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按比较成本效应规律调整农业产品结构

比较成本效应是指生产力配置在不同地区所出现的成本上的相对差别所产生的效益上的相对优势。也就是说,在不同地区可以生产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并且生产成本的绝对数可以高于其他地区,但在本地区生产它所用成本相对少就可以,因为这种成本上的相对差别可以建立起生产上的相对优势,从而可以得到效益上的相对好处。

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非常重视对相对优势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各个不同区域运用的研究。他曾举例说明:葡萄牙生产一定量的葡萄酒,只需80个工人劳动一年,生产一定量毛呢只需90个工人劳动一年;而英国生产同样数量的葡萄酒和毛呢,分别需要120个工人和100个工人劳动一年。在这个例子中,葡萄牙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在葡萄酒的生产上其相对优势更大一点,英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却处于劣势,但在毛呢的生产上占有相对优势。[2]

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结构如何调整呢?就英国来说,两种商品生产都处于劣势,缺乏相对优势。难道英国就不生产了吗?实际上,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与葡萄酒生产相比占有相对优势,可以专门生产毛呢。葡萄牙尽管两种商品生产都处于绝对优越,但相比之下,葡萄酒生产更处于相对优势,就它来说,与其用一部分资本生产葡萄酒,用另一部分资本生产毛呢,不如用全部资本都生产葡萄酒。这样,葡萄牙以酒换英国的毛呢,对两国均有利可图。因为,通过交换,英国只用100个工人的劳动就可换到它如果自行生产则要花120个工人的劳动才能生产的葡萄酒,节约20个人的劳动;葡萄牙则以80个工人的劳动换到它如果自行生产需要90个工人的劳动才能生产出来的毛呢,可节约10个人的劳动。两国因此都获利,何乐而不为呢?

同理,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仅要追求绝对优势的目标,而且更要重视追求相对优势的目标。实际上,绝对优势目标固然使人倾倒,但往往是不可多得的,而相对优势却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那些没有绝对优势的地方,完全可以生产相对优势的商品,从而获得比较效应和效益。例如,种植普通蔬菜中的丝瓜、冬瓜、南瓜等,看起来没有绝对优势,但却具有相对优势,只要规模经营,也可产生比较效应。胶东半岛一村一瓜、一村一菜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