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邮集中不仅仅是邮票

在许多初集邮者看来,邮集就是将一些有着相同特点的邮票组合起来,编组成一个专门题材的邮票专集。这种理解只是对邮集的初步认识。对邮集更为专业的解释是:集邮者将邮票和其他邮品进行分类、整理,并经过设计、编排组成的,用以表达一定内容的专集。它是集邮者收集、研究和进行创作的成果,能够反映出集邮者的收集研究水平和兴趣爱好。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供自我欣赏或研究用的收藏性邮集,一种是按特定的邮展规则组编的参展邮集(图1-9为武汉王坚的一框邮集《庆丰收》中的一个贴片)。邮票、邮品在邮集中被称作素材。常见的素材包括邮票、实寄封、邮政戳记、邮政标签、邮政用品等。下面来简单介绍一下它们。

图1-9

(一)邮票

邮票(图1-10为《董永与七仙女》小本票中的一页)作为制作邮集的素材,其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始终是各种集邮活动全面展开的基础。集邮者只有打牢这一基础,才可能制作出令人满意的邮集。在邮集制作过程中,怎样使邮票得到最好的使用,是每一位集邮者应该掌握的方法。

图1-10

(二)实寄封

广义的实寄封,是对经过邮政实际寄递过的信封、明信片、邮简、信卡、包裹封皮等的统称。实寄封是制作邮政历史、传统和专题等类别邮集的重要素材。用于邮集的实寄封,要求最好是以通信为目的,在邮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那些(图1-11为贴有红便士邮票的实际封)。此外,实寄封还包括一些负责本系统内部信函机构所传递过的信封以及邮票诞生前的邮驿封、手递封、民信局封等史前邮品。

图1-11

实寄封一般贴(印)有邮票或其他邮资符志、免费标志,盖有收寄和投递邮局日戳,记录了比邮票更为丰富的邮政信息资料。目前,集邮界公认大龙邮票的发行时间上限为1878年7月28日,但仍未能确定,就是因为没有实寄封作为可靠的依据。我国解放区邮票研究中的邮政机构的创建及权责、邮票的发行时间和单位、邮票的印制部门、信函传递的邮路等,往往也依赖于当时自然产生的实寄封来进行分析、研讨和界定。实寄封内在的价值属性,由此可见一斑。

邮票诞生以前的各类实寄封,集邮上叫史前封,反映了古代邮政的发展情况。其重要性、史料性、研究性、收藏性,既体现了历史的变化发展,又展现出文化的传承流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史前封越发难得一见,往往成为一部邮集在表达主题的过程中,体现珍罕性和研究性的重要素材(图1-12为太平天国盖有云马圆戳的1862年实寄封)。

图1-12

在我国邮政史上,存在过一些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邮政通信机构,如民信局、侨批局(专营华侨与其亲属间通信、汇款业务的民信局)等。近些年来,利用民信局、侨批局形成的邮品制作的邮集,受到集邮界的关注,部分邮集还在国内、国际邮展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成为我国邮政历史邮集制作的一个新亮点(图1-13为武汉陈波的一框邮集《汉口民信局》中的一个贴片)。

图1-13

(三)邮戳

邮戳是邮政部门办理邮政通信业务时使用的各种戳记的统称。邮戳是邮集中可采用的重要素材之一,包括普通、专用、纪念、代资及内部生产机构使用等5大类。

邮戳早于邮票出现。公元前3000年,埃及就有加盖在信件上的红色或蓝色戳记。大约在15世纪中期,意大利就将邮戳压印到信函上。1661年8月,英国伦敦开始使用由当时邮政总局局长亨利·比绍普(图1-14)创制的标有日期的比绍普邮戳。比绍普邮戳上格为月份缩写字母,下格为日期,用于检验邮件的传递速度,是世界上第一个有日期邮戳(图1-15),该戳于1787年停用。著名的马耳他十字戳,因与当时英王颁发的马耳他骑士勋章形状相近而得名,是英国在1840-1844年使用的盖销黑便士、蓝便士、红便士邮票的戳记(图1-16)。早期销印为黑色,后改为红色,红便士邮票发行后又改为黑色,也见有其他颜色的销印。

图1-14

图1-15

图1-16

在我国近代邮政创办前,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建立了正式的通信机构——疏附衙。从天京到各地每隔三五十里设一处,派官兵驻守,负责通信传递。同时建立了严格的公文传递制度,规定寻常文书日行一二百里,紧急公文要在封套上加盖云马圆戳(图1-17),飞驰递送。

