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西方城市文化缘起于柴尔德提出的城市文化存在的十大标准,即:城市为大型居住区、城市人口构成和功能与任何村庄都不同、剩余财富的集中地区、巨大公共建筑集中地、从事非体力劳动的统治阶级生活的地区、语言文字集中地、历法学和数学集中地、专职艺术家生活区域、对外贸易开展地与以居住区而不是亲属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组织存在地;而古梁耶夫提出的城市文化存在的八大标准则为:城市为统治者及其居住的宫殿群、出现宏大的寺庙和住所、最重要的宫殿和寺庙建筑与平民的房舍隔离开、圣区与住宅区明显不同、具有奢华的王陵与墓群、产生了大型艺术品的地区、有了文字的地区、大型广场集中地、公共建筑以及大量的住宅和居民区。

世界各大城市都能看到的一种共同的精神现象,那就是在信息化时代的城市文化中人类的精神生活与价值观念发生巨变,这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也是世界范围内社会与价值观开始转变的结果。从文化角度看全球化很可能就是所谓的近代文化的终结。世界城市体系与城市文化结构的更迭催生了世界城市文化中“第三文化”的出现。网络虚拟文化导致了城市居民交往方式的革命、城市教育体制的革命、城市居民消费方式的革命、工作与休闲方式的革命与城市社会组织的革命。同时,信息化时代使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走向多元化,其对城市文化持有的价值理念与传统城市文化产生文化冲突。

城市文化的历史是一个多元文化对立、冲突,走向融合和共存的历史,而建筑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坐标,记忆了人类从古至今的发展史,不同时代的建筑反映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人与建筑之间是互相塑造的关系。巴洛克建筑中凝固着人的生活方式、洛可可建筑中荡漾着人类对审美的无懈追求、佐治亚建筑中体现着太平洋海风的韵味……一切尽在人类对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与寄托中。中西文化差异造就了内涵各异的建筑文化: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中国建筑文化的“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