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方古国远古神话(5000年至3000年前,埃及、巴比伦、印度)

古埃及的石头文明与莎草文明

摊开古老的世界地图,在北纬20度到40度之间,有一道看不见的金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恰似几颗闪闪发光的钻石,就镶嵌在这道金环上。世界上最早的文学作品,也都诞生在这几处古文明的摇篮中。

埃及尼罗河畔的狮身人面像

古老的埃及位于非洲北部,远在四千六七百年前,尼罗河畔已经耸立起高大雄伟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在中国,那是传说中的炎黄时代。

埃及先民不但用有力的双手创造了沉重的石头文明,还用聪明的头脑创造了轻盈的莎草文明。莎草是类似芦苇的植物,成片生长在尼罗河边。古埃及人拿它的茎秆制成莎草纸,用埃及特有的象形文字在上面记录历史、写诗撰文、抒发情怀。——那可是世界上最早的书面文学,比金字塔的出现还要早上几个世纪!

在埃及古代陵墓的石棺里,人们还发现了用莎草纸装订的整部诗集。那是些咒语、祷文或诗歌之类,是专供死者在阴间诵读的,因而取名《亡灵书》。保留至今的作品有一百四十多篇,其中最古老的大约写于三千五百年前。在中国,那是甲骨文盛行的商代。

说是《亡灵书》,里面的文字并非死气沉沉。有些诗篇不但写得很美,还富有生活气息,历经数千年,依然声声入耳。读读这一节:

 

请用这样的名字呼唤我:

居留在葡萄园中的主人,

漫游过城市的孩子,平原中的青年。

请用这样的名字呼唤我:

走向父亲的小孩,

光明的孩子,在黄昏中找到了他的亲人。

 

在诗中,我们不难听出对美好生命的眷恋,对平凡生活的渴望。

在一座埃及古墓里,人们还发现刻在墓壁上的诗歌。其中有一首描写奴隶搬麦子的歌谣:谷仓装不下了,大船也装满了,可还逼我们搬啊搬的。难道我们的心是青铜的不成?——这首歌谣,是不是有点儿像中国《诗经》里的《伐檀》?

古埃及的文学形式多样,有神话、歌谣、宗教诗、箴言,还有故事、传记、游记、戏剧……可惜公元前10世纪以后,波斯人、马其顿人、罗马人越海打来,古埃及运衰国亡,文学也成了断线的风筝。

巴比伦“空中花园”与《天问》“悬圃”

从埃及出发,跨过约旦河向东,便来到阿拉伯半岛北部的肥沃平原。那里又称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从那里淌过,不但带去富庶,也滋养了那里的文明。大约四千年前,古巴比伦国就建在那一带。

说到这个举世闻名的古代强国,就不能不提到两件事物:一是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一是世界上最早的民族史诗《吉尔伽美什》。

“空中花园”是一座人工堆筑的山丘,分上、中、下三层。上面栽满奇花异树,建有辉煌的宫殿,远远望去,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可惜这一奇观早已成了废墟。

不过“空中花园”早就名扬四海,甚至还被记入华夏典籍。战国大诗人屈原的《楚辞·天问》中,便有“昆仑县圃,其居安在”的追问。学者解释说,“县”即悬,“圃”即园圃;悬在空中的园圃,不就是“空中花园”吗?

画家笔下的巴比伦“空中花园”

至于屈原所说的“昆仑”,也不是指中国境内的昆仑山。据古籍记载,距中国一万一千里有座“昆仑之虚(墟)”,方圆八百里,高万仞,上面建有方城,每面城墙上开着九座城门,城门都有“开明兽”把守,城外则有“弱水”环绕。

学者怀疑这里说的正是巴比伦城。所谓“开明兽”,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斯芬克斯吧,它跟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同为一种神兽。而城外的“弱水”,便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了。

这当然只是一家之言。不过种种迹象表明,古代虽然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可山再高、海再阔,也挡不住人类相互交往的强烈愿望。

《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大姐大”

巴比伦的另一桩奇迹,是刻在泥板上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史诗的主人公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城的统治者。他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力大无穷,到处闯祸。老天于是派了勇士恩启都去对付他。没想到“不打不成交”,这两人竟成了生死之交。他们发誓除暴安良,为民造福。两人先后杀死森林之妖洪巴巴以及女仙派来的天牛精,可恩启都却因此遭了天神的报复,一病不起。

恩启都的死,启动了吉尔伽美什寻求长生的念头。他入地下海,历尽艰辛,好不容易搞到一株仙草,本打算拿回去跟同胞们共享,不料途中被一条可恶的蛇偷吃了。英雄终于明白了:人类根本就没法儿永生。

几千年来,全世界的统治者们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不知动了多少蠢脑筋。其实人寿有限的道理,聪明的巴比伦人四千年前就弄懂啦!