图1-17

清代海关邮政时期开始使用的海关小圆戳(图1-18),为双圈圆戳,采用英文,两圈间上部为“CUSTOMS”(海关)字样,下部为地名、月、日和年,分列于内圆内,有甲、乙两种形式。甲式邮戳外圈直径约26mm,内圈约16mm,字体大致相同,两旁花式为阴文斜十字横方形,使用年代较早(图1-18)。乙式邮戳直径大小不一,两旁花饰有多种。1882年12月22日,海关总税务司署发布第205号通令,规定在国内汉文信件上加盖“信力已付勿索勿给”戳记,是邮资已付戳的前身。1897年5月,英汉大圆戳开始使用(图1-19)。

图1-18

图1-19

1878年(光绪四年)7月,大龙邮票发行。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地首先使用海关汉文戳涂销邮票。该戳为竖椭圆形,只有地名,无日期,字体以楷书较多,也有篆书,规格不一(图1-20)。

图1-20

1897年,清代邮政开始使用八卦戳销票,八卦图形表示地名(图1-21)。每种八卦戳由2个卦组成,按推算有64种,已知正式领用的只有30种。标准戳为宽18mm、高22mm,个别地方的戳不规则。到1898年,因邮政业务发展,八卦代表地名已不够应用,所以陆续被英汉双圈大圆戳、英汉椭圆形戳等取代,但个别地区到1900年后仍有使用。

图1-21

随着政权的更迭,邮戳的样式和用途也不断发生改变,成为历史和邮政变革的见证。中华民国建立之后,改用民国纪年的邮政日戳。戳为圆形,分为两种:较大的为单线腰框戳,部分加刻英文地名;较小的为单线三格式,使用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邮戳的制作和使用,纳入到统一管理之中,各个时期都制定了相关的规定和标准。期间,根据时代的变化及业务的需要,一些邮戳被取消(如邮资已付戳),另有一些新型的邮戳则出现在了日常用邮中。

邮戳上蕴含着丰富的邮政信息,因此成为制作邮集时普遍采用的素材。邮件和邮政单据是邮政戳记的承载物,真实反映了邮政操作、处理的全过程。脱离了邮件和邮政单据的邮戳,只能算是戳图。

图1-22

(四)邮政标签

我们到邮局去寄发挂号信,工作人员在收寄时除了给一张挂号函件的收据外,还会在信封表面黏贴上一张印有条形码的签条,这种签条属于邮政标签的一种。按邮件种类性质分,邮政标签可分为责任签条和标记签条两种。常见的邮政标签有挂号签条、特快专递保价签条、验关签条、航空签条、邮政快件签条、邮政快件标志签、特快专递标签、国内大宗挂号函件标签、国际挂号函件标签、印刷品标签、挂号印刷品标签、大宗挂号印刷品标签、纸包挂号标签、红杯标签、红杯水标签(图1-22)、封口纸、代封纸、无着邮件重封纸等。

作为邮政业务操作过程中的标记邮政标签,对邮件的分类、处理起着指示和管理的作用,体现了邮政与客户之间以及邮政内部督促、协调的关系,是邮集制作不可或缺的素材之一。邮政标签应牢固黏贴在邮件上,与邮件一同完成各项邮政处理程序。由此产生的邮品,才是满足于邮集组编要求的合格邮品。

2005年11月,邮政附加费邮品进入国家级邮展殿堂。1987年1月1日,广东省首先开始征收邮件附加费,并使用了一种矩形附加费签条。在随后的10多年里,全国各地相继推出了形式各异的邮政附加费签条,成为一段时间内邮政业务开展情况的历史见证。在2005年11月6-8日举办的中华历史文明全国邮展(湖南澧县)上,由武汉市集邮者唐白桦制作的邮政历史类邮集《中国邮政快件附加费(1987-1993)》荣获大银奖加特别奖。在2006年11月13~16日举办的2006阿联酋国际邮展上,这部邮集获得邮政历史类大银奖(79分)。(图1-23为唐白桦的《湖北省平信邮政附加费的征收》邮集中的一张贴片)

