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手册
- 邵明 曾宪顺 王明祖编著
- 8109字
- 2020-06-25 21:54:15
二、蘑菇病害
(一)非传染性病害
1.蘑菇畸形病
常见的畸形菇有以下几种类型(图8):
图8 蘑菇畸形病部分症状(仿郑其春)
1.正常蘑菇 2.菌盖不规则 3.菌盖歪斜 4.盖小柄粗 5.盖小柄长
(1)菌盖生长不规则。菌盖向一边歪斜伸出;菌盖表面凹凸不平;菌盖不圆;菌盖表面有水锈斑。
(2)菌盖小或薄或菌柄异常。菌盖小而柄长;盖小而柄粗;盖薄而柄长。
(3)菌柄髓部形成白色空心。
(4)子实体在覆土底层或培养料内形成,迟迟不出菇,出的菇根很长,形似地雷,故称“地雷菇”,地雷菇外观很脏。
(5)柄细盖薄,提早开伞。
发生原因:
(1)覆土的土粒粗大,土质硬,常造成菌盖生长不规则。
(2)培养料内混有泥土而且过湿,导致在覆土下层和料中形成菇蕾,而成为地雷菇。
(3)在蘑菇旺产期,房内湿度低,土层干燥,迅速生长的子实体得不到充足的水分,则菌柄髓部变白甚至中空。
(4)喷水后通气不及时,房内湿度大,水珠凝在菇盖表面,形成水锈斑。
(5)菇房温度高于23~25℃,且不通风,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3%,形成盖小柄长的畸形菇;当温度低于12℃时,或受药物影响,则又产生盖小柄粗的畸形菇。
(6)气温变化大,昼夜温差达10~15℃,或冷空气袭击使菌盖与菌生长不平衡,造成幼菇早开伞。
防治方法:
(1)选用优质覆土,粗粒大如蚕豆,适时通气喷水,可防治菌盖不规则和地雷菇产生。
(2)出菇期控制房内温度12~16℃,湿度为85%~90%,经常通风换气。
(3)在黄豆大的菇蕾期,100千克水中加5毫升“喷施宝”,每周喷1次,有防病增产作用。
2.菌丝徒长
症状:菇床覆土以后,蘑菇绒毛状菌丝持续不断往细土表面生长,严重时密集地块状不透水的菌被或称菌皮,推迟出菇或始终不产生蘑菇子实体。严重影响蘑菇产量。
发生原因:
(1)菌种原因。制种时,如果母种菌丝为气生型菌丝;转管时又将生长旺盛的气生菌丝移到腐熟过度、含水量达60%以上的培养料中制备生产种;菌丝在瓶口上部生长过浓,甚至密集成块;这样的菌种到菇床后,容易徒长。
(2)菇房不通风,温度22℃以上,相对湿度达90%以上,菌丝会徒长。
防治方法:
(1)制原种时就挑选半基内半气生菌接种。
(2)出菇期菇房温度控制在13~16℃,喷水适当,并加大通风,降低菇房相对湿度。
(3)如果菌丝已出现徒长,较轻的,重新覆一层土,早晚喷水;如菌被已成片发生,用刀或齿耙划破菌被,同时加大通风,降低空气湿度;如果菌被中有生长不良的菇蕾,用竹签在菌被处插小孔洞若干,以加强通气,促使菇蕾健壮生长。
3.死菇
症状:菇床上菇蕾变黄、萎缩而死亡,严重时成批成片死亡。
发生原因:
(1)秋菇出菇前期房内温度连续数天高于23℃,或春菇出菇后期温度超过21℃数天,加上房内不通风,缺氧。
(2)出菇前菌丝生长过快,出菇部位过高,土表面形成的子实体过多,会有部分小菇死亡。
(3)采菇时操作不慎,损伤了周围小菇,导致死亡。
另外,农药过量也会造成幼菇死亡。
防治方法:
(1)出菇期将房内温度控制在16℃左右。
(2)春菇后期加强菇房温度监测,防治高温袭击。
(3)防止菌丝长出土面,压低出菇部位,以避免出菇过密。
(4)防治病虫害时,避免农药造成死菇。
(二)传染性病害
1.湿泡病
别名疣孢霉病、湿腐病、水泡病、白腐病,是世界性普遍发生的病害。
症状(图9):病菌侵染蘑菇后,发病症状可分为四大类:
图9 蘑菇湿泡病
1.单细胞分生孢子及其分生孢子梗 2.双胞分生孢子 3.未分化的病菇
(1)蘑菇菌丝在土中形成菌索时被侵染,在菇床表面形成一堆堆白绒丝状物,渐变黄褐色表面渗出褐色水珠,最后在细菌作用下腐烂,发出恶臭。
