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殊规定性决定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既不能简单模仿照搬国外做法,又不能简单走回头路,必须运用创新理论进行科学决策。
1.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十七大报告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规模经营是以农用土地规模化为前提的。农用土地规模化经营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用土地制度是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围绕着土地问题所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是农业生产赖以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各国和地区围绕农用土地所有权制度和农用土地经营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尽管改革的内容和方法不同,但总的目标都是要使土地流转的结果能够大幅度推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目前农用土地的产权属集体,使用权归农民,这种看似完美,但实际上这种存在严重缺陷的土地制度已经表现出种种弊病。由于产权大于使用权,农民缺少投资热情,加之规模太小,农民看不见致富的希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人主张把土地的产权还给农民,但现行土地产权是写进了法律的,短时间是难以改变的,可以变革的只有使用权。所以我1993年提出了把本来属于产权的商品属性让渡给土地使用权的理论,它能解决土地流转“双赢”问题的难题。所谓土地使用权的商品属性,就是指把本来属于产权的商品属性让渡给土地使用权,这样既不丧失土地产权的集体性质,避免土地私有化之嫌,又赋予土地使用权的商品属性,从而使土地使用权转让货币化、市场化、规范化、法制化。所谓“双赢”,就是指具有商品属性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收益,一定会高于现行土地的流转收益,从而使转让方获得创业利润,缩短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所需要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土地使用权商品属性的存在,如果作为一种资产进行投资活动,受让方可以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如果用于生产活动,受让方可以获得规模收益。这就是土地使用权增值效应作用的结果。[4]从短期看,这场改革似乎会强化小农生产方式。但从长期看,它绝对是促进生产方式变革的有力杠杆,有偿流动的农用土地才是现实的生产要素,才是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吸附别的生产要素的要素。
2.突出工业反哺农业。任何国家的农业现代化,都不可能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立以工促农、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工业反哺农业。工业反哺农业的实质是要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形成既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又具有本国特点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这方面也已迈出重要步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正在形成。只要坚持按照这个方向的目标前进,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就会一路走好。
3.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国农业受到的自然资源制约日益突显,继续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来增加农产品产出的余地已越来越小。不仅如此,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兽药等投入品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还制约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据统计,目前,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600多万吨,氮肥当季利用率只有30%左右,并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全国农药年使用量近130万吨,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达到1.36亿亩;地膜的大量使用也形成了新的污染源。要打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和40个百分点。[2]我们要有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4.吸纳新的投资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新生产要素的引入以及要素的重新配置,这势必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由我国国情决定,把大部分农村人口转移出去、只留下少数人务农,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即使农村人口减少一半,农村人均耕地也只有3亩多,因而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土地归并来实现规模化经营。中国农业实行家庭经营制度,并非是由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决定的,而是由农业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只要农业生产的特点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家庭经营形式就永远有生命力。[5]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靠农业、农村、农民自身的要素重组很难突破小农的局限,靠自身素质提高,这种演进太漫长太缓慢了。[3]中国农村革命性变革要靠城市、工业、工人以至境外全球范围的先进的生产要素的介入。只要能吸纳新的投资主体,中国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是可以建立起来的。
参考文献
[1]陈锡文.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J].求是,2007,11.
[2]张晓山.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N].人民日报,2007-3-7.
[3]朱新芳,贾开芳.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J].党政干部论坛,2007,6.
[4]朱新芳.创新一个让农民致富的土地流转模式[J].农村经济,2003,11.
[5]黄祖辉.市场化、国际化:新世纪中国农业发展[J].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0.
(200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