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芳教授的文集《“三农”苦思》将要面世并邀我作序,作为经济理论界老朋友,理当欣然允诺。

新芳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且长期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进入新世纪之后才将经济学研究重点转入“三农”问题及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虽然时间不长,但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就。本文集比较系统的论证了“三农”工作及新农村建设理论中的土地制度变迁、农民合作组织的制度设计、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模式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特别是深入实际调研,对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经验及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发展的对策思考,其中不乏可资推广试行的政策建议,值得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借鉴。阅读全书,不难发现有诸多精彩之处。

一是用新的视角解读《资本论》中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传统思维定势往往特别注重事物发展的过程,而易于忽略事物的终极结果。人们在解读《资本论》中有关论述时,往往看重马克思对封建和氏族所有地转化为近代私有财产过程的研究,特别赞奉马克思关于“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以及“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结论。而人们往往容易忽略:透过马克思分析论证中的字里行间去发现,正是这一制度的变迁,使得一部分人成为大土地所有者,一部分人成为农业资本家,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成为农业工人。也正是这一运行模式的建立,带来的是资本主义现代农业的大发展。马克思当年认为:要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永久自然规律”,要使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要使人民大众转化为工资雇佣劳动者,“没有这种苦难是不行的”。这里讲的苦难显然是指失去土地的痛苦。这种失去土地的痛苦既是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换中的阵痛,又是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中的长久痛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了建立现代农业制度,农民和土地也会实现某种分离,但这种分离不应是产权的剥夺,而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社会主义农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产权性质将从根本上保障广大农民的利益。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各地积极探索农民与土地使用权相分离的各种模式,都应属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

二是较早提出并论证了土地流转模式及其理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早已证明,没有清晰的产权界定、没有产权主体多元化,是根本无法实行市场经济的。而要明晰产权,又不能回避将产权落实到“自然人”头上的问题。一种资源的产权归属,往往在根本上决定其使用效率的高低。土地和农民本是不可分离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已经将二者分离得太久,结果严重制约和压抑了农民的积极性。任何一种制度的变革都需要相应理论研究的支撑。为了解决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许多难题,作者2003年提出了构造土地使用权商品属性的理论。把本来属于产权的商品属性让渡给土地使用权,这样既不丧失土地产权的集体性质、避免土地私有化之嫌,又赋予土地使用权的商品属性,从而使土地使用权转让货币化、市场化、规范化、法制化。作者认为按照这一理论进行土地流转可以实现“双赢”:一方面具有商品属性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收益,一定会高于现行土地流转收益,从而使转让方获得创业利润,缩短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所需要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土地使用权商品属性的存在,如果作为一种资产进行投资活动,受让方可以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如果用于生产活动,受让方可以获得规模收益。这就是土地使用权增值效应作用的结果。这一理论曾得到农业部在官方网站上的肯定,认为是“好的政策建议”。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作者观点体现了理论研究的预见性和超前性。

三是明确概括了“工业理念”的基本内容。人们经常提到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但工业理念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尚待深入研究。作者认为,工业理念包涵市场理念、集约理念、共享理念等内容。通俗地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理念决定“企业生产什么”;集约理念决定“企业怎么生产”;共享理念决定“为谁生产”。市场理念要求树立生产的产品是要用来交易的观念,要求帮助农民解决“到底生产什么才能赚钱”的问题。集约理念要求建立一种企业性质的组织,形成规模经营,要求创新农业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共享理念要求建立一种农民直接获利的机制,以及适应中国农村特点的间接获利机制,使农民能够像工厂工人一样,失业可以领取一定数量的救济金,生病了可以得到部分医疗救治,老了可以领取养老保险金。作者的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新农村建设,具有理论与实践参考价值。

四是论证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对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者认为,农业现代化必须拥有现代农业生产手段和技术装备、拥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系统、拥有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拥有成熟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方式等一般规定性,必须拥有土地规模经营、制造业发达、农业生产产业链延伸、农业生产组织结构严密等支撑条件。“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特色内涵具有坚持和完善现行土地制度、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多样化、实用技术对农业的全面改造等特殊规定性以及普遍存在的小农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层次低且交易成本大、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条件日益严峻。因此,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定性和支撑条件的内容是不能简单模仿和复制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殊规定性决定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既不能简单模仿照搬国外做法,又不能简单走回头路,必须运用创新理论进行科学决策。作者的这一成果曾得到学界许多专家的较好评价。

五是警示新农村建设要防止路径依赖。在新农村建设的初始阶段,全国新农村建设搞得好的典型大多是各级政府大量投入支持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作者在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了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但也警示新农村建设要防止路径依赖的产生。认为可能产生内部路径依赖和外部路径依赖。内部路径依赖是指自己内部的历史因素、文化积淀,会影响未来的选择等;外部路径依赖是指外部竞争者所形成的发展路径、轨道会对自己产生影响。内部路径依赖一是观念的依赖。即“等、靠、要”等依赖思想。这种思想观念很难与规范的市场制度相融合。二是产生后续发展的依赖。政府投入一般以基础设施、村庄整治、改善生活条件等工程为主,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还需更多资金和努力。政府的职责使得政府不可能长期在一个地方投入,一旦政府从某地抽手,必然影响该地后续发展。外部路径依赖主要是指政府为主大手笔投入、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发展对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起反刺激作用,从而影响以农民为主、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以致使后发展的地方进入一种低效或无效的状态,陷入“路径依赖”陷阱。作者通过调研分析之后的警示,体现了一个经济学人的责任和良知,也是实际工作者都应该注意的问题。

总之,由于长期从事理论研究,作者形成了深厚的经济学功底,练就了敏锐洞察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因此能够在较短时间里取得如此成绩,可谓难能可贵、可喜可贺!衷心祝愿新芳教授永远保持学术研究的旺盛活力,在经济学崎岖的道路上继续攀登,不断达到新的高点!


李春明

2011年8月8日

于东湖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