(2)在子实体原基分化时被侵染,则形成组织块,初期白色,后变黄褐色,表面渗出褐色水珠、腐烂。
(3)在子实体分化结束后被侵染,表现为畸形,菇柄膨大,菇盖变小,菇体表面附有白色绒毛状菌丝,后变褐,产生液滴。
(4)在子实体生长中后期被侵染,仅子实体表面出现白色绒毛状菌丝,后期变为褐色病斑。蘑菇一生中以幼菇蕾最易受侵害。
病原(图9):蘑菇湿泡病由疣孢霉侵害所致,主要为菌盖疣孢霉。菇床上菌丝灰白色,疏松,气生菌丝发达。典型的分生孢子(亦称厚垣孢子)卵形,双孢,基部细胞较小,无色,光滑,半球形,壁薄;顶部细胞球形,褐色,壁较厚,表面具瘤状突起。病菌生长初期,还可能形成单细胞、椭圆形、无色的分生孢子,着生于轮状小梗顶端。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酸碱度分别为6.2和6.0。病菌主要危害蘑菇,也能危害平菇、草菇、银耳和灵芝等。
发病条件:病原菌平时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多半由覆土带入菇床,培养料也可以带菌,另外,分生孢子可以通过喷水,或随气流、昆虫传播引起再侵染。覆土中病菌孢子越多,发病率会越高;在菇蕾形成期,温度达17~26℃,湿度大,极易发病。
防治方法:
(1)覆土消毒。覆土上床前,每立方米土用36%甲醛500毫升,加水10千克喷洒后,盖塑料薄膜封闭1~2天,或喷洒5%甲醛后封闭1~2天。覆土上床后出菇前,在床面喷雾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多菌灵600~800倍液,每2周喷1次,连续喷2~3次。
(2)降湿降温。发病初期立即停止喷水,加大房内通风,降低湿度,温度控制在15℃以下,再喷1%~2%甲醛液,或50%多菌灵600~800倍液,会取得良好防治效果。
(3)及时清除病菇和病土。用过的工具用1.6%甲醛消毒。
2.干泡病
别名轮枝霉病、褐斑病、干腐病。
症状(图10):菇蕾形成初期受害,不能形成蘑菇,而是形成一团灰白色菌丝组织块。其直径可达2厘米,质地紧密干燥,不腐烂,无臭味;蘑菇子实体形成后受害,造成畸形菇,菌柄基部加粗,形如葱头,有时脱皮,菌盖歪斜,病菇上生一层细细灰白色菌丝。病菇变褐,干燥而不腐烂。已分化完全的子实体受害,通常在菌盖顶部长出丘疹状小凸或菌盖表面出现1~2厘米直径的褐色斑,中央凹陷,湿度大时,可见灰白色霉状物。切开病菇,内部黄褐色,干燥,皮革质,具弹性。该病危害蘑菇后,没有褐色汁液和无臭味能区别于湿泡病,褐色病斑的深色和无色光泽的特征又区别于细菌斑点病。
图10 蘑菇干泡病
1.病菌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2.未分化的病菇 3.菌柄脱皮的病菇
病原(图10):蘑菇干泡病由真菌中几种轮枝菌引起,主要种是真菌轮枝霉和蘑菇轮枝霉,该菌主要危害蘑菇,同时也危害平菇、草菇、银耳等。病菌的菌丝有隔,无色,分生孢子梗轮状分枝,一般有2股轮层。顶部的小梗呈瓶状,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近圆形、椭圆或卵形,无色或淡色,其表面具黏液可附在尘埃、螨类和废料上传播。病菌还以菌丝休眠态在无寄主条件下存活较长时间。22℃温度和5.3~7.2酸碱度条件最适病菌生长。
发病条件:病菌广泛存在自然界多种有机体内,覆土、昆虫、空气等可以将病菌传到菇床,引起发病。新形成的分生孢子随溅水、床面流水传播引起重复侵染。干泡病在菇栽培的各种条件下均可发生,其中温度在20℃以上,湿度达到90%~95%时,发生最快而且容易流行。在上述适宜条件下,蘑菇从感病到畸形菇形成只需10天左右,菌盖现病斑只要3~4天;菇床内害虫和螨密度大,会增加传病机会,加速病害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