也许你已经联想到中国神话中的神箭手羿,跟吉尔伽美什相似,两人都是为民除害的英雄,都曾得到不死药却被偷吃。只是偷吃者的身份不同,一个是妻子,后来变成蟾蜍,另一个干脆就是丑陋的蛇。

《吉尔伽美什》开始只是在民间口头流传,到了三千九百年前才渐渐定稿,被记录下来。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有史诗,这部《吉尔伽美什》要算史诗中的“大姐大”啦。全诗三千行,分刻在十二块泥板上。

刻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

对了,巴比伦人的书写材料跟埃及的不同,他们用削尖的小木棍当笔,把文字刻在潮乎乎的泥板上,然后晒干烧硬,收藏起来。由于刻出的笔画总带个尖尖,因此人们称它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的使用约在六千年前,比埃及的象形文字还要早,那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了。

当《吉尔伽美什》被记录定稿时,中国正是夏朝,也有一些文章、诗歌流传,被收在“五经”之一的《尚书》中。

印度古诗名“吠陀”

从两河流域沿着波斯湾及阿拉伯海的北岸向东,就来到我们的近邻印度。虽说是近邻,可中印之间隔着“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因而形成完全不同的文明。

印度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多雨。恒河流域土肥水旺,是一片人间乐土。印度人民在那儿生息耕作,恒河就是他们的母亲河,地位如同中国的黄河、长江。印度文明的萌发,也是这条大河孕育的结果。

印度文化中有着数不清的美丽神话,这大概跟那里的自然条件有关。有位学者就说过:热带地区植物茂盛,瓜果丰富,人们生活相对轻松,也就有了浪漫遐想的余裕。有位德国学者甚至断言:“世界上一切童话和故事的老家是印度,一切寓言的老家是希腊。”这话似乎有点儿武断。不过鲁迅先生说过,“天竺(就是今天的印度)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则是中肯之论。

说起来,最早的印度诗歌有好几千首,收在四部以“吠陀”命名的集子里——“吠陀”就是古梵语“知识”的意思。

印度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北来的雅利安人,他们信奉婆罗门教,《吠陀》便是婆罗门教的经典,其中有赞美诗、祈祷文及咒语等,开始只是口耳相传,后来才集结成册。最古老的诗篇已有四千年历史。

四部《吠陀》诗集,以《梨俱吠陀》资格最老。里面包括一千多首神曲,加起来有两万多行!

按《梨俱吠陀》讲,世间万物起源于水,而先天地而生的大神叫“生主”,再由生主产生出“原人”。婆罗门教教义主张人分四等:最高一等叫婆罗门,即僧侣、长老;第二等叫刹帝利,是指拥有土地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各级官员、武士等;第三等叫吠舍,即平民,包括农民、工匠、商人等;第四等叫首陀罗,是指贱民,只能当雇农、奴仆,从事贱业。

古印度吠陀经

照《吠陀》神曲说,这四等人都是“原人”的一部分:

 

原人之口,生婆罗门;

彼之双臂,长刹帝利;

彼之双腿,产生吠舍;

彼之双足,出首陀罗。

 

这说法,跟中国神话中的盘古创生万物有点儿相似哩。《吠陀》诗歌中除了神话,有的还含有生活哲理,像这一首“人的愿望各不同,木匠就盼车子坏,医生盼人跌折腿,僧侣就等施主来”,多像一首打油诗。读着这诗,你会觉得我们跟四五千年前的人没什么隔膜。

提到文字之美,《吠陀》又比不上后来的两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据说天神曾把《摩诃婆罗多》跟《吠陀》诗集拿到天平上去称,结果史诗的分量更重些,二者价值的高低,就这么排定了。

只是这两部史诗问世较晚,我们将在后面介绍。