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司汤达《红与黑》(附史达尔夫人等,18—19世纪,法国)

浪漫主义思潮在法国

浪漫主义的理论最早源于德国,其文学成就却以英、法两国最高。英国的湖畔诗派及拜伦,前面已经说过了。就是司各特的历史小说,也带有明显的浪漫色彩,并非实打实的历史描述。

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达到巅峰,雨果、大仲马,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这里先介绍两位早期的法国作家史达尔夫人和夏多布里昂。

虽然同属浪漫主义作家,这两位的人生哲学、政治态度并不完全一致。史达尔夫人(1766—1817)原名热尔曼娜·内克,出生在一个大银行家家庭。后来她嫁给瑞典驻法国大使史达尔男爵,于是用了丈夫的姓。

史达尔夫人才思敏捷,学识渊博,出入法国上层社会的沙龙,走到哪儿都是聚会的中心人物。她在政治上赞同资产阶级革命,对英国的君主立宪一向很倾慕。

她在文学理论上成就很高。有一部《论文学》,是她三十二岁那年发表的,她在文中阐述了宗教、风俗及法律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她还把欧洲文学分成南、北两类,说英、德、北欧代表着北方文学,富于想象力,情感更炽烈,也更具哲理性;古希腊、罗马及意大利、西班牙、法国代表着南方文学,却是追寻古人足迹,亦步亦趋的,因而她更喜欢北方文学。她的这部著作,成了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同是浪漫派,夏多布里昂(1768—1848)却是保守派中的才子。他出身贵族,为人高傲自负,性格孤僻、耽于幻想。他参加过保王党军队,打过仗、负过伤。王政复辟时候,还做过高官。

他的两部小说《勒内》和《阿达拉》,都是宗教味儿很浓的作品。看看前一部吧。主人公勒内是个身世飘零的法国贵族子弟,性情忧郁、落落寡合。为了摆脱孤独,他独自出国去旅行。但无论走到哪儿,苦闷总跟着他。

他唯一的知心人是姐姐阿美利,可阿美利却突然不辞而别,进了修道院。后来他才知道,姐姐竟暗中爱恋着他,不得不到宗教中去寻求解脱。勒内痛苦万分,决心远走美洲,最终皈依了基督教。

夏多布里昂

有人说,勒内是患了“世纪病”。——大革命一起,封建贵族的封地成了资产阶级的乐园;一代贵族子弟成了失巢的鸟儿,怎么能不忧郁彷徨呢?这的确是没落阶级的绝症啊!

夏多布里昂的文笔很漂亮,异域风光以及基督精神,在他笔下都极富感染力,有人称他是“法国浪漫主义之父”。但也有人讨厌他的卖弄与夸张,司汤达就把他称作“伪善者之王”。

话说法国大革命

司汤达是法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但他对浪漫派并不反感,还曾写文章为他们辩护呢。至于他的现实主义名著,就是那本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红与黑》。

介绍司汤达,就不能不先说说法国大革命。这是1789年爆发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那时资产阶级的代表单独组成国民议会,要求改革封建政治。法王路易十六派兵镇压,杀了不少人。于是巴黎全城的老百姓都行动起来,捣毁了关押政治犯的巴士底狱!法王开头还假惺惺地表示拥护革命,暗地里却勾结外国军队准备反扑。后来狐狸尾巴露出来,这位国王也被送上断头台。这是1793年的事。

资产阶级建立共和国后,领导层里派别纷争挺厉害。政权几度转手,最终让一位屡建战功的将军夺去,这人就是野心勃勃的拿破仑。他在1799年夺得政权,五年以后,又将共和国改成帝国,自己当了皇帝。——有人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就到这一年为止;不过还有别的说法,认为直至1815年才结束。

攻占巴士底狱

这以后,拿破仑野心膨胀,妄图兼并俄国,结果在莫斯科城下打了败仗,回国后被流放到一座小岛上。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十八乘机复辟。然而没多久拿破仑又偷偷逃回,纠集了千军万马,再进巴黎,重掌大权。

这时英、俄、奥、普等国结成联军,向巴黎杀来。1815年6月18日,双方在滑铁卢展开一场血战。拿破仑终因寡不敌众,再度失败,被关到大西洋一座孤岛上,一直到死。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也算告一段落。

司汤达:曾随拿破仑打天下

司汤达(1783—1842)出生在法国东南部的格勒诺布尔。父亲是个有钱的律师,思想保守,待人总是冷冰冰的。母亲却正相反,又漂亮又温柔,司汤达从小就依恋着她。

可不幸的是,在司汤达七岁那年,母亲去世了。幸而外公是个思想开通的好老头,他成了小司汤达“真正的朋友”。司汤达跟着外公读了不少书,同时接受了启蒙思想;对拥护皇上的父亲也更加反感。后来父亲因反对共和而被捕,司汤达不但不难过,反认为他罪有应得。

