白、最可验证地阐明了“天人合一”观,这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
按照《黄帝内经》揭示的道理和原则指导生活,人可以少得病或者不得病,或者说,得病的概率趋近于零。根据高等数学的解释,“概率为零”不意味着事件绝对不发生,有可能发生,但是可能性极小。这是什么概念?对人来说,这是人间最大的一本经济账!无病无恼地活过一生,不但不用花钱,还不用遭罪,不用面对当今的所谓“医患关系”问题,使生命的价值和效率极大地提高,是一门彻底的“人生经济学”。历史记载,黄帝119岁“成而登天”,老子至少160岁以后“不知所终”,孙思邈140多岁才“仙去”,陈抟119岁在华山“化形而去”,吕洞宾“百岁童颜”,张三丰276岁以后“不知所终”,都是明证。
但是,由于世上大多数人喜欢“求人”,不喜欢“求己”;喜欢有病了“看医生”,而不喜欢在没有病之前通过每日合乎自然生理规律的修行(不是现代流行的“锻炼”,如果锻炼不当,那反而是快速消耗生命能量的速衰、速老甚至速死的方式)以使自己免于得病。恰如经中所言:“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不亦晚乎?”所以,《黄帝内经》留给我们的这个“不得病”的福利,很少有人享受到。因为要想得到“不得病”这个结果,就必须自己在生活中时时种下不得病的种子,用《黄帝内经》的指导原则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除了这五个方面,还要注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这样才不会患病,即所谓“病安从来”?
我以这几条标准审视自己,并观察周围的人,发现绝大多数人是违反这些自然规律的。比如,现代大多数人连“阴”、“阳”是什么都不理解,自然不可能时时效法,流行“夜生活”,贪黑熬夜、起居无常就是明显违反“道法自然”的例子;“和于术数”就像弹琴要“靠谱”一样,如果把握不好生命运转的数理节奏,那么身体的运行规律始终是混乱的,怎么会不得病?怎么会有健康?健康是秩序的结果。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是大家饮食不但很少有节制,反而更多地是暴饮暴食,不顾身体的阴阳平衡,也不知道食物的温、热、寒、凉、平,快意于感官之乐,任性于口腹之欲,暴殄天物尚在其次,自戕生命在所难免,怎么会不得病?;精神涣散,妄思妄行,不知清静恬淡是涵养生命能量的必要前提,神驰意动,魂不守舍,怎么会不得病?
明白这些自然规律,就叫“明道”;践行这些自然规律,就叫“有德”。不悖道、不缺德,就没有病。“缺德”在上古中华传统中不是骂人话,没有褒贬的判断,只是陈述一个事实:没有彻底觉悟明了,没有福慧圆满,在道德上还有缺憾。悖道缺德不但会感染疾病,其本身就是一种病。所以要想健康长寿,首先必须要行道、积德、亲仁、笃义、守礼。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一语道破伦理和生理贯通的“天机”: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在我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过程中,这是“石破天惊”的一句话。
在没有现代化设备的上古时代,《黄帝内经》能够把“人”的内部结构和五脏六腑功能揭示得十分清晰,实在令人惊叹!被约定俗成地看作是中华上古医学最系统、最完备的理论典籍。但是可能绝大多数国人未曾想到,它不但是医民的圣经,还是经邦济世、管理国家的宝典。在《黄帝内经》中,针对身体心灵“治未病”,和针对国家社会“治未乱”,是一以贯之的同一道理。这就是中国古代“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文化传统的应用典范。“主明下安”四字说清楚了国家经济管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挑明了经济管理的运作机制,并使政府和市场不再人为地分离,真正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被西方经济学奉为鼻祖的亚当·斯密最杰出的理论贡献之一就是论述了分工对经济效率的作用;被西方人奉为“管理学大师”的德鲁克被学者认为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分工”、“组织”、“功能”和“企业是社会的一个器官”,可是,他们哪一个人的论述跑出《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所揭示的“十二官不得相失”的道理了?许多现代学者诚可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周代的“成康之治”和汉代的“文景之治”都是采用“黄老之道”的结果,社会形态会变化,可是社会形态背后的“道”不会变化,中国人为什么不重拾“德治与法治兼善”的中道传统?为什么不复兴中国传统经济学和管理学?这不但可以最大可能地让人民少得病乃至不得病,而且可以让国家少发生经济危机乃至不发生经济危机。
“非其人不传,非其真不授”,是《黄帝内经》的教授传承的原则。得到《黄帝内经》的人,背诵《黄帝内经》的人,都未必是那个“对的人”,唯有至诚奉行的人,才是“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行过《黄帝内经》,方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钟永圣
于中国善财书院九绿金顶轩
黄帝纪年四七四九年九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