(1)覆土消毒。参照蘑菇湿泡病中消毒方法。有条件的地方,覆土也可以用70~75℃蒸汽消毒30分钟。
(2)培养料消毒。主要是实行二次发酵,即将培养料堆制2次,每次使料内部温度达到60℃左右,维持6~12小时;另据报道,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研制出一种“增温剂”。将增温剂拌入经预湿过的稻草和辅料中,直接上床覆膜发酵,不加热也不翻堆,7~8天不仅达到与2次发酵相同的优质料标准,还增产21.87%。
(3)化学防治。清除病菇后,用50%多菌灵600~800倍液向病区喷药。当病菌对多菌灵、苯菌灵等产生抗性时,改用百菌清800倍液有很好的防效。
3.软腐病
别名蛛网病、霜霉病、湿腐病。
症状(图11):病菇上长出粗糙菌丝如蛛网,进而造成病菇软腐。病菌能危害任何发育阶段的蘑菇。发病时通常在覆土表面形成近圆形的白色菌丝斑,并由此向菇体蔓延。蘑菇受害,最先是柄基部发病,再向菇盖发展。菌盖病斑初呈水渍状不规则形,后被菌丝覆盖,逐步变褐发软,稍一触动便倒伏。有时病部出现粉红色菌丝垫。
图11 蘑菇软腐病
1.病菌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2.软腐状的病菇
病原(图11):病菌主要为树枝状葡枝霉,该菌也侵害平菇,属真菌性病害。菌丝无色,絮状。分生孢子梗顶端形成轮状分枝的瓶状小梗。分生孢子多数双胞,少数3细胞,卵形或长椭圆形。无色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20℃以上的温度,100%的空气相对湿度最有利孢子发芽;适宜病菌生长的酸碱度为3.4;蘑菇菌丝体能刺激病菌孢子发芽。
发病条件:树状葡枝霉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通过覆土、蘑菇孢子和菌丝碎片、操作者传入菇床,第一潮菇出现时,即引起子实体发病。病菌覆土和病菇上形成大量分生孢子,通过溅水、水流和采菇者传播进行再侵染,同时覆土表面的菌丝不断生长扩展,也导致更重的发病。用菜园土作覆土的,一般发病较重;在菇房内,相对湿度越高,或覆土含水量越大,发病会越严重。
防治方法:
(1)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条件。管理中用2%石灰水喷洒床面,使酸碱度维持在6.5~7,适合蘑菇菌丝生长而不利病菌生长;在蘑菇发菌期,把房内的相对湿度控制在68%~70%,以促使菌丝生长;在子实体发育期,湿度则保持80%~90%,这样也不利于病菌生长,因为病菌生长的最适湿度是100%。
(2)清除病菇。一旦发现病菇,立即摘除,并淋药消毒病菇周围的覆土,或撒食盐覆盖病区,以防病菌扩展。
(3)化学防治。菌盖发病时用药,一般用药1次。可用药剂:50%多菌灵8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
4.菌盖斑点病
别名丝枝霉病、褐斑病、凹斑病。
症状(图12):病菇菌盖上生浅褐色至暗褐色近圆形稍凹陷的斑,直径可达1厘米,菌肉发生溃烂。有时病斑上有裂纹。高湿条件下,病斑表面可见灰白色霉状物。
图12 蘑菇菌盖斑点病(仿郑其春)
1.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菌盖上病斑
病原(图12):菌盖斑点病由丝枝霉侵害所致,主要种为蛛网丝枝霉和白丝枝霉,属真菌性病害。食用菌栽培中,蘑菇受害最重,平菇、香菇、猴头菇的子实体也可以被害。病菌菌丝无色,有时形成菌丝束。分生孢子梗瓶形,单生、对生或轮生。分生孢子卵形或椭圆形,单胞,无色。