图1-23

邮政标签虽小,其中却蕴涵着许多邮政和集邮信息。只要我们平时做到多留心、善思考、勤收集,小小的邮政标签同样会给我们的邮集制作带来满意的效果。

(五)邮政用品

邮政用品是指国家邮政部门发行的有预印邮票图案或印有表明邮政资费字样的邮资信封、邮资邮简、邮资明信片和邮资包封纸等各类邮政物品,还包括带邮票图案或铭文的邮政资费收据、信件包裹邮寄凭证、邮政汇单和其他单式等。另外,那些印有“分级标识”(无面值)或者显示面值的邮票图案,或者表明邮资已预付了的说明文字、符号,用以表示明确的邮资面值或相关业务已付过了邮资的邮品,也是邮政用品。

早在邮票诞生之前,邮政用品就已出现在通信领域中。1819年,撒丁王国发行了“小骑士”邮简。这种邮简印有3种面值,15分的可传递15英里;25分的可传递35英里;50分则可超过35英里。为易于辨识,15分被设计为圆形,25分的为椭圆形,50分的为八角形。1820年以后,“小骑士”图被压印到信封上(无色)。这种邮简被使用了10年。有人曾认为该邮简上所印邮资为税费,但它们在邮政通信上的特征,使其成为了邮政用品的最早样式之一。

1837年1月,罗兰·希尔向英国国会提出了《邮政改革的重要性和实行办法》的建议,里面提出了通过邮资信封、邮资邮简、邮票和在写信的纸上压印邮资图样等方式预印邮资的设想。1838年,澳洲新南威尔士的悉尼邮政局长詹姆斯·雷蒙德(James Raymond)发行了带有压印的殖民地徽记的五色凸起图案的邮资邮简和邮资包封纸。这些邮政用品一直沿用到1857年才被终止,比英国著名的马尔雷迪封、简早出了2年。

1897年10月,我国发行了第1枚邮资明信片——大清国一版团龙直式片,邮资图案是团龙戏珠(图1-24)。此前,上海工部局书信馆曾发行过带工部局徽邮票图案的卡纸邮简、邮资明信片,烟台、福州商埠邮局发行过包封纸。

图1-24

图1-25

1912年10月,中华邮政发行了第1枚邮资明信片,邮资图为“五色旗”,分单片、双片两种,面值1分(图1-25)。1818年,我国首次发行邮资邮简,竖式,规格84mm×145mm,邮资图为椭圆形,主图为麦穗,面值3分,印有“邮制信笺”字样。1927年,我国发行了第1套有邮资的纪念明信片——“交通银行二十周年”纪念明信片。这是我国第1套正面带图画的邮资明信片。

1949年4月,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了最早的明信片——华北人民邮政的加盖明信片。1950年,华北军区政治部印制的“人民胜利纪念明信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发行的军邮明信片。此后,我国又发行了各类邮资封、片以及邮简、咨询卡、信卡等等邮政用品,为邮政通信提供服务,同时也丰富了集邮者的收藏。(图1-26为我国于1950年2月发行的DP.1普东1型天安门图普通邮资明信片)

图1-26

图1-27

谈到邮政用品,就不能不提有“邮集组编素材之王”之喻的马尔雷迪封(图1-27)、简。马尔雷迪封、简,由英国人马尔雷迪(W·Mulready)设计,1840年5月1日与黑便士、蓝便士邮票一同发行,5月6日开始使用,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发行的邮资封、简。封、简图案完全相同,正面印有风土人情图案和“邮资1便士(或2便士)已付”字样。画面上部,中心是一个天使,周围是从事劳动和创作的人群;画面两侧分别绘有两个家庭阅读信件的场面。全套2枚,1便士的为黑色,2便士的为蓝色。由于发行后不受民众欢迎,不久即告停售并销毁。由于马尔雷迪封、简发行年代较早,存世量相对较少,而且蕴涵着丰富的专题信息,故而得到专题集邮者们的青睐。

图1-28

相对于邮票,邮政用品的发展较为缓慢。不仅如此,早先人们在收集邮政用品时,往往采用收集邮票的方式来加以处理。这使得许多早期发行的邮政用品毁于剪刀之下。然而,这也正是邮政用品收集和组编邮集的魅力所在。作为一个专门类别的邮展展品,邮政用品邮集制作应当体现出它自身的特点,即符合邮政机构对邮件在通信纳费上的规定,并最终完成寄递的全过程。(图1-28为武汉杨波的一框类邮政用品邮集《普12型天安门图邮资信封》中的一个贴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