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生态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研究
- 李军
- 16字
- 2020-06-25 22:42:50
第2章 生态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理论支撑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0世纪50年代,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人们开始对增长产生疑问。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发表了著作《寂静的春天》,它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70年代罗马俱乐部、丹尼斯·L·米都斯博士研究小组发表了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报告指出了全球面临的问题,如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由此明确提出了“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在这样一些讨论及反思中逐渐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得到全世界的共识。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1987年,受联合国委托,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WECD的成员们,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在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和模式,意即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人,并可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次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把发展与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使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了行动。可持续发展不是简单的原则,而是一个观念、政策和措施。
瑞典经济学家Gunnar Myrdal在1974年指出,发展在整个系统中如同一个向社会系统高端运行的运动,在这个运动中人们可以观察到环境条件与变化的因果循环累积效应关系。这就提出了一个关于发展的评价标准的问题。一个国家量的增长的标准过去只是被认为是一种经济增长,其中衡量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由于不考虑质量及财富的分配,这个指标作为发展目标而受到了批评。国家发展质量的进步成为目前大多数研究的目标,作为发展的衡量标准不再是国内生产总值,而是倾向于在传统的经济标准中增加了人、社会及环境的标准。发展经常是一种复杂的想象,同时是数量、质量多维度的,尊重人类和自然界调节机制,以此作为发展的依据,就是可持续的发展。
概括起来,可持续发展是由三个可持续发展共同作为支柱,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样也是由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在确定这个发展观念之后,将它作为发展的措施那就是在尊重未来及经济限制中追求社会进步和生活质量。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念的一大进步,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宏观的目标,它建立在从数量到质量转变的进步观念基础上。
2.1.2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理论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高消耗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问题,人们已经开始充分体会到全球气候变化以及能源安全的威胁,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
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8年7月,日本北海道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英国2008年年底将低碳规章法律化,此法案要求国内排碳量2050年前减少80%(以1990年为准),中程目标为2020年前减少26%到32%。英国也是第一个定出实质减碳目标法律化的国家。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 LCE)是指一个经济系统只有很少或没有温室气体排出到大气层,或指一个经济系统的碳足印接近于或等于零。由此可让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避免剧烈的气候改变,减少恶劣气候令人类造成伤害的机会。
低碳经济实现的途径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低碳的目标。城市是经济的载体,因此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低碳城市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的最直接的表现。
低碳生态城市是在低碳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指运用生态学原理,以社会—经济—自然组成复合生态系统来认识城市,并在城市发展中落实低碳发展模式,以实现复合生态系统平衡制约下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人类居住区。其主要特征体现在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自然、人与社会有机融合、整体协调共同发展的共生结构;以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人类居住区。
2.1.3 城市生态学理论
城市生态学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1925年提出的。城市生态学是使用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城市的学科。将城市视为外部环境和聚集在城市中人口的生活支持系统。研究城市或城市化环境下人类活动与其物理和生命环境关系的学科。其研究层次可以包括从分子、细胞、个体、社区到城市、城市群乃至城市化区域不同尺度内部和之间的生态关系。具体地说城市生态学是对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将城市作为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来加以观察。当代城市生态学的研究途径之一是从生态系统的理论出发,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结构、功能的平衡,以及它们在空间形态上的分布模式和相互关系。总体上看,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就是探讨和发现城市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规律和机制,重建城市与生态系统平衡关系则是生态城市的目标和任务。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是由生态环境恶化引起,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之一,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样生态城市的研究及建设则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2.1.4 紧凑城市理论
针对西欧一些国家出现的土地资源紧缺、内城衰退与城市蔓延现象,1990年,欧共体委员会(CEC)发布的城市环境绿皮书,(Green PaPer on the Urban Environment)中提出“欧洲城市强调密度、多用途、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组合”是“一种解决居住和环境问题的途径”。由此,西方对紧凑城市理念展开了一场大讨论。
紧凑城市理论涉及了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紧凑城市能够避免城市向其周边迅速扩展,有助于缓解城市开发对周边土地的压力,特别是原有农地的压力,同时可以有效利用城区内部的荒地和闲置地。
紧凑城市的高密度和功能混合使用能够减少人们的出行距离,鼓励步行、骑自行车以及使用公共交通,减少对汽车交通的依赖,降低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危害,达到对城市环境的保护。提倡高密度居住区模式和住宅形式,这种形式将有效降低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紧凑城市是建立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减少汽车交通的能源消耗的理念基础上,同时它对推动市政设施和基础设施供给的有效利用,城市中心的重生和复兴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它被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之一及具体方法加以研究及推广。
也有学者对紧凑城市提出疑问,这些疑问主要在于高密度的城市形态对交通容量及流量、城市污染、历史城市环境容量都有不良影响,高密度的城市形态必然会增加城市建设成本及能源消耗,对生活质量的不同理解也会对紧凑城市产生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这些问题是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矛盾的。
总之,紧凑城市的紧凑程度也就是它的空间密度、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以及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是目前研究的关键,紧凑城市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及理论,它是一个面向以可持续城市为主题的复杂的综合性问题的研究。
2.1.5 精明增长理论
美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因城市郊区化带来的问题,转而借鉴欧洲经验,提出了精明增长的概念。其核心内容是:充分使用城市存量空间,避免城市中心增长而引起城市蔓延;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降低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尽可能地减少生活和就业单元的距离,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对汽车交通的依赖。
“精明增长”的主要原则是:①土地的混合利用,在城市中,通过自行车或步行能够便捷地到达任何商业、居住、娱乐、教育场所等;②建筑设计遵循紧凑原则;③建立住房的机会和选择范围;④建立适合步行的社区;⑤提供多样化的交通选择,保证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间的连通性;⑥保护公共空间、农业用地、自然景观等;⑦创造个性鲜明,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地方社区;⑧利用和发展建成区,提高已开发土地和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降低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压力;⑨做出公平、可预知和符合成本效益的发展决定;⑩鼓励公众参与。
精明增长理论与紧凑城市理论其根本理念是一致的。它们在城市发展及建设上的处理方法及手段上也没有差别。
2.1.6 新城市主义理论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学者彼得·卡尔索普等提出的城市规划设计原则和设计的概念,并且把它们运用到实际的开发项目中。彼得·卡尔索普针对美国城市蔓延所带来的问题,提出发展紧凑社区及城市,终结城市蔓延;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实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政策;提倡和发展可步行的社区,建立多样化的社区模式,这其中包括社会阶层的混合,同时在就业岗位、住宅、商店和社会活动方面具有多样性。
新城市主义是将城市规划一些老原则,如多样性、街头生活及人的尺度,应用到21世纪的郊区,从而建立起一个尊重人的尺度、尊重区域历史和生态、尊重在一个有形社区内对适度和延续性的需要。
由此以上可以认识到,新城市主义理论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响应。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延续深入及实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