发病条件:病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随覆土进入菇房。受害的病菇上产生分生孢子,随溅水、气流等传播进行再侵染。菇房内相对湿度高会加剧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参照干泡病的防治方法。
5.枯萎病
别名猝倒病、萎缩病、镰孢霉病。
症状(图13):蘑菇子实体受害后,生长发育受阻,色泽淡黄,或停止生长而变成僵菇。菌柄从外向内变成褐色,剖视菌柄,可见髓部呈褐色萎缩;有的病菇菌柄干枯呈棕色,菌盖小,菌柄也短。高温条件下,病菇的菌柄基部可出现白色菌丝。有时床面上出现大范围迅速生长的微白色絮状菌丝体,并能维持微白色一段时间或变成粉色或黄色。
图13 蘑菇枯萎病(仿刘克均)
1.病菇症状 2.病菌的2种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
病原(图13):蘑菇枯萎病由真菌引起,主要是尖孢镰刀菌和茄镰刀菌。病菌寄主范围很广。在食用菌中,主要危害蘑菇、平菇和银耳的子实体,同时也是食用菌制种中常见的竞争性病害。平菇幼菇患病后,生长停滞,变成黄褐色萎缩,最后枯萎死亡。在银耳上以接种口发生较多,造成不出耳或出耳后不开片,致使子实体枯黄萎缩而死。病菌在马铃薯凉脂培养基上的初期菌落为白色,逐步演变成为黄色或浅褐色,常产生粉红色、紫红色或黄色色素。分生孢子梗单生或集生成分生孢子座。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3~5个隔膜,无色。小型分生孢子1~2隔膜或单细胞,椭圆形或卵形,无色。另外该菌还形成厚垣孢子。
发病条件:镰刀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寄主也多,危害蘑菇的病原菌最初主要是培养料覆土带进菇房,到床面后,条件适宜时,就侵染子实体引起发病。病菇上产生的分生孢子,由气流和水滴传播引起再次侵染。菇房内通风不良、覆土太厚时,遇高温、高湿条件就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新鲜、干燥的培养料,并进行二次发酵处理,每次使料内温度达70℃,并维持12小时。也可以用药剂拌料,方法是:将长杆培养料截成0.4米长的小段,用2%氢氧化钙泡36小时,捞起冲洗,使酸碱度变为6.5~7,含水量70%~75%,再在30~50℃下堆制48小时。培养前喷入1%氢氧化钙水液或者4%次氯酸钙水液。推制结束后,散温至18~23℃上床播种。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清除病菇后,喷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
6.锈斑病
别名托拉斯假单孢杆菌病、细菌性褐斑病、斑点病。
症状(图14):蘑菇受害后,菌盖上形成黄褐色似铁锈的病斑,其大小不一,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整齐,中央稍凹,一般不侵害菌褶,只限于菌盖表皮。在湿菇上,病害发展迅速,病斑变成巧克力色且有黏液,并发出较强的臭味。湿度小时,病斑可能干枯而裂开,形成不对称的菌盖。菌柄也偶尔受害产生纵向凹斑。
图14 蘑菇锈斑病(仿郑其春等)
1.病原细菌 2.病菇菌盖上病斑
病原(图14):该病由托拉假单孢杆菌侵害所致。主要是蘑菇和平菇受害。细胞短杆状,一端或两端生1根或多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在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乳白色,稍隆起,表面光滑,边缘整齐。
