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生态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研究
- 李军
- 3996字
- 2020-06-25 22:42:50
2.4 基于低碳理念的混合用地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2.4.1 土地混合使用的定义
土地的混合利用是指在一个街区或社区内具有相互兼容、相互支持的多种功能:如居住、商业、办公等,“通过有目的地对空间和物质进行改造,从而形成兼容性土地和空间用途的混合状态”。道萨迪亚斯认为,人会选择最省力(包括能源)、最省时间、最省花费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这一原则出发,人们希望在同一空间内能够实现多种所需要的功能而无须在空间上移动距离,对混合功能或者空间的混合使用的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天性。事实上,在早期传统的城市中,为便于大量使用的步行交通,城市功能大都是混合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今天重新认识混合用地模式的价值则更多基于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混合街区内多种功能的混合,减少了因功能分区而造成的人们在不同用地间的长途跋涉,并通过就近提供便利的设施,最大程度上减少人们的出行距离。与其他街区相比,采用混合用地模式的街区具有更适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特点。它将不同功能的用地布置在步行尺度的地块内,或是几个相邻地块内,依靠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联系地块内部用地,通过公共交通联系街区内的各地块,从而促进步行、自行车以及公共交通的使用,减少居民的小汽车出行,降低交通带来的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总体而言,混合用地是人类住区的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可不断自我更新和完善的状态,是城市自我生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2.4.2 国内外土地混合用的研究概况
2.4.2.1 国外土地混合用研究概况
国外对于混合使用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仍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研究视角较广,并经历了从研究混合使用的具体开发问题到通过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交通学、社会排异与安全等角度把它作为解决多种社会问题的途径之一的研究历程。同时,目前的国外研究大多是在社区尺度上,这是因为较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在城市化水平稳定度高的大城市中并不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20世纪60年代,规划设计师以及学者们针对功能主义城市带来的城市有机结构的丧失而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进行批判,提出了很多增强城市活力、复兴城市的理论,混合功能或者说土地混合使用的概念也被提出来,1977年国际建协大会通过的《马丘比丘宪章》进一步促进了混合功能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对于这一概念美国、日本的规划界都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实践方面也得到了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开始研究以公交为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核心的理念是将工作、服务和居住集中到由公共交通提高服务的地方,以使人们出行方式转变为步行、骑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强调了土地混合使用及开发模式。
1991年至1997年,美国俄勒冈州千友会的“土地利用、交通、空气质量的联系”研究项目提出“开发以公交为导向,创造相互连接的街区和集工作、服务和住宅区为一体的地区”。这里强调了公交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就是土地混合使用。
1993年美国新城市主义(CNU)大会及1996年的《新城市主义宪章》提出:街区应该是混合使用的。新城市主义倡导者及实践者彼得·卡尔索普在1996至2001年一个加利福尼亚的改造项目中,就成功地将一个占地7.3公顷的商业中心改造为一个混合利用的邻里。
总体而言,国外对土地混合使用的研究正经历一个从关注土地混合使用过程中具体开发问题的实用性研究转向通过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交通学、社会学与社会安全等多角度多学科交叉的方式来解决多种城市问题的综合性研究的历程。近十几年来,相关城市理论层出不穷,它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混合的用地模式,紧凑的城市形态,公众的参与,步行及公交导向等。在欧洲,混合用地模式与“城市复兴”(urban renaissance)、“紧凑城市”(comPact city)等理论密不可分,而在美国,混合功能则成为“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城市蔓延”(urban sPrawl)及“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等城市理论的重要的构成部分。虽然混合用地模式仍是城市存在、城市设计及城市开发的众多模式中的一种,但它无疑已成为当今城市理论中最受关注的要素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外关于混合用地模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较小的社区尺度。这主要因为在城市化水平稳定度相对更高的国外大城市,大尺度的城市开发并不常见,此外小尺度社区混合具有可操作性,比较容易实现。
2.4.2.2 国内土地混合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概况
我国在城市混合功能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混合功能的城市土地开发问题;
(2)社会各阶层的混合居住问题;
(3)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问题;
(4)旧城区及混合居住区的区域更新问题等等。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仍集中在对国外理论的介绍、对影响土地混合利用的个别要素的分析以及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的个案研究,还缺少相对完整的对城市功能混合的历史、现状、发展方向及实现方式等的系统论述。