司汤达

司汤达六岁那年,正赶上法国大革命爆发。看着满街的队伍和旗帜,他高兴得手舞足蹈。不久他进了共和以后开办的学校,受到进步教育,思想也更加成熟。在领袖人物里,他最崇拜拿破仑。十六岁那年,父亲让他去巴黎考大学,他却骑上马追随拿破仑打天下去了。

司汤达先后两次参军,还曾随军远征俄罗斯,一直打到莫斯科城下。兵败归来后,他自知贵族们绝不会让他过舒坦日子,于是动身前往意大利的米兰,在那儿一住就是七年。

在意大利,他真是如鱼得水。除了读书和旅行,他对意大利灿烂的文化遗产产生了浓厚兴趣,写了好几部音乐、绘画的评论专著,还结交了拜伦。他们志同道合,共同支持烧炭党人的秘密活动。为了这个,奥地利统治者把他们当危险分子驱逐出境,三十八岁的司汤达只好回到巴黎。

在巴黎,等着他的是挨饿。这会儿拿破仑已经失败,路易十八二次复辟,当然没有司汤达的好果子吃。可是饿肚子,并没妨碍他张嘴说话。他常常在自由派的沙龙里发表反复辟的大胆言论,还给英国报刊投稿,抨击、讽刺法国的政治。此外他还写了不少文艺理论著作,像那部《拉辛与莎士比亚》就很有名。

司汤达真正拿起笔写小说,是四十岁以后的事。1827年,他的头一部小说《阿尔芒斯》问世了。小说写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悲剧,背景是1825年法王拨巨款为贵族赔偿损失的这段历史。书出版后,不仅没引起读者注意,反而招来朋友们的批评。而另一部小说,已开始在司汤达脑子里酝酿,就是《红与黑》。

《红与黑》:木匠儿子爱上市长夫人

《红与黑》的男主角叫于连,他本来是法国外省小城维立叶尔一个木匠的儿子。但他志向不凡,从小崇拜拿破仑,渴望有朝一日能进入军界,建功树勋、出人头地。后来小城盖起教堂,小于连忽然对宗教产生兴趣,声称要当个神父,并把一部拉丁文的《圣经》念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

地方上出了这么个年轻才子,立刻就有人请他去做家庭教师。请他的是市长德瑞那,一个保王党人,既平庸又粗鄙。他的妻子虽然年已三十,却仍旧十分漂亮,她是在圣心修道院长大的。她看不起粗俗的丈夫,便把一颗心全放在三个孩子身上。

可是现在来了位年轻的家庭教师,人是那么英俊,又那么聪明、傲气。不知不觉地,德瑞那夫人竟爱上了这个十九岁的年轻人。她爱得那么认真而又热烈。

于连有一幅拿破仑像,他把它藏在床上的草褥里面。正赶上这天市长指挥仆人更换所有房间的草褥,画像若是被人发现,于连就完了!就在这紧急关头,德瑞那夫人冒着被丈夫发现的危险,替于连取回了画像。这全是爱情的驱使!德瑞那夫人还在皇帝驾到时,安排于连做了仪仗队队员,让他在众人面前大出风头。

《红与黑》插图

开始时,于连并不真的爱德瑞那夫人。他对自己厕身的这个上流社会又仇恨又蔑视,他的野心大着呢。而一位高贵美丽的妇人爱上自己,又叫他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可是没过多久,他也深深陷入这热恋之中。

不过德瑞那夫人的心却从此不得安宁。她的小儿子得了重病,她觉得这是上帝惩罚自己。爱情给她带来欢乐,也给她带来无穷无尽的悔恨和痛苦。终于有一天,一封匿名信寄到德瑞那市长那里,隐情被揭穿了。写信的是市长的政敌哇列诺,他曾一度追求过德瑞那夫人,没能得手,正怀着醋意呢。

市长怎么处理这事?他不能赶走妻子,因为她有个阔姑妈,将给她留下一大笔遗产。至于于连,那就只好请他去“度假”啦。就这样,于连去了省里的神学院。

于连凭着自己的聪明与勤奋,很快成了院长彼拉神父的得意门生。后来院长又把他推荐给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在去巴黎之前,于连又偷偷回了一趟维立叶尔。经过十四个月的别离,他跟德瑞那夫人不但没疏远,反而更加难舍难分。

侯爵小姐的浪漫夙愿

木尔侯爵对这个精明强干的年轻人十分赏识,于连自然也不会轻易放过任何向上爬的机会。为了完成政府交给的外交使命,他不惜冒生命危险;为此他得到一枚十字勋章,同时还赢得了侯爵小姐的爱慕。

侯爵小姐玛特尔是个傲气十足的姑娘,美丽、聪明、高贵、富有,她全具备了,她又怎能不骄傲呢!

她对家族中的一段秘史十分神往:她的一位祖上因与皇后偷情被砍了头,皇后深更半夜坐了马车,抱着情人的头颅把它埋在一处山脚下。这样的爱情多么浪漫,又多么刺激!