发病条件:病菌广泛存在于各类土壤和水中,一旦被带到菇床,就会发病,栽培中人工喷水、床内的蝇、螨、线虫等传播病菌导致再侵染。早春栽培中,培养料和覆土的酸碱度达到5.5~6发病,温度达20℃以上,湿度85%以上,酸碱度5.5时,发病严重,特别是菌盖表面较长时间保持一层水膜的条件下,病害会暴发。
防治方法:
(1)净化环境。菇房壁、地面、床架等均用漂白粉消毒:500克漂白粉加入75千克水中喷洒。
(2)控制料层和土屋酸碱度。培养料和覆土进房前把酸碱度调到7.5~8;用石灰把床面喷水的酸碱度调至7.0~7.5,从而使料层和土层的酸碱度长期保持在6.5~7.5;发病初期,用酸碱度为7.5~8的熟石灰水尽快地将土层的酸碱度调至6.5以上,并加强通风(根据苏毓输,1991)。
(3)药剂防治。发现病菇时,立即摘出,加大通风,把湿度降到85%以下,再向病区喷药。下列药剂有效:漂白粉600倍液;0.1~0.2微克/毫升浓度的链霉素或四环素溶液;5%石灰水清液,或在病区撒一层石灰粉提高酸碱度,对控制病害发展很有好处。
另外,假单孢杆菌与蘑菇锈斑病菌相似,它主要有蘑菇假单孢杆菌和菊巨假单孢杆菌。它们侵害蘑菇的菌褶。病菇初期是菌褶退色,发育不良,进而出现腐烂的褐色小区,病区内有液滴(含有许多细菌),故称为蘑菇菌褶滴水病。蘑菇滴水病的病菌形态、发病条件和防治方法与蘑菇锈斑病菌及所致病害相似。
7.病毒病
别名法国蘑菇病、顶枯病、菇脚渗水病、褐色蘑菇病。
症状(图15):蘑菇菌丝受害,变成褐色,生长慢,菌丝量减少,发菌不均匀;菌丝进入覆土后,30~90厘米范围内不形成菌落,有时菌丝可以露出土面,但很快就消失,不形成子实体,偶尔形成子实体,也是很小或长到蚕豆大小时就死亡。受害稍轻的可形成畸形子实体,如菌盖很小而柄膨大如球;或有半圆形菌盖,菌柄上粗下细;或菌很长并向一侧弯曲;或提早开伞。病菇常呈褐色的水渍状或裂柄,进而腐烂。
图15 蘑菇病毒病
1.病毒颗粒 2.柄呈桶状的病菇 3.盖小柄长的病菇
病原(图15):蘑菇病毒病由几种病毒引起。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到多种形状的病毒质粒,但以球形和短线形较多。病毒是活体营养生物,只能在蘑菇菌丝内和孢子上生活。
发病条件:病毒病以带毒的蘑菇菌丝和孢子传播和传染。使用带病毒的菌种或菇床上有带病毒的菌丝或孢子是引起病害的主要原因。当健康菌种长出的菌丝和病蘑菇孢子长出的菌丝发生融合时,就染上病毒,新的子实体会发病。由菌种带毒的,发病早,会严重损失产量甚至绝收。由孢子带毒的,对第一潮菇产量影响不大,以后各潮菇随病菇的增多而产量也渐渐下降。在蘑菇生长后期感染病毒的,对产量几乎无影响。
防治方法:
(1)培育无病毒菌种。主要从无病毒感染的菇床上挑选种菇。
(2)预防带毒的孢子感染菇床。接种后最好用地膜或旧报纸覆盖床面,防止带毒的孢子落入床面。
8.细菌斑点病
该病为陆荣延、孔祥君(1984)首次报道的一种病害,症状上也不同于其他细菌病。
症状(图16):最初蘑菇菌盖上产生褐色斑,随着菇体生长,褐斑增大,并深入菌肉,逐步导致整个子实体全部变成褐色至黑褐色而萎缩死亡,在适宜发病的条件下只需3~5天。病菌不危害菌丝体。
图16 蘑菇细菌性斑点病
1.病菇菌盖上大块褐色病斑 2.病原细菌
病原(图16):病原菌为田野黄色单孢菌,菌体杆状,1根端生鞭毛。革兰氏染色为阴性。马铃薯琼脂平板上菌落淡黄色,圆形、光滑,边缘整齐。21~25℃为病菌生长适温,但10℃下可引起子实体发病。
发病条件:病害一般发生在秋菇后期。病菌可随采菇者的接触和喷水传播。带菌的菇床越冬后,春菇不发病或发病很轻。温度达10℃时秋菇开始发病。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病菇。