在规划实践方面,功能混合型社区近年来相继出现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中,尤其是城市中心区。例如上海市的“海上海”混合社区、创智坊混合社区等。
这些混合街区在用地功能的选择上,大多融合居住、办公和商业三种功能。通过居住和办公的混合,尽量减少居民的通勤性出行距离。商业用地既为本街区服务,也为其他街区居民提供商业服务,促进不同区域人群的出行和流动,同时使街区的公共资源共享性增强。
图2-2 创智坊社区一期
(来源:根据尹兴华《功能混合型社区设计研究——对上海市东北城区三个实例的解析》绘制)
功能混合的模式大体有两类:一类是在街区内部将不同功能的用地相对独立的布置;第二类是将两类具有相容性的功能垂直叠加布置。在第一类情况下,或是相对独立的分块式布局,或是多个混合功能的小组团组合式布局:每个组团的办公用地和商业用地大都靠近外围主要道路布置,居住用地则布置在组团内部。
在道路网络形式上,各类功能的用地基本自成一套道路体系。居住用地中普遍将车行道和人行道分离:车行道沿外环布置,内部形成独立、通畅的人行道,车行、人行互不干扰,为居民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办公用地和商业用地的道路与城市道路联系则更为紧密,主要出入口一般都与城市干道连接。
2.4.3 土地混合利用相关理论介绍
紧凑城市理论(comPact city),最初由欧洲共同体倡导提出,主要针对西方城市郊区蔓延和“边缘城市”无效性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取法欧洲,发展了“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理论,但其核心内容仍与紧凑城市理论相一致。事实上,紧凑城市理论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主张以紧凑的城市形态来有效遏制城市蔓延,保护郊区开敞空间,减少能源消耗,并为人们创造多样化、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的规划理论”。它主要倡导城市高密度开发、混合土地利用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其理论构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欧洲历史名城高度密集发展模式的启发”,该理论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发展中国家涉及较少。
“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兴起的一场城市设计运动。它针对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的问题,批判以“功能分区”为原则的国际式的规划理念,借鉴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美国小城镇的人性化的城市空间,倡导建筑类型多样、提供多种就业机会、并可步行的街区模式。新城市主义尤其反对僵化的功能分区以及由此产生的尺度巨大的单一功能的城市片区,提倡各区段形成多样化、完善化的城市功能,并最终独自生长成为有机的城市细胞。在相应的城市空间规划设计中,新城市主义提出紧凑、适宜步行、功能复合、经济可行等多项基本原则。
除上述紧凑城市、精明增长、新城市主义等主要着眼于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划理论外,土地混合利用还涉及城市社会、经济等其他多个层面的相关理论,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阶层混合理论、职居平衡理论等。
阶层混合理论,与土地利用的功能混合相呼应的是土地使用者的阶层混合。尤其是随着我国土地和住房的商品化进程,针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所引起的居住空间中不同阶层居民分化、隔离的问题,阶层混合理论提出了混合居住模式。它与“同质聚居模式”相对,提倡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以及不同职业、文化背景的群体,按各自的实际购买力,共同居住在不同价位梯度的居住型房地产产品的混合功能区内。
混合居住模式追求一种和谐相处、优势互补,共同生活生存的居住方式。本质上,它是社会和谐、社会和经济平衡发展在居住上的具体表现。阶层混合是混合居住模式最大的特点。居民阶层的多样化造成居住行为模式的多样化,影响居住的空间模式;同时,居住空间模式又反过来影响各阶层居民的居住行为,促进他们相互分隔或融合。
职居平衡理论是低碳理念下城市土地混合利用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撑。事实上,就业与居住是城市土地利用的两大基本要素,二者的空间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交通的特征与效率。因此如何合理地进行就业与居住的用地安排就成了城市规划的一个核心且永恒的课题“就业—居住平衡”(Job-Housing Balance)是就业和居住空间关系的一种思想模型,是西方规划是在与“城市病”作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规划理念。这一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中就业和居住相互临近、平衡发展的思想,后来在20世纪的城市规划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郊区化带来的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就业—居住平衡被作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被引入到大城市的发展政策中。
总之,基于低碳理念的混合用地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土地的兼容性及空间用途的混合状态,增加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力,同时减少因功能分区造成的出行距离,促进步行、自行车以及公共交通的使用,降低能源消耗,进而实现城市长效有序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国外学者关于土地混合使用的研究开始得较早,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更充分,且积累了较多实践经验及理论研究成果,形成了一些较成熟的观点和较系统的理论。而国内在土地混合使用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工作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对混合功能的土地利用模式的认识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其在规划设计实践中的应用也有待继续摸索、不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