不少王孙公子追求玛特尔,可她偏偏看上了没钱没势的于连。不过她的脾气也是够难对付的。她让于连在大月亮底下爬梯子进她的卧室,为的是考验他的胆量。于连对她傲慢无礼时,她反而顺从得像只猫;于连刚表现出温情来,她又大发脾气、连损带挖苦。

不管怎么样,两人算是好上了,玛特尔还怀了孕。家丑不可外扬,侯爵只好给了于连一大笔钱,还给他弄了张骠骑兵中尉的委任状,甚至给他另寻祖宗,说他是一位贵族的私生子。——侯爵的女婿,当然不能是个平头百姓啦。

根据《红与黑》拍摄的同名电影剧照

正当于连做着荣华梦的时候,他接到玛特尔的一封信,信上写着:“一切都完了!”——怎么回事?原来德瑞那夫人给侯爵写了一封揭发信,这一来,于连的大好前程算是断送了!

于连读了玛特尔的信,二话没说,跳上车就去了维立叶尔。他下车买了两把手枪,走进教堂,看见德瑞那夫人正在做祷告呢。于连朝她连发两枪,德瑞那夫人倒下了,于连也因此进了班房。

首席陪审官就是以前写过匿名信的哇列诺,如今他当上了省长。于连知道,贵族绝不会轻饶自己的;不同阶级之间,还会有什么同情和怜悯吗?果然,于连以蓄意谋杀罪被判处死刑。他不打算上诉,宁愿这么勇敢地死去。他不能让人撇着嘴说:到底是木匠的儿子,瞧,他害怕了!

德瑞那夫人不顾伤痛和别人议论,到牢里探望他。于连这才知道,揭发信是由她的忏悔神父起草,逼着她誊写的。到这一刻,两人才觉出,他们相互间爱得多么深、多么无所畏惧!——玛特尔也来探监,不过于连发现,自己一点儿也不爱她。

于连死后的当天夜里,玛特尔再次赶来。她把于连的头颅捧起来吻了又吻,然后乘着马车把头捧到一处山洞里掩埋了。她到底实践了那个神秘而浪漫的夙愿!几天后,德瑞那夫人也离开了人世。

于连:个人奋斗成样板

这是个哀婉动人的故事。于连的形象尤其令人难忘。他高傲而又顽强,永远以奋斗的姿态出现。他完全凭着个人的力量和才智,从平民小巷,一直攀登到贵族社会的大门口。这个行动本身,不就是对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的挑战吗?

普天下的年轻人,谁没有点儿狂妄与“野心”?于连的形象,成了他们心目中个人奋斗的样板啦!

于连的性格里充满了矛盾。他恨上流社会,却又拼命往里钻。他讨厌虚伪,可为了适应环境,又不能不假意应酬。他崇拜拿破仑,最爱读卢梭的书;可他又接受保王党的勋章,替皇帝效力……到头来,一切努力都落了空。其实即使没有德瑞那夫人的信,贵族社会也不会听凭这个穷小子大摇大摆闯进他们的客厅的。

小说中几个人物的心理活动,被作者描画得细腻而逼真。司汤达本来就是位心理分析专家,还发表过心理学的专著呢。这部小说,也被看作法国现实主义的第一部社会心理小说。

至于小说的命名,有人说,“红”是军服的颜色。于连不是从小醉心于拿破仑的丰功伟绩吗?“黑”则代表着教会的黑袍。这一红一黑,正代表了两股政治势力。

影视中的于连形象

小说内容还涉及了从外省小镇到省会,再到首都巴黎的广阔范围,描画出王政复辟时期的社会图景。作者给这书加的副标题是“1830年纪实”,可见这部书并非单纯的言情小说。

“写作过,恋爱过,生活过”

司汤达的小说,永远以眼前的社会做背景。他还写过一部《吕西安·娄凡》,又名《红与白》。书虽然没能最终完成,但仍不失为半部杰作。书中写大银行家之子吕西安历经军政两界,以及涉足外交事务的经历,背景即是“七月王朝”时期。

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巴马修道院》,本来取材于中世纪一段真实历史。司汤达却把这个故事挪到19世纪,还让小说主人公投奔拿破仑,参加了滑铁卢大战。司汤达对自己生活那个时代,感情太深啦。

《红与黑》中译本

司汤达晚年在外交部供职,曾任教皇统治下一个小城的领事,官场并不得意。他病逝于1842年,这年他五十九岁。

司汤达一生有过十几次恋爱,却终身未娶。为他送葬的,只有他的妹妹、表弟和几个朋友,其中包括法国小说家梅里美和侨居法国的俄国小说家屠格涅夫。

司汤达曾在米兰待过七年,他把米兰当成了第二故乡。死后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铭文:“亨利·贝尔,米兰人,写作过,恋爱过,生活过。”——亨利·贝尔是司汤达的本名。

司汤达在世时,他的小说不怎么受人重视。只有歌德、巴尔扎克、福楼拜等几位大家看重他的作品。当然,司汤达是知道自己作品的价值的,他预言说:到一百年后,人们才会阅读我的作品!

他说得不错。以后现实主义成了文学的主流,又出了那么多名著,涌现出那么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可是人们忘不了《红与黑》,忘不了傲岸不羁的于连,也忘不了司汤达这位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