(2)喷雾0.1~0.2微克/毫升浓度的链霉素、氯霉素或四环素液,防治病害扩散蔓延。
9.线虫病
症状(图17):菇床局部菌丝初期变细,进而死亡,随着病区扩大,培养料成片发黑和湿润,面料下沉,并有刺鼻的腐败味,菇蕾变成棕色而死亡。病区没有蘑菇或只有零星的蘑菇,产量严重下降。
图17 蘑菇床内线虫
1.一种小杆线虫 2.一种茎线虫
病原(图17):线虫病的病原物是线虫。常见的病原线虫是嗜菌丝茎线虫和堆肥滑刃线虫。线虫是小型的动物,为圆筒形蠕虫,由于体小而且无色,一般肉眼难见。解剖镜下能见到头、躯干和尾3部分,以上2种病原线虫以取食多种真菌的菌丝为生,取食方式是以口针刺入菌丝细胞内吸取营养,也可以吞食菌丝碎片。吸来的养料由口针进入食道,消化后残渣由肛门排除体外。线虫有雌雄虫和各龄幼虫。1条雌虫可产卵几十粒到一百多粒,18~28℃下,繁殖1代约2周时间。以上2种线虫主要危害蘑菇、平菇、草菇、银耳、黑木耳、毛木耳、凤尾菇、金针菇等多种食用菌。
还有一类小杆目线虫,以腐烂物为食,一般不视为病原线虫,称之为自由生活类群的线虫,但当数量很大时,活跃的线虫在蘑菇培养里造成蘑菇菌丝生长零乱,出菇不良,也直接引起减产,同时线虫的代谢物又是一些细菌孳生和繁殖必需的养料,这样促使了竞争性真菌病和细菌病的发生,造成恶性循环。这类线虫也是不允许进入菇床的。近些年来,不少人已把小杆线虫与蘑菇病害联系到一起。
发病条件:牛粪、稻草、甘蔗渣、棉子壳中都可能有线虫或者卵,这类物用作培养料,如果堆制发酵不好,线虫就进菇床进行危害;未经消毒的覆土也会把线虫带到菇床,用山(塘)水喷雾、归菇房、菇床都是线虫侵染的来源。菇床上的线虫因营养丰富得以迅速生长繁殖,含水偏高的培养料有水膜存在,极利线虫的蠕动和造成严重危害,当环境不适宜时,线虫在干燥条件下能存活较长时间,成为下期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
防治方法:
(1)高温处理培养料。进行常规的堆制和二次发酵,能杀死料内的线虫及其卵。
(2)科学用水。管理中控制培养料含水过高,一切用水最好用自来水,不用山水、塘水。
(3)作好卫生防治。一旦发现线虫,立即清除病区及其边缘看来是健康培养料;一季菇结束时,培养料、菇箱、菇床床板55~60℃下处理10分钟,以杀死线虫。
(三)蘑菇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蘑菇从制种、栽种、直至收获前夕都会受到有害生物的侵害、干扰及不良环境影响,患不同类型的病害,对病害的防治方针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
(1)参照平菇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2)作好覆土消毒。从未用过蘑菇废料的地里取土。选好的覆土堆放,用塑料薄膜封闭,通入蒸汽消毒,使温度在60~65℃下3~4小时,或每立方米土用5%甲醛10千克液喷洒,封闭1~2天,再上床覆土。
(3)加强播种后的管理。接种后的菇床管理主要是:1控制温度。接种后约2周时间为发菌期,适宜的料温是24℃,到出菇期则要把料温降到18℃左右;2科学用水。一切用水要保持清洁,喷水也要促控结合,覆土后前期轻喷和勤喷,保持相对湿度在60%左右,以抑制病菌发生。快到出菇期时,重喷出菇水,使房内相对湿度达到85%~90%。
(4)及时清除蘑菇残体。在一季蘑菇结束时,应清除一切残体。在生产季节中,一旦发现病害,立即清除病菇及病区培养料,集中烧毁,同时停止喷水,并对病区及周围蘑菇喷洒化学药剂作进一步防除。如果是真菌病,可用多菌灵或甲甚托布津,用链霉素、氯霉素等控